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驻村”到“助村”

潍坊新闻网 2020-06-04 16:06:27

       牛伟国是潍坊市发改委驻村第一书记,现在他扶贫的村是潍坊市峡山区王家庄街道大圈村。今年是他在扶贫一线战斗的第八年。驻村期间,牛伟国一村一策,帮助村里修路、改善村容村貌、想方设法盘活企业、发展产业……贫困户在减少,村民收入在增加,帮扶的每个村都发生很大变化。

       舍小家顾大家情洒扶贫一线

       “农村还有许多农民兄弟需要拉一把,我在农村长大,熟悉情况,我上!”就这么一句朴实的话,牛伟国一直用行动践行着。在这八年扶贫路上,牛伟国两期主动请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贫困现状大同小异,但致贫原因千差万别;脱贫目标只有一个,但脱贫办法需“量身定做”。不管牛伟国走到哪里,他总是第一时间摸清贫困实情、分析致贫原因、了解群众需求、找准脱贫潜力,与贫困户建立深厚感情,把贫困户当亲人,处处为他们着想,积极想办法出点子,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模式。

       2013年,牛伟国派驻安丘市吾山镇石河村,这是他驻村扶贫的第一年。在这一年,他把照顾孩子的任务交给妻子,开始践行自己的初心和担当......

       石河村民都说贫困户刘政志一家就是靠牛书记拉把起来的。妻子另嫁、两个孩子辍学、家徒四壁、整日酗酒……这是刘政志的家。牛伟国了解情况后,利用两个月时间筹集资金,帮助刘政志家完成危房改造,并自掏腰包为这一家人购置全部生活用品。

       扶贫先扶志。在这个依山而居的“新房”前,牛伟国为刘政志盖起两排鸡舍,鼓励其创业,并帮其找销售出路。房子变了样,渐渐有了经济收入,日子开始变好。不久,牛伟国又了解到两个孩子因为历史原因没有户籍,就多次跑县市计生、公安等部门协调,争取相关政策后,开车带他一家去市级医院做DNA检测,悄悄掏上5000元检测费,两个孩子终于有了身份证。在牛伟国努力下,辍学半年的小女儿刘宗娟复学了,大女儿刘宗艳安排在潍坊工厂就业。刘政志有了多年见不到的笑模样,一个积重难返的家又站起来了!

       这只是牛伟国扶贫路上的一个缩影。在他的扶贫村里,每一家贫困户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攻城拔寨的关键期,牛伟国又向单位党委递交请战书,带着组织重托、群众期盼到峡山区王家庄街道大圈村任第一书记。驻村不到一个月,妻子查出患病,需要立即动手术。组织上考虑到所驻村庄离家100多公里,不方便照顾家属,提出替换驻村人选,他说:“村里扶贫工作刚刚进入头绪,这点困难我能解决。”

       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不耽误帮扶工作,妻子手术第二天就办理出院手续一块来到村里。夏酷暑,冬严寒,农村条件相对艰苦,他毫无怨言,默默无私奉献着。单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开会研究要作为一个先进典型予以宣传报道,但都被牛伟国婉言谢绝。他说:“相比贫困户,我这点困难算什么。我也是农民的后代,能有机会帮助农村多做点实事,给弱势群体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我心里最满足了。”

       牛伟国说他从没有后悔过,通过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就是他最大的成功和收获。

       精准施策拔掉穷根子

       牛伟国在“民情日记”中写道:“修通一条路,开发一片地,扮靓一个庄,发展一个产业,建设一个坚强阵地。” 这也是每个第一书记的心声。

       在大圈村,牛伟国走遍全村436个农户,对每个贫困户状况了如指掌。他结合村内实际,多次召开“场院会”、户主会、党员会,利用宣传栏、文化墙,大力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耐心宣传精准脱贫的相关规定,就精准识别标准、产业扶贫重点、教育扶贫举措、医疗扶贫政策、五保兜底情况等,逐条逐项宣传解读,为群众解惑释疑,引导大家做扶贫政策的明白人,做脱贫攻坚的主人翁。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大圈村,牛伟国狠抓支部建设。他入户走访每一个党员,掏心窝子谈心,全面了解村班子建设和扶贫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情况,也侧面了解每一个贫困户的生活情况。完善支部管理制度,加强支部活动阵地,带领支部一班人认真学习基层党建工作知识和扶贫工作政策。每月支部主题党日,他带领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学习中央、省、市和区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方针政策,结合农村工作生活实际宣讲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引导党员干部勇于担当、率先作为,争做脱贫攻坚的引领者和带头人,把村党支部建设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有产业才能拔掉穷根子。在石河村,牛伟国多方争取资金扶持优质核桃栽植300亩;注册“石河粉皮”商标;建立村到市直部门的消费扶贫渠道等等,短短两年时间,就有12户贫困户脱贫,村人均收入提高1200多元,集体收入超过8万元。在大圈村,为发展经济,牛伟国带领村支部一班人制定长远规划———主要发展以大棚樱桃,红心猕猴桃为依托的乡村林果种植业,辅以休闲旅游采摘,走好能人带领、党员干部包保,从少数富到群体富、再到全村富的路子。说了算,定了干,当年该村两委就组织发动群众流转土地,种植200亩红心猕猴桃,村南果树种植集中区成为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家乐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场,村集体年收入达到50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5500元,顺利实现脱贫。

       帮助群众走上小康路

       “在村里,群众总是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来扶贫的。怎么扶?拿什么扶?还有什么要扶的?”此类问题一直萦绕在牛伟国的心头。

       到村伊始,牛伟国就把农户安全饮水、道路出行等难题抓在手上,多次协调沟通街道、部门,争取安全饮水项目资金20多万元,对全村自来水进行达标改造,彻底解决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多方募集资金200万元,硬化道路4公里,极大方便群众出行。争取绿化树400多株,给道路着上美装。“户户通”,他带头捐款3000元,极大激发群众捐款修门前小巷的积极性。

       每个困难群众都是他的“心头肉”。2019年“利奇马”台风侵袭当晚,他半夜冒着大雨大风,不顾个人安危,身背孙秀云到村委办公室,并掏钱买上被褥食物安顿好。还积极协调争取政策资金,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完成危房改造,老人住上“安全屋”,牛伟国一直牵挂的心才放下。楚华信年龄大、行动不便,他与村干部商量后,安排老楚负责管理绿化树,每年也有6000多元收入。高芳福腿手略有残疾,他协调街道进入保洁队。李德彪有力气,只是脑袋有点不开窍,整天混在老人群里打牌,牛伟国联系附近机械厂让他干装卸工,并在前几十天几乎天天晚上都去鼓励他干下去,现在已经成了装卸主力。高守挺腿有残疾,妹妹患精神病,母亲肺癌,牛伟国更是重点关注,三天两头去他家,有时带着妻子的衣服去,有时带着米面油去,并出资购置幼兔,到目前高守挺的兔子已经卖过好几茬,收益可观。“老人节”,他又捐款3000元给70岁以上老人购买生活用品……

       “我所做的工作,潍坊其它109名第一书记也在做。我们这个小家庭,只是所有驻村第一书记家庭的一个缩影。我们一个个小家的付出与奉献,换来2020年全国如期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所有驻村第一书记的无上荣耀。”牛伟国说,期待自己任期结束时,贫困户的收入能再增加、日子越过越好。

       抗疫与扶贫一肩挑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突如其来的“战疫”是一道考题,牛伟国带领大圈村全体干部冲锋一线、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为民服务。

       从大年初一开始,牛伟国就吃住在村里,发动党员组织成立疫控巡防队开展全覆盖摸排工作,核查登记外来人员,摸排重点疫区返乡人员,“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在村主要交通路口设立监测点,对进出人员检测体温,登记车辆信息和流出、流入地点,对外地流入人员及车辆进行劝返,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

       “要求村民不出门,我们就要做好上门服务工作。不能光给他们提要求,像米、面、油等物资供应问题,我们想到前头。”为解决物资需求,牛伟国提出成立物资配送志愿服务小组,事先收集群众需求信息,集中代购所需物资并安排专人配送。同时,积极组织村党员干部关爱五保户、残疾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组织社会各界为贫困户捐赠物资,累计接受捐助达3万元。及时了解并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困难,确保已脱贫贫困户不“因疫返贫”。

       “脱贫攻坚一日不胜,我就一日不撤!”这是牛伟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年多来,他先后筹集资金300多万元用于改善村内基础设施、扶持产业开发;争取社会资金3000万元注入村内企业完成技术、设备升级改造,帮助企业获得省发改委项目备案,产能产值利润翻番。

       从大年初一防控疫情到今天,牛伟国半年都没有回过潍坊的家。他说:”村里的事不分周一周末,农业产业园要抓时令栽苗补苗,土地流转要抓紧联系承包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上报,下半年要招标。事事不等人。”

       目前,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逐渐恢复。作为第一书记,牛伟国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笃定信念,与干部群众团结一道,在基层党建、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持续打好一个又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努力使昔日默默无闻的小乡村成为山东省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帮扶村的岁月静好,来自和牛伟国一样的第一书记们鼎力相助!(潍坊日报社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瑞荣)

责任编辑: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