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渤海走廊|火道村走出一位传奇将军

潍坊晚报 2021-04-13 09:18:14


  采访团队参观李福泽事迹陈列馆。

  李福泽事迹陈列馆外观

  抗日战争时期,“渤海走廊”上,活跃在昌邑市下营、柳疃、龙池、卜庄一带的抗日军民,面对日伪顽敌,浴血奋战,涌现出众多英模人物。群英谱里,开国少将李福泽的传奇人生尤其值得后人敬仰和缅怀。将军故里——昌邑市下营镇火道村建设了李福泽事迹陈列馆,再现其辉煌灿烂的传奇一生。

  探访

  展品再现将军传奇一生

  4月9日,风和日丽,记者一行来到昌邑市下营镇火道村李福泽事迹陈列馆。灰墙青瓦,古色古香的房屋格外耀眼。推开院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棵胡杨树,这些来自大西北的植物移栽到火道村后长得十分茂盛,短短三年间已经有两三米高。

  “得知李福泽的老家建设陈列馆,基地特意寄来三棵胡杨树,寄托哀思之情。”火道村党支部书记李献丰口中的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李福泽工作的解放军第二十训练基地。

  陈列馆依托李家老宅所建,正房展厅内“发射将军”四个大字气势恢弘。里面摆放着李福泽在北京时自己打的橱柜、沙发等。“这些都是李福泽将军的儿子们从北京运来的,将军会木匠活,心灵手巧,这些家具即使放在现在也不过时。”李献丰说。

  偏房内,摆放着李福泽生前使用过的地毯、床罩等用品。地毯是他在西北工作时,当地一名艺人手工制作的。“在展馆建设过程中,李福泽子女无偿捐献了很多将军生前用过的实物、信件、照片等珍贵资料,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给予大力支持。”李献丰说。

  陈列馆以“把一切献给党”为主题,设四个展厅,分别为“李福泽将军一生回顾”“童年时光回忆”“播撒革命火种”“传承良好家风”。整个展馆以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珍贵文物,通过图文介绍、实物展示和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再现了李福泽的传奇一生。

  讲述

  富家子弟文武双全,抗战爆发投身革命

  李福泽的事迹在火道村及周边村口口相传。“李福泽将军是我们村的骄傲,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奋勇杀敌,还是献身国防科技事业,他都干出了令人敬佩的光辉业绩。”今年43岁的村民王建新喜欢研究红色文化,对李福泽的英雄事迹较为了解。

  1914年1月,李福泽出生在昌邑县东冢乡(今昌邑市下营镇)火道村一个工商业资本家兼地主家庭。他家是当地的富户,有房产二三百间,父亲投资参股了青岛啤酒厂、张裕葡萄酒厂以及银行等许多产业。家里经济条件优渥,少年的李福泽过着吃喝不愁、玩乐不拘的生活,父亲对他抱有很大期望,送他上学、练武。

  “文武双全赤子情,丹心一片报祖国。”李福泽于1935年9月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后又转入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学习。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投身革命,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

  自费购买枪支,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

  1937年11月底,李福泽服从省委决定,回原籍昌邑县宣传和动员群众。他先找到县委书记张智忠,见了鲁东工委书记季方华,汇报了省委任务,并提出了建立武装的具体设想。

  当时,昌邑县的党组织刚刚恢复,只有7名党员,季方华与张智忠商定,立即介绍李福泽入党。李福泽紧握拳头举起右手,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此后,他遵照省委、县委指示,迅速发动群众,在家乡开展了一系列抗敌斗争,打击了日伪嚣张气焰,产生了很大影响。

  1938年2月的瓦城起义,李福泽是主要领导者之一,参与组建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当时,七支队仅有几十条枪。为迅速增强部队战斗力,他从家里拿钱,通过胞兄从青岛买回急需的枪支武装部队。其间,他经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先后由营长、团长、旅长、师参谋长……逐渐成长为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

  新中国成立后,李福泽历任四十一军副军长、第四高级步校副校长,到戈壁滩走马上任,先后任解放军第二十训练基地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司令员,组织领导中国多个第一的发射试验任务,是我国导弹和卫星发射试验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12月24日在京病逝。

  “李福泽从富家子弟到共和国将军,这背后是他把一切献给党崇高信念的生动实践,是他爱国爱民博大情怀的充分展现。传承红色初心,秉承先辈意愿,是我们对将军的最好纪念。”王建新说,我们应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胸怀报党之恩,常思为民之情,以奋斗者姿态,书写无愧新时代新征程的新篇章。

  现状

  红色资源让村子富起来

  “将军故里红色火道”是描在墙上的标识,更是融入火道人精神里的印记。火道村依托李福泽事迹陈列馆,深挖乡村文化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让火道村的发展更加红火,迎来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

  “将军虽远去,精神永长存。每年我们都会组织村里的孩子利用寒暑假到陈列馆学习,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感恩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李献丰说,除了红色资源丰富以外,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下,火道村村容村貌更美了,经济也富起来、强起来。

  火道村北环路一侧原有一条排水沟渠,由于年久失修,沟渠内杂草从生,垃圾遍地,在雨季来临之际排水压力大,村庄存在内涝风险。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火道村实施排水沟渠整修工程,完成清渠护坡650米,原有排水沟渠旧貌换新颜,彻底解除了村庄排水隐患。村里还硬化道路16000平方米,旱厕改造率高达90%以上。

  “我们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土地流转,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村集体年收入达到30万元,人均年收入两万元。”李献丰介绍,为了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水平,加强村里老年人之间的交流,火道村还建设了老年文化活动室,成为群众精神文化活动中心,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连年提高。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刘燕 王路欣/文 巩建国/图
责任编辑:沙莎
通讯员:张葆海 王鲁兵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