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记忆】太空育种--潍坊芦笋独步全国
2009年《潍坊晚报》国庆特刊 《祖国万岁》 2021-06-14 12:38:00
引言
2003年12月9日,随着我国第18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成功返回地面,搭载的6000粒芦笋种子被隆重接回潍坊市农科院的种质资源库。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将芦笋引入太空育种。太空育种使潍坊市农科院名声远播。但是,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芦笋研究基地,潍坊芦笋研究三十年来一直是全国翘楚。
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安丘市外贸食品有限公司工人在加工芦笋。记者 甄士光
国内芦笋研究
潍坊一枝独秀
“太空育种只是一种试验手段。”潍坊市农科院芦笋研究所李书华所长说,太空育种就是利用太空射线诱使种子发芽变异,以期获得高品质新品种。育种是个很漫长的过程,这些太空芦笋种子目前正在寒亭试验场里种着,科研人员随时观察,但最终结果如何,还得等三五年。
芦笋被誉为“蔬菜之王”,含有多种甘露聚糖、胆碱等药用成分,对肺气肿、气管炎、乳腺病、心脏病、水肿、膀胱炎,排尿困难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由于芦笋中含有九种甾质皂甙物质,对多种癌症均有很好的疗效,曾在美国和西欧医学界引起轰动。
在欧美国家有两千多年食用芦笋的习惯,国际市场一直畅销不衰。而我国大面积引种芦笋是从1978年开始,当时由潍坊罐头厂等外贸企业引进种植,加工成罐头再出口。我国对芦笋的研究,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目前,全国对芦笋栽培、育种、组织培养、基因克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只有潍坊市农科院一家,其它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仅有极少数人员在从事芦笋单一领域的研究。
潍坊市农科院2003年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联合成立了中国芦笋研究中心,是国家科技部确定的全国重点科技成果推广技术依托单位。
30年来,潍坊市农科院的芦笋育种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培育的芦笋新品种填补了多项国家空白,已占国内芦笋种植总面积的40%,新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已等同或超过国外进口品种,芦笋研究已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其中“芦笋二倍体、多倍体、全雄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看准远大前景
组建研究团队
1978年我国引种芦笋后,由于对栽培技术不懂,潍坊罐头厂领导就找到了潍坊农科院的技术人员。从那时起,王奎瑜就跟随罐头厂开展了栽培技术研究。农科院领导看到芦笋这个作物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决定增加技术力量,先后增加了王林武、李书华、杨多林、马秀兰、于继庆、李芳、陈桂英等技术人员,对芦笋全面展开研究。除指导潍坊基地的芦笋生产以外,还为日照、济南、泰安、菏泽等芦笋基地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为我省芦笋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时我国的芦笋种植已经遍布山东、浙江、江苏、安徽等省,但所有品种均是从美国引进的二代种,普遍存在产量低、抗病性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芦笋的产量和效益。因此,潍坊市农科院领导决定开展芦笋育种技术研究,作为农科院重中之重的项目。他们增加了仪器设备和研究资金的投入,又增加了李少勇、张元国、刘志国等技术人员,形成了坚强有力的研究团队。为了了解国外芦笋研究状况,农科院领导决定派张元国赴美国学习芦笋育种技术,学成回国后芦笋研究团队如虎添翼。
常年杂交育种
克服重重困难
研究之路是漫长而又艰难的,技术人员克服了一个个难题,也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辛苦。
从1986年春天开始,研究人员需要到农科院设在安丘县贾戈乡的芦笋试验基地进行试验。为了完成良种选育工作,王奎瑜、李书华就将“家”安在了董家王封、韩家王封等村的农户家,为的是每天都能够直接采集芦笋、管理芦笋、记录有关数据。
芦笋的杂交育种工作和其它作物不同,花期时间太长,授粉期长达30天。在这期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每天必须授粉一次,研究人员早出晚归、雷打不动地天天下地。
对于杂交品系的对比试验,年复一年的种植。因为芦笋是多年生植物,所以试验田越种越多,工作量越来越大,每年春天100天的采收期内,天天要采收记录产量,无论遇上何种天气,也不能间断。可想这其中的辛苦。
芦笋组织培养技术在我国仅有少数单位掌握,自1986年以来,李芳和她的同事们经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研究芦笋细胞培养和生根培养的培养基配方。实验对时间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一些必须的工作,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
推广新种新法
正月就出远门
芦笋是多年生植物,种植一次可以连续收获15年,所以刚种植的头两年没有产量和效益,一般是第三年才有产量,这就影响了群众种芦笋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书华带领科技人员,经过连续5年的实验研究,终于创造出了一年生芦笋亩产2000斤的M-n-W栽培法。该项成果使农民不仅提前一年采收,而且第二年亩产就达2000斤,亩收入6000元以上。
新品种出来了,可如何让农民认可费了好大的劲。
说起新品种的推广,有段让他们终生难忘的故事。1995年农历正月十二,马秀兰就和李书华踏上了列车,为的是推广自己育成的第一个新品种“鲁芦笋一号”。当到了河南焦作市和客户交流时,对方一开始不信任他们。经过他俩的详细讲解和洽谈,对方最终答应为他们代销。
“鸢都学者”李书华在芦笋田内进行调查试验(资料照片)。
当从焦作向山西去的时候已经是正月十四,他俩随着蜂拥的人群进入火车站台,驶来的列车上面人更拥挤,最终车门都没有打开,就这样眼睁睁看着列车开走。他俩就在寒冷的站台上等啊等……9个小时过去了,已经是深夜,他们终于才上了西去的列车。当正月十五人们在家里欢庆元宵佳节的时候,他俩却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赶到了山西永济的芦笋基地,又开始了新的征途……
李书华风趣地说:“让中国人改变崇洋媚外的观念,比劝日本鬼子投降还难。但是经过近20年的努力,现在的农民已经反过来了,只要种过我们培育的品种,他们再也不用进口种子了。”
来源:2009年《潍坊晚报》国庆特刊 《祖国万岁》
作者:毛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