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不辍  雕万物诉情怀

潍坊晚报 2021-01-13 09:16:43

  近日,在以“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创新作品展上,临朐木雕艺人刘光宝精心创作的黄杨木雕《丰收》荣获“突出贡献奖”,被中国木雕博物馆收藏。1月12日,记者采访了66岁的木雕艺人刘光宝,听他讲述与木雕结缘的故事。

  用时一年创作《丰收》,被中国木雕博物馆收藏

  1月12日,记者通过图片看到,《丰收》作品中的人物惟妙惟肖,雕刻细致入微。左边有7名憨态可掬的小孩围着柴垛嬉戏,中间有两名顽童在盘碾上玩耍,右侧大树下坐着一对笑容祥和的老夫妇,背后是他们的房子。老头抽着大烟袋,而老太太则纳着鞋底,两人似乎在聊家常。“这件作品前后用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刘光宝对记者说,该作品用百年小叶黄杨木为材精雕细琢而成,以新农村秋收为创作时代背景,以“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创作主题,讲述农民安居乐业,喜获丰收,其乐融融的温馨场景。据了解,该作品近日已被中国木雕博物馆收藏。早在2016年,刘光宝的作品《香山九老秋兴图》就被收入该博物馆,此次是他第二次获此殊荣。

  说起作品,刘光宝最满意的代表作之一是红木长卷《清明上河图》,长10.10米,宽52厘米,厚4.5厘米,纯手工雕刻,呕心沥血历时十年才完成。该作品采用镂雕、浮雕、立雕三种方法,共雕刻人物超800个、船只29艘,房屋楼宇超30栋,车13辆……树木枝丫等其他图案难以计数,以木雕特有的艺术语言成功再现了原作的神韵,让人恍然置身北宋的繁华集市。

  如果有市民想学习木雕技艺,愿意倾囊相授

  出生于1955年的刘光宝是临朐县城关街道人,自幼就对木柜上的雕花、门楼上的花板有着浓厚兴趣,经常用自制的刻刀在树根、废木上练手。上世纪70年代,他进入红木厂学艺,成为打制红木家具的行家里手,渐渐迷上了木雕艺术。1992年,刘光宝辞职回家专心从事木雕研究,孜孜以求,技艺不断提高,2014年10月被评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2016年12月被评为首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

  每天吃过早饭后,刘光宝就会来到他的手工创作室,打开盛有一百七十多把刻刀的工具箱,一丝不苟进行创作,通常一坐就是大半天。“木雕常用的木质比较硬,下刀十分费劲,一刀下去就无法更改,并且雕刻作品场景复杂,人物众多,笔法细腻。雕刻过程并不轻松。”刘光宝说。

  在当前机械化成批量生产成为工艺制品行业常态的形势下,刘光宝仍然坚持手工制作,并且一干就是四十多年,通过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作品,将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刘光宝表示,如果有人愿意学习木雕技艺,他愿倾囊相授,为木雕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隋炜凤/文
责任编辑:李晓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