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芹:为中国法律贡献潍坊智慧

潍坊晚报 2020-05-28 08:34:51

      酝酿多年的民法典草案亮相全国两会,引发全社会热议。5月26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鸢都英合律师事务所主任高明芹告诉记者,她前期经过深入调研,最终形成200多条修改意见建议并提交。此外,她还提出了通过立法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等建议。

      针对民法典草案深入调研,形成200多条建议

      高明芹表示,她之前就针对民法典草案进行了深入调研,又和多位专家教授、律师同行、法官、检察官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征求建议。民法典草案共1260条,她前后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做这项工作,最终形成200多条修改意见建议,详细阐明了修改理由和如何修改,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

      谈及民法典草案的亮点,高明芹表示,草案中有不少彰显个人权利保护与时代精神的新制度、新规定,体现了社会进步。人格权独立成编,是民法典草案最大的亮点,这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宪法精神的需要。它从根本上满足了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强化了对人格尊严的维护,也回应了人格权保护在网络信息时代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解决了实践中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

      此外,高明芹介绍,目前物业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法律法规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当前全国层面适用的是2004年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各地虽然也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仍不能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此,她领衔向大会提出了关于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业管理法》的议案。

      作为“老”代表赴京参会,提出了多项民生建议

      作为连任三届的“老”代表,今年全国两会,高明芹带来一项通过立法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的建议。她介绍,当代中国乡村,乡土性依然是社会主要特征。乡村非诉讼解决纠纷的渠道和路径缺失,老百姓遇纠纷难以找到“中间人”说和,民事诉讼门槛又很低,于是遇到纠纷动辄打官司,走上了争讼的“独木桥”。这看似走上了法治之途,其实是无奈之举,不利于养成敬畏法律、尊崇裁判的法治思维,法、理、情的冲突,造成败诉当事人对法院裁判百般抵触,甚至因觉得丢面子而拒不履行判决。

      她建议,应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参考借鉴古代“无讼”的社会状态下乡里、乡绅、宗族、教化等传统治理方式的综合作用,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中蕴含的道德规范、通过重塑多元解决纠纷方式来“治未病”,形成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街),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同时,建立类型多样的调解平台,引入各类调解人员,配备速裁法官或团队,按照自愿、合法原则,为当事人提供多途径、多层次、多种类的解纷方案和方便、快捷、低成本的解纷服务。此外,她还就推行分餐制,加强慈善体制机

      制建设,大力推进乡村电气化建设,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报记者 陈怀禹

责任编辑: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