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误食药物医院接诊不少学会家庭自救有必要

潍坊晚报 2020-04-09 09:25:57

鹏鹏误食的干燥剂。

        最近一段时间,我市各大医院接到不少儿童误食干燥剂、降压药、农药的病例。4月7日至8日,记者走访城区多家医院了解到,发生这些情况后,能够进行家庭自救处理的非常少,误服药物多见于1岁至4岁的儿童,而且多在三餐期间发生。

        案例

        孩子趁大人不注意误食干燥剂,所幸没有大碍

        4月7日下午,记者联系到了家住潍城区潍州社区的王先生。他告诉记者,他的孙子鹏鹏平时都是跟着父母,复工复产后,鹏鹏的父母没有时间带孩子,现在是他和老伴在家照看。

        “老伴最近有点过敏,因此经常会服用一些维生素C片。4月6日,不到3岁的鹏鹏打开我们书房里的一个抽屉,将一罐维生素C片里面的干燥剂给吃了。”王先生说,当时他和老伴都在厨房做饭,直到看着孙子拿着两个小包来到客厅,才发现情况不对,其中一包干燥剂已经打开。

        记者看到了鹏鹏当时误食的干燥剂,里面是一些透明的类似于硅胶的颗粒。“当时我立刻给儿子打电话让他赶回来,因为干燥剂有点苦,孩子吐出来一些,还吃了一点维生素C片。”王先生说,之后他们不停让鹏鹏喝水,并到医院咨询医生,由于吃得并不多,而且也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一家人这才放了心。

        探访

        最近一段时间,儿童误服药物等情况时有发生

        4月7日至8日,记者走访潍坊市人民医院、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发现,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复工复产,一些父母忙于工作从而疏于照料孩子,孩子误服干燥剂和成人药物等情况时有发生。

        “医生,快救救我的孩子,孩子误吃了半瓶降压药……”4月初,在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急诊室内,一名3岁幼儿误服了降压药,所幸经过医生积极治疗,目前已无大碍。该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郭玉秀告诉记者,他们经常遇到儿童误服药物或有毒物的情况,如能及时发现,得到正确处理,大多能获救,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由于儿童好奇心强,看见家长吃药,以为是甜甜的糖果,经常会趁着家长不注意偷尝,降压药、安眠药、避孕药等一定要妥善存放。”郭玉秀说。

        潍坊市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赵华锋告诉记者,前两天城区一名9个月大的孩子误服硝苯地平片(降压药),父母将其送来就医。前一段时间,一名3岁左右的孩子误服了老鼠药,一名1岁多的孩子误服了氯吡脲(一种农药),两名孩子入院后经过积极治疗已经痊愈。特别是误服氯吡脲的孩子,入院后病重,给予重症监护、心电监护,征得家属同意后立即给患儿温盐水洗胃至洗出液澄清,给予西咪替丁保护胃肠粘膜,禁饮食,补碱、补液,营养心肌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患儿病情好转,最后出院。

        对于鹏鹏的情况,赵华锋表示,透明的硅胶干燥剂一般对人体没有毒性,但如果出现头晕、呕吐等反应一定要就医。特别是要注意白色粉末状的生石灰干燥剂,由于有很强的腐蚀性,容易灼伤、腐蚀口腔或食道,因此非常危险。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徐珊珊同样表示,最近一段时间,儿童误食干燥剂、成人药物等情况频发,能够进行家庭自救处理的非常少,因此普及家庭自救的相关知识十分必要。

        数据

        多见于1岁至4岁的儿童,三餐期间最为高发

        有医院对于儿童误服药物的情况进行过统计调查。其中,潍坊市人民医院相关专家统计了自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初,因误服药物收住PICU的患儿资料,包括误服儿童的人数、年龄段、高发时间、药品种类等。这段时间内,误服药物共计112人次,年龄段1岁和2岁的最多,占比分别在43%和27%。因此儿童时期的药物中毒较常见,多见于1岁至4岁的儿童,而1岁多最为高发,且男孩多于女孩。

        赵华锋表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好动,对新事物感兴趣,喜欢探索,还喜欢模仿,如吃药、倒水等动作,但是缺乏判断力,药物或毒物保管不严就会造成小儿误服而致中毒。

        统计显示,三餐期间最为高发,特别是7:00-8:30、11:00-13:00、17:00-19:00。临近就餐时间,儿童饥饿感最强烈,容易四处寻找食物导致误服药物,其次,这个时间段大人忙于做饭而疏于看护。

        误服药品种类中,农药类、精神类药物最多,其次是降压药和老鼠药。

        大多数儿童出现身体不适后才被家长发现。多数家长缺乏急救知识,不做任何处理就慌忙就医。幼儿日常主要监管人为老年人,其文化层次普遍较低,且多有长期服药史,由于缺乏日常安全宣教和防范意识,幼儿容易出现模仿服药行为。

        提醒

        掌握正确催吐方法 带好药瓶及时送医

        孩子误服药物后,家长应该怎么办?赵华锋表示,家长一定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指责打骂孩子,否则孩子哭闹,更不利于说清真相,还会拖延时间。可在家先行催吐,用手指刺激孩子咽喉部,使药物或毒物呕吐出来。一定要让孩子多喝水,比如体重20斤的孩子,一次要喝100毫升至150毫升。之后将孩子腹部顶于救护者的膝盖上,头部放低,救护者将手指或压舌板伸入喉咙口,轻压舌根,反复进行,直至孩子呕吐为止。如果孩子意识丧失、抽搐或误服石油类产品等不能进行催吐,要防止窒息。在送往医院急救时,一定携带好误服的药物、毒物或者药瓶及说明书,以便让医生及时准确了解情况,采取解毒救治措施。

        郭玉秀表示,如果误服毒副作用较强、剂量较大的药品,如降压药、降糖药、避孕药、安眠药以及治疗心率失常的药物等,应及时送往医院治疗,切勿延误时间,送医途中可进行催吐。而腐蚀性较强药物,如强碱、强酸性药物,切忌催吐。在送往医院前,可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比如误服强碱药物,应立即服用食醋、柠檬汁、桔汁等酸性液体;误服强酸药物,应食用肥皂水、生蛋清、牛奶,保护胃黏膜,尽量减少药物腐蚀;误服84消毒液等化学品,切忌催吐,应立即将孩子送至就近医院治疗,切勿舍近求远,错过治疗时机。

        药物放在箱中锁好

       别把药品称为糖果

        如何预防孩子误食中毒?赵华锋提醒,家长应该将药物放在固定的药箱中收纳并上锁,每次服完药后要把剩余的药品收好,将药箱放在孩子碰触不到的地方。将家中的清洁剂、消毒剂及有毒物品进行妥善管理,切勿将其装进饮料瓶内。

        郭玉秀提醒家长,儿童和成人药物应分开存放,定期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将过期药品及时丢弃。家长给孩子喂药时不要把药品称为糖果,以免给孩子留下错误印象,误将药品当糖果服用。

        徐珊珊则建议,对学龄期儿童可以给予安全知识教育,家长应该告诉孩子生病时为什么要吃药,要在家长监护下服药,不能私自翻动药箱及服用药物,没病时吃药会引起严重后果。并且从小教会孩子分辨,哪些是食物哪些是药品、有毒及有害物品,遇到不明来源的东西,要先问问家长能不能吃,避免误服。

        文/图 本报记者 王路欣

责任编辑: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