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电影事业奠基人王滨-担任《白毛女》剧组负责人

潍坊晚报 2020-12-16 16:43:58


  《前线》剧照


  王滨(后排中)和同志们在河北平山考察“白毛女”源流。

  1943年夏,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鲁艺实验剧团与音工团合并,成立戏剧音乐工作团。11月,又成立鲁艺工作团。为迎接中共七大召开和抗日战争的胜利,“鲁艺”师生要排演一部全新的歌剧《白毛女》。王滨为剧组负责人,为此剧投入了大量心血。1945年6月10日,“鲁艺”为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献演《白毛女》,获得了一致好评。

  组织排演《前线》培养文艺骨干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后,苏联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莫斯科的舞台上演出了一部蜚声遐迩、受到斯大林称赞的名剧《前线》,剧作者为考涅楚克。1944年,中央排演《前线》的任务落在了王滨的肩上。这部戏的主题是批判苏德战争前线红军总指挥戈尔洛夫的保守思想。领导对这次演出非常重视,中央党校指定李伯钊和王滨共同主持,成立了以王滨为首的延安戏剧家们组成的导演团,组织排戏。

  王滨领导的演员班底很强。凌子风饰戈尔洛夫,王大化饰欧格涅夫,舒强饰科罗斯,陈强饰乌季危节内依,王亚凡饰客里空。戈尔洛夫、欧格涅夫、客里空,这些人物都进入同志们的日常生活和用语。故步自封、陈陈相因的,称他为戈尔洛夫;言过其实、夸大其辞的,称他为客里空;敢于打破旧框框、创造新事物的,称他为欧格涅夫。该剧演出成功,有力地配合了当时干部的学习。后来,这些演员有的成为卓有成绩的电影导演,有的成为话剧的骨干力量,有的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演员。

  导演《白毛女》打造经典歌剧

  194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为迎接中共七大召开和抗日战争的胜利,“鲁艺”师生准备在秧歌戏的基础上,捧出一台全新的民族歌剧。

  西北战地服务团从前方回到延安,带来一个民间传说——白毛女的故事。与此同时,《晋察冀日报》的记者也将《白毛女》的文学故事带给了时任“鲁艺”院长的周扬,并引起了他极大兴趣。为配合时事形势和土地改革运动,他召集有关人员开会,决定将白毛女的故事排练成剧目,并指定戏剧音乐系主任张庚牵头。

  王滨作为剧组负责人和导演,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中。按常规,都是先写好剧本,然后进行排演。《白毛女》的创作却不然。《白毛女》不但内容新、形式新,创作合作的形式也是从未有过的,是一边编撰剧情,一边写歌词,一边谱曲,一边排练,一边修改。“白毛女”的命运牵动所有的人。一场戏的剧情谈完,就写词、谱曲、排演,可说是流水作业。

  《白毛女》剧本由贺敬之执笔,虽然是集体创作,但王滨对剧本的创作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他点子多、来得快,每场戏都是他先拉出个架子,天天晚上组织开会,引导大家讨论剧本、往里面加戏。剧中的“杨白劳”“黄世仁”的名字都是王滨想出来的:佃农的一生,像牛马那样白白地劳动,用血汗劳动所得养肥了地主阶级;而地主却是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这样的设计融入了对生活的思考,更是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开篇部分,王滨联想到老家的过年习俗,设计了“包饺子”的情节。还有山东姑娘有扎辫子的习惯。杨白劳外出躲债,要过年了,给女儿带点儿什么回去呢?就是这二尺红头绳把父女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后来的戏剧冲突埋下了伏笔。

  为了使剧本更加完善,《白毛女》的排练场地就在“鲁艺”的一个大院里。王滨邀请教职员工随时来观看排练,不仅让演员更好地揣摩人物心理,还能够根据大家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剧本。拍戏时,陈强不愿演“黄世仁”一角,理由是:一是从来没演过反派人物;二是自己还没结婚,演这个角色,谁还愿意嫁给他。王滨耐心说服,使他最终接受了这个角色,表演很成功。同时,陈强也收获了真挚的爱情。田华出身于农村家庭,正是那土生土长的乡土味,让王滨选定为“白毛女”的扮演者。王滨让田华整天跟着扮演“杨白劳”的张守维,让她时时融入角色中,并安排她下乡体验生活,手把手教她如何在镜头前塑造人物。

  1945年6月10日,“鲁艺”为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献演新歌剧《白毛女》。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以及“七大”代表观看了演出。当演到喜儿被救出山洞,后台唱起“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时,毛主席及全体观众都起立鼓掌。周恩来评价这部戏“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有一次剧团在河北演出《白毛女》,一个战士“哗啦”一下子就把子弹推上了膛,向舞台上的“黄世仁”瞄准,幸亏被排长及时制止。

  脾气火爆性格憨厚不计名利表里如一

  王滨是个非常热情的人,有山东老区人的憨厚。他脾气火爆,生气时骂骂咧咧,还歪着个头。但他不耍心眼,表里一致,是个可信可交的人。

  王滨非常爱喝酒,身上常年背着一个军用水壶,其实里面装的是酒。他在工作结束高兴的时候就会喝上一口,喝完酒就像个孩子似的跳起来,毫无忌惮地宣泄他的兴奋。

  戏剧理论家张庚曾经这样评价王滨:“王滨是个好同志,他没有什么名利思想,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白毛女》剧本在创立之初,编剧一栏还有王滨的名字,但在后期整理中他的名字被去掉了。王滨丝毫没有因为此事闹意见,反而在别人替他鸣不平时,还宽慰别人。

  1945年抗战胜利后,王滨随中组部组织的一支队伍离开延安,奔赴山东。他带着妻儿,一路跋山涉水,到达临沂后,出任山东军区文化委员会委员。

  来到革命的队伍中,王滨如鱼得水,思想和艺术工作双丰收,艺术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艺术思想和导演工作走向成熟。在山东拍戏时,王滨一年春夏秋三季,都是身着一套乳白色毛料西装,打着领带,脚穿黄色三接头的尖皮鞋,还戴着一顶牛仔草帽。无论好坏,衣服都整洁得体。

  王滨好酒,妻子李莫愁担心他的身体不允许他喝。每逢酒瘾发作时,王滨便会招呼友人前来,借机向李莫愁讨酒。如果妻子还是不给,他实在没办法就央求说:“妈,给点吧。”逗得妻子笑了,便会无奈给他一点。拿到酒以后,王滨就开心得像个孩子,然后跟友人说:“你完成任务了,回去吧。”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滨的性格非常可爱。

责任编辑:李倩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