在尽头处超越,在平凡中非凡
潍坊新闻网 2020-01-20
潍坊新闻网讯(记者 孙瑞荣)他,一个普通的维修工,从一张白纸做起,成为全国高端数控设备维修领域的专家和领军人物,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家技术封锁和垄断。
他,不迷信权威,对从世界名企引进的高精尖设备大胆创新、改造、许多设备生产性能大幅度提高,大大超出设计指标,连外国专家也百思不得其解。
他,通过技术攻关,大大提高设备使用效率,技改项目为企业每年创造几千万元甚至一亿多元的效益。
他,致力中国高端装备研制,不被外界高薪诱惑,坚守铸造重型机车中国心。
他就是潍柴集团的“大国工匠”——王树军。
2019年1月1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发布了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仅10名,潍柴职工王树军作为山东省和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唯一代表光荣当选,潍坊也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大国工匠人物”的地市。颁奖词这样写道:他是维修工,也是设计师,更像是永不屈服的斗士!临危请命,只为国之重器不受制于人。王树军,中国工匠的风骨。在尽头处超越,在平凡中非凡。作为潍柴工匠人才的一面旗帜,凭借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为广大职工树立了一个正直进取、勤学实干、技能突出的榜样形象。他是千千万万坚守一线岗位,默默奉献工匠的缩影,他们正在为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迈向高端不懈奋斗。
近日,我们走进潍柴,走近王树军,王树军同志忠诚企业、大胆创新、勇于奋斗、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和潍柴集团技术立企,不遗余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工匠人才”,誓做世界一流企业的举措,给了我们深深地震撼和深刻启示。
……
忠诚企业、勇挑重担----大国工匠首先是一种情怀
国产发动机技术,距离世界最高水平还有多远?在重型柴油机领域,国人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已经和世界最强者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潍柴动力自主研发的高端重型柴油发动机已经连续多年保持销量和市量保有量双料世界第一。
这是潍柴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作为潍柴人的王树军,同样也觉得无比自豪,从1993年入厂,他经历了潍柴从濒临破产到发展为世界强企的全部经历,他曾经说过;潍柴就是我安身立命的家,我从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工人,能够走进高端技术领域,现在取得了这样的荣誉,是潍柴的兴旺发达给我创造的机会,我非常感恩潍柴对我的培养。
王树军对潍柴的感情,是刻在骨子里的,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潍柴子弟,几代人都在潍柴工作,从小在厂区家属院长大。
当有人问他:“你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飞行员?军人?还是科学家?”王树军坦言他小时候的梦想是进潍柴当工人。大多数人听起来都连连摆手,甚至觉得荒谬。
1993年,他从潍柴技校毕业,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潍柴的老车间维修老式的机床。他一门心思钻石业务,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担任了负责615厂4个车间维修工作的维修班长。
热爱是最好的导师,王树军打心眼儿里热爱潍柴、热爱这份事业,热爱这个行当,在他的眼里,这些冷冰冰的设备上的每一个零件,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经过重新碰撞组合后,而产生了新的活力。
“虽比高飞雁,犹未及青云 ”,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给王树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柴油发动机技术的飞速进步,潍柴为了发展壮大,不断从国外引进高精尖的数控设备,但这些设备的维修成了大问题,有的外国专家干脆认为这些技术中国工人根本无法掌握。一旦设备出现问题,这些花了巨额资金引进的“宝贝”就得“趴窝”,请外国专家需要支付高额报酬,浪费的时间更是一笔巨大的费用,厂里为此心急如焚。
对强者来说,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展现他们才华的精彩舞台。那时王树军,面对这些先进的数控设备,不要说是维修,就是对它们如何使用也是一知半解。“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作为技术骨干和维修班长,王树军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冲上去,解决技术瓶颈,为厂里排忧解难,他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一重担。
面对新的任务,首要的工作就是沉下心来,虚心学习,为此他下了血本儿。
2003年底,王树军到日本验收设备,这些设备世界顶端,纯数字控制,这时他对数控设备从没有接触过。在日本40天,天天都有培训课。王树军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除工作时间学习外,下班回到住处,加班两小时,复习当天的收获,还必须记住10个设备操作页面上的专业英语单词。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掌握了相关技术。在设备验收期间,他提出的几个整改要求,遭到丰田专家的一致驳回,在他们看来,自己就是权威,中国验收组就是一些小学生,没有资格挑战权威。“我必须以行业标准,用数据驳倒他们。”王树军暗下决心,一定打败这些高傲的日本人。他认真核对梳理出了液压站温升超标问题,并依据其行业标准据理力争,使丰田改变了原设计,加装了降温设备让日本专家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2005年,潍柴为提升主力高速机机型WP10产品竞争力,先后从德国和日本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数控加工中心和加工单元。
生产线引进来了,就要从各个车间招募维修能手为新设备保驾护航,从没接触过程控机床的王树军,毅然站出来承担起调试这批设备的重任。
面对整个车间的加工中心类高精设备,王树军的压力前所未有:“设备安装已基本就绪,外国专家陪产一年就要撤走,我们必须全盘接手。怎么办?为了完成厂里交给的重任,王树军拼上了,他整天跟在外国专家后面,给他们打下手。一起调试设备,一起处理问题,恨不得24小时都跟着他们学习。外国专家吃饭、休息时,王树军就翻看设备资料,做笔记。白天没学透,晚上就把资料带回家继续研究。从对进口设备的懵懂,到逐渐认知、再到后来的熟识,王树军一个坎儿一个坎儿爬,一个关一个关闯,经过大半年的努力,王树军终于精通了这些技术,这中间他没少受老外的白眼,但在他心中,比起顺利完成厂里交给的艰巨任务,这些都不值一提。
在调试过程中,这些洋设备“水土不服”,有一类设备的加工件废品率竟高达10%,外国专家对此也一筹莫展。
面对外国专家的不屑一顾和同事的质疑的目光,王树军顶着巨大的压力,大胆创新,将核心设计工装的一处刚性支撑改为弹性支撑,不仅彻底解决平面加工超差问题,更是将产品废品率控制在0.1%之内,成功解决了技术难题,也为中国工人赢得了尊重。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成立“中外联合设备调试小组”的建议,面对这个曾经击败过自己的中国人,外国专家不得不同意这一要求,为中国维修人员打开了难得的国外高精尖设备维修这一禁区。
以王树军为组长的中方调试小组不负众望,联合调试仅4个月,就解决技术难题72项,不仅得到外国专家的肯定,更积累了近3万多字的技术资料。
王树军现在是中国内燃机行技术工人中首屈一指的人才。许多企业都想高薪聘请他,可他都婉言谢绝了,他嘴边常提道“是潍柴给了我平台,造就了我,不忘初心、牢记职责,干好工作、心中快乐”。
不迷信权威,不故步自封——大国工匠的精髓是创新性思维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中国柴油机的新旧动能转换,光依靠外国是行不通的,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力量作为支撑,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只会处处落后、处处被动,王树军对此感触最深,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在维修技术上赶在前面。
随着设备服役时间的不断增加,从德国引进的加工中心光栅尺故障频发。光栅尺是数控机床最精密的部件,相当于人的神经,一旦损坏只有更换。而采购备件不仅产生巨额费用,还严重影响企业生产。
“我怀疑这批设备有设计缺陷,导致了光栅尺的损坏”,王树军一言既出、惊呆众人,世界最先进的设备怎么可能会有设计缺陷?王树军无异将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上。在众人的怀疑中,他利用一周的时间,对照设备构造找到了该批次加工中心的设计缺陷。继而通过拆解废弃光栅尺,运用3D建模构建光栅尺气路空气动力模型,利用欧拉运动微分方程计算出16处气路支路负压动力值,搭建了全新气密气路,该方案成功取代原设计,攻克了海勒加工中心光栅尺气密保护设计缺陷难题,将故障率由40%降至1%,年创造经济效益780余万元,填补国内空白,也成为中国工人勇于挑战进口设备行业难题的经典案例。
勇敢向权威挑战,大胆进行自主创新,王树军创造出了许多奇迹。
潍柴动力自主研发生产的排气量10.0升的WP10系列重型柴油发动机,已经连续多年保持销量和市场保有量双料世界第一。世界级的产品,要有世界级的加工装备。生产这些柴油机的生产线,是从德国原装进口,对这些设备,王树军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大胆改造,改造过的生产线,每90秒就能产出一台发动机,生产效率竟然是德国设计能力的两倍。直到现在,德国的生产商也没弄明白,中国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可能变成无限可能,是王树军始终不渝的追求。有了成功改造外国进口设备的经验积累,王树军在自主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有信心。
2016年,潍柴推出了一款引发行业震动的产品--WP9H/10H。这是一款潍柴自主研发的国内领先、世界先进,国Ⅵ排放的大功率发动机,是中国内燃机的高端战略产品,名副其实的“中国心”。这款产品投放市场以来订单持续火爆,完全超出原来设计的日产80台的预期,“既然我们的产品已经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突破,那么我们的设备同样可以实现自主研发制造的突破!”王树军带领团队采用“加工精度升级、智能化程度升级”的方式,升级主轴孔凸轮轴孔精镗床等52台设备、自制“树军自动上下料单元”等33台设备、制造改制工装216台套,优化刀具刀夹79套,不仅节约设备采购费用3000多万元,更将日产能从80台提高到320台,缩短市场投放周期12个月,每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44亿元。
像这样的自主创新,王树军还做了很多,为企业的技术升级做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
2016年,他用50天时间,主持完成了气缸盖生产线改造,改进设备15台套、工装20套,累计节省采购成本1024万元。由他设计制造的“气缸盖气门导管孔自动铰孔装置”,每年创造效益500余万元,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H1气缸盖自动下料单元”有效解决了人工搬运工件及翻转磕碰伤问题,每年创造效益850万元。“机体框架自动合箱机”等10多项自动化设备成功用于生产,整体效率提升25%,每年创造经济效益2530余万元。
勤奋敬业、忘我奋斗——无私奉献成就大国工匠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做成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精神。工作26年来,王树军一心与设备打交道,练就了高超的技能,精通各类数控加工中心和精密机床的维修,并且成为了自动化设备设计、自主研发制造的专家,也成为潍柴装备智能升级、智慧转型的引领者和推动者,这些成绩的取得,凝结着王树军的心血和汗水。
苍天不负苦心人,没有谁会随随便便成功,王树军的敬业精神和奋斗精神在潍柴是出了名的,他专注、勤奋、不辞劳苦、不计得失,只要他盯上的事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程控设备的维修是一个非常细密的工作,这些设备都精密、复杂,也非常昂贵,动辄几百万上千万,来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半点闪失。每次维修设备他都慎之又慎,下手之前反复琢磨、研究,先理清理论问题,绘制出示意图,制定出拆检思路。真正开始动手修理王树军更是小心翼翼,比绣花还细。有些设备光拆卸就需要一天半的时间,在拆卸的过程中,能用人工拆卸的零件,就不能用吊装工具,这样即使步骤错误,也不会造成较大损失。对于拆下的每一个零件,他都仔细做好标示,拆一点用相机拍一点,记录下来,然后再分析与相关零件的关系,然后静下心来思考下一步该怎么拆,及时调整拆检思路,就这样一边思考一边作业,最后才能成功发现故障点,进行修复。
精密机床的维修,不但要付出巨大的脑力劳动,有时还面临着体力的透支。有一次他担负德国进口机床的维修任务,当时正是炎炎夏日的7月份,潍坊的气温高达35度,王树军需要对照资料查找问题,每次都要钻到设备工作台底部。那里面空间特别狭小,进去时,他只能先趴下,然后一点点地往前爬,出来时,只能慢慢倒着挪出来。有时为了落实一个问题,王树军在里面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每次出来时浑身都是汗水和油污。经过了一次次排查,最后终于找出了问题根源,而王树军腿脚都麻的不能动弹了。
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陡峭的山峰才有无限风景。他精益求精、孜孜以求,在二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中,不放过一个细节,不放过一个问题。在王树军的家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张大纸。它几乎可以绕王树军小小的书房转上半周。纸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数控机床的代码,这是王树军结合自己的实践,从十几本资料里一点一滴总结出来的精华。
正是这数十年的内功修炼,才使王树军练就了“望闻问切故障诊断”的绝技,能够精准判断,快速解决各类进口设备的故障,打破了国外垄断的神话。
在潍柴,王树军不仅是技术精英,同时他还将技术无私传授给其他员工,将自己总结的经验和方法倾囊相授。2013年,潍柴为王树军命名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近五年来,开展的创新成果已达到144项,实施重大创新项目230多项,累计为企业节约制造成本2207.12万元,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62亿元。在潍柴首席技师大讲堂和潍柴网上学习平台每年授课达240课时,他还在车间每月两次开展以典型故障、维修案例为题材的头脑风暴活动。他的徒弟中,有七人获得技师资格证书,五人获高级技师资格证书,两个徒弟分别获得全国机器人大赛、自动化大赛二等奖。 王树军还走出潍柴,通过言传身教,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潍坊科技学院、潍柴大学聘请他为客座教授及工匠导师,并为他建立了工作室,他定期为学生授课,培训学生2000多人次。
工作上取得的成绩令他欣慰,但对家庭和亲人的亏欠却使他感到深深地内疚。由于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他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已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2008年,他儿子8岁,妻子在潍柴上班,三班运转,谁也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无数个夜晚回到家里,孩子已独自一人睡下,望着儿子挂着泪痕熟睡的脸庞,他们只能将愧疚埋在心底。有一次他白班倒二班,儿子早上醒来,看见他没去上班,惊奇不已:“哎,爸爸,今天为什么没去上班啊?”儿子天真无邪的话语,深深刺痛了他。儿子的家长会,他只去过一次,还是因妻子住院没法参加,这唯一的一次,还因找不到儿子的教室遭到老师的指责。
王树军的父母都年逾80,父亲自2015年双腿受伤卧床不起,姐姐、妹妹成了照料父母的主力军,尽量不打扰他,为他更好地工作提供方便。2017年11月7日,一套设计方案加班完成后,已是晚上近十点钟,王树军兴冲冲的来到父母家,惊异的发现只有母亲一人在家,问起父亲,母亲无奈的告诉他,上午姐姐发现父亲右手无力,语言不清,为不打扰他,打120将父亲送至医院检查,结果诊断为脑出血,已在脑科医院办理住院治疗。“一时间,我感到深深的愧疚,作为儿子,我亏欠父母、亏欠家人的太多太多。”说这话时,王树军眼睛里泛着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