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网络理财课变成“劫财课”

潍坊晚报 2021-03-04 10:54:32

  “限时0元,干货满满,马上报名,告别死工资,实现财务自由。”“超火爆理财项目,轻松日赚3000元。”类似这样的广告宣传语,在网络和短视频平台中屡见不鲜。而不少消费者因轻信商家的宣传踏入理财课陷阱,不仅没有学到理财知识和技能,反而蒙受经济损失。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小郑是一名程序员,此前对理财知识了解很少。去年11月,小郑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个理财课程的推荐,称只要花10元钱就可以快速掌握理财知识。“我看视频点赞的人挺多,10元钱就可以学习,于是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了名。报名几天后,工作人员跟我说,要交近3000元的课时费进入训练营的群以后,才能手把手教我。等我付完钱,工作人员却跟我说当天群已经满了,隔几天把我拉进来。可之后就不怎么理人了,再后来我就被拉黑了。”小郑说。

  在新浪黑猫投诉平台上,不少消费者反映一些理财培训机构、“商学院”等存在打着免费的旗号吸引用户,但中途收取高额费用、教师资质造假、课上讲的东西网上都能查到、客服联系不上、课程没开始群就被解散等问题。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的熊超律师表示,涉及此类“理财课”纠纷时,消费者维权十分困难。一些企业的课程审批涉及多个部门,具体课程内容是否能够上线,没有明确的说法。一些不规范的民营机构或者个人开的班,甚至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备案或者审批。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用户认知误区也是财商教育领域的一大痛点,很多用户以为通过“理财课”可以帮自己快速获取财富,但其实财商教育是帮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提升资产管理能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用户而言,要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不要总想着“赚快钱”;报课程时要辨明“授课老师”的主体资质,弄清发布营销广告、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主体,注意相应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或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质;不在正规金融机构销售渠道以外的页面随意提供个人重要金融信息、身份信息,防范欺诈风险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不被网络营销所营造的氛围煽动而盲目消费或冲动投资;一旦发现疑似骗局的苗头,立即止损,保存好证据并及时报警。本报综合

责任编辑:李晓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