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自强!潍柴奋力蹚出高质量发展之路

潍坊新闻网 2020-06-01 14:55:06

       潍坊新闻网讯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阻挡潍柴高速前进的脚步。在科学防疫前提下,潍柴率先打响山东满产超产第一枪,拉动产业链300多家合作伙伴复工复产。据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一季度潍柴发动机销量以23.55%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榜首;进入二季度,24小时超负荷生产的潍柴向着单季收入过千亿的目标全力冲刺。

       潍柴交出疫情防控大考优秀成绩单,创造了制造企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功样本。疫情影响下,经济下行,缘何潍柴稳当赢家?回顾潍柴发展历程,奋进的潍柴像一列高速驰骋的列车,20多年来自主自强、攻坚克难,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改革创新发展之路,实现了高质量稳健发展。

       改革

       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改革,是潍柴焕发活力的基因,是潍柴最深沉的动力。1998年,潍柴陷入了濒临破产的绝境。这家拥有上万人、建厂50多年的国企亏损3亿元,6个月发不出工资,人心涣散,工厂停工,走到了生死的边缘。

       危机之下,谭旭光上任,以壮士断腕的胆识和魄力开启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改革攻坚战。通过人事、劳动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的市场化机制。实施“三三制”产权改革,使潍柴主辅剥离、轻装上阵,不仅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且开创了核心资产、存续资产和改制企业多方共赢发展的局面。这些深刻的体制变革,让潍柴进入了“起飞”轨道。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国内疫情最严峻的时候,谭旭光不仅预警疫情后一段时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带来的“外患”,还瞄准内部转型升级期文化理念碰撞引发的“内忧”,再次拿起了改革的手术刀。从春节开始,历时3个月时间,先后在山东重工集团总部、中国重汽集团和潍柴集团掀起了三场轰轰烈烈的管理革命。

       在潍柴集团,针对近期领导干部中出现的享受主义、平庸主义、激情衰退等问题,谭旭光掀起了“工作作风与管理提升”大讨论,先后在内部博客上推送16篇博文,对1000名领导干部包括高管团队的工作作风与效率情况进行了集中曝光。在谭旭光看来,领导干部懒政惰政庸政也是一种管理腐败。针对讨论中暴露的问题,集中向领导干部开炮,对作风懈怠、业绩考核一般、懒政惰政的110多名干部进行了免职、降职、否决年薪、经济处罚等问责处理。处理力度之大,在潍柴历史上也不多见。

       工作作风背后折射的是干部员工激情的衰退和惰性的滋长,如不及时处理,极可能产生连锁和放大效应,最终会侵蚀整个企业。永葆危机意识的潍柴,用此次管理革命根除积弊,激活了管理细胞,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奔腾不息的动力。

       创新

       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从引进学习到自主创新,潍柴走出了一条民族品牌的自主创新之路。2003年,潍柴成功开发出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WP10/12系列蓝擎重型高速发动机。2012年,自主研发电控ECU核心技术,从根本上突破了国际垄断,并实现了批量推向市场。

       在祖国大江南北,飞奔而过的重卡、客车等,绝大多数是中国自主品牌。而在乘用车领域,满大街跑的小汽车,却以外资、合资品牌居多。中国商用车与乘用车形成巨大反差的背后,是潍柴作出的巨大贡献。潍柴历时十余年打造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支撑起了自主品牌重型商用车独占国内市场99%的份额。凭此,潍柴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9年和2017年潍柴分别拿出1亿元重奖科技创新功臣,一度轰动行业。潍柴对创新的重视,打造了全球最优的创新生态,科技创新人才辈出。既培养出了张纪元这样的资深专家、王树军这样的“大国工匠”,还有“三高”试验队这样的青年科技创新团队。

       近十年来,潍柴研发投入占比达5%,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00亿元。大手笔、大投入的背后,潍柴剑指核心技术。从传统发动机领域,到新能源、智能驾驶、车联网、电控、软件开发等前沿和基础研究领域,潍柴的科研阵线越拉越长,专研领域越来越深。目前,潍柴已掌握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液压动力总成、农业装备CVT动力总成、新能源动力总成等四大动力总成核心技术,并超前布局商用车智能网联等前沿科技,为企业迈向高端,引领行业发展,夯实了科技基础。

       开放

       高质量发展“必由路”

       在潍柴M系列高端发动机生产基地,生产线上装配着一批要紧急发往欧洲的发动机。二季度M系列发动机订单不断,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疫情之下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统筹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两条腿”走路,两个市场互补,潍柴的海外市场布局渐入佳境。根据潍柴动力2019年年报数据显示,国外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已达41%。

       潍柴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潍柴外贸人大力开拓东南亚市场,开启了潍柴海外业务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进入新世纪,潍柴按照“出口贸易引领、国际并购提速、当地制造落地”国际化三大方略,在全球经济浪潮中探寻新契机。相继战略并购法国博杜安、意大利法拉帝、德国凯傲集团和林德液压、美国德马泰克、美国PSI公司等,完成了“欧洲三部曲”和“北美二重奏”。经过多年精心经营,这些曾经亏损的海外企业全部实现了盈利,并走上了快速发展通道。

       除了投资并购,潍柴借力“一带一路”发展机遇,通过当地制造实现本土化运营。2014年在印度建厂,布局南亚市场。2018年在白俄罗斯建厂,2019年在俄罗斯建厂,深耕中北亚市场。潍柴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叫响了中国制造“潍柴”品牌,为当地工业发展注入强劲的“中国动力”。

       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潍柴走出去的道路越走越宽。历经十年,潍柴国际化版图不断完善,全球化布局增强了潍柴抵御风险的能力。

       近年来,潍柴加速布局新业务,投资英国上市公司锡里斯、加拿大巴拉德动力系统,战略重组德国欧德思、奥地利威迪斯,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关键核心技术的布局,为潍柴未来的高质量发展选好了赛道。(潍坊日报社融媒体中心记者孙瑞荣)

责任编辑: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