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防疫已成外防输入关键关口 需纳入常态化防控

中国网 2020-11-15 17:00:13

  进口冷链防疫形势复杂,绝不可掉以轻心

  ■ 观察家

  不能低估疫情传播的复杂性,在防控常态化上须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侥幸。

  济南市卫健委日前发布消息,11月13日下午5时,该市疾控中心在盖世物流园区冷库贮存的进口冷冻食品及包装标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差不多同时,兰州市城关区于11月13日对焦家湾冷冻厂进行定期采样抽检过程中,发现一份来自天津港冷链虾的虾内包装样品核酸检测阳性。而就在前几天,天津接连查出冷链从业者感染新冠肺炎,冷链食品外包装也检出新冠病毒。

  时间再往前推,自今年6月以来,辽宁、安徽、福建等10余省份,都曾在进口冷链食品或包装物上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这些一再出现的风险,表明冷链食品进口环节的疫情防控形势,可能比想象的要更复杂,各方都需全力以赴,绝不可掉以轻心。

  冷链防疫已成外防输入的关键关口

  在众多进口食品中,包括生鲜在内的相当一部分品类高度依赖冷链物流。而与普通物流相比,冷链物流对储藏温度有着较高要求,这也给病毒的寄生提供了便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就表示,即使是普通冷链运输,病毒也可存活好几周。此外,冷链食品进口来源较广,从产地到运输过程都可能伴随着不可控因素。在这样一种状况下,结合现实,强化对进口冷链食品的疫情防控,可以说已经成为“外防输入”不容有失的关键关口。

  前不久,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对进口冷链食品要实现全流程闭环管控。海关、交通、卫生、市场监管、地方政府及相关生产经营单位的工作分工都也被逐一明确。对于这些措施和分工的落实,理应与此前“内防扩散”一样,确保每个环节的万无一失。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方案明确“凡是不能提供消毒证明的,一律不能上市销售”,这尤为关键。截至目前,还未发现带有病毒的冷链食品上市销售,这样的情势,须继续保持下去。

  同时,鉴于冷链食品消毒、检测的工作量大、环节多,也有必要从升级技术的角度提升目前的检测效率和防控安全。如一些码头管理人员和工人建议,相关部门应组织科技人员联合攻关,对冷链食品装卸装备进行升级换代,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接触风险;同时推广使用紫外线灯,对冻品进行不拆包装照射,最大限度地用现代科技提升疫情防控水平。这些来自防控一线的建议,或都值得参考。

  需将进口冷链纳入常态化防控体系

  需要明确的是,结合当前冷链食品疫情风险的出现概率,以及全球疫情形势仍不明朗的现实,不能再将进口冷链食品的疫情防控视为是一项“临时性工作”,而必须将之不打折扣地纳入到常态化防控体系之下,并对具体的防控措施乃至资源投入,有更长远和周全的考虑。

  比如,最大限度遏制进口冷链食品的风险扩散,就不能止于进口环节的消毒和检测,后续的溯源工作同样重要。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作出了积极应对。如本月起,北京市冷链食品追溯平台正式使用,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均需上传追溯数据。此外,上海、浙江、四川等多地也上线了相应的追溯平台。下一步,这种溯源体系理应成为各地的标配,并将运输、市场经营等各个环节都纳入体系之内。

  相较于“防人”,对包括进口冷链食品在内的“物”的防控,可能会出现意识的放松,且它属于某个系统内的防控,在透明度以及社会感知上,也往往不及一些常规防疫措施。这势必要求相应的防疫措施落实,要有更具针对性的监督跟进。

  当前,多地纪检监察机关开展了相应的监督行动,“以强监督促强监管,督促相关部门层层把关,压实监管责任”,这作出了积极的示范。各地都应强化相关监督保障,确保防控措施落实不掉链子。

  从最初的主要“防人”,再到现在的“防人”还要“防物”,再次提醒全社会不能低估疫情传播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未知性,在防控常态化上须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杜绝侥幸心理,切勿放过任何一个环节的风险点。

  与此同时,针对冷链食品疫情风险的一再暴露,也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强化相应的社会防控科普,既避免普通消费者和市场主体的过度反应,也最大程度减少疏忽和漏洞。总之,进口冷链防疫必须打起精神,真正扎实扎稳疫情防控的屏障。□闵萧(媒体人)

责任编辑:沙莎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