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与青州|再经古城无限感伤

潍坊晚报 2021-08-18 14:12:11


林徽因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益都火车站检票口。

  因躲避战火,林徽因流离失所,在去长沙时,她再次经过益都。那短暂的驻留里,考察古城的点点滴滴又涌上心头。今生还会有机会再去看那些雕像吗?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她心心念念的还是古代建筑。

  战火中途经益都再凝望思绪万千

  林徽因一家1937年离开北平去长沙时,因津浦铁路战火纷飞,他们只好乘火车到天津,又从新港搭乘英国商船到烟台。烟台也是战云密布,中日军队正在烟台对峙,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林徽因、梁思成不敢在这里住宿,即刻乘上去潍县的汽车,在潍县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又乘上了开往济南的火车。当时,胶东半岛也已满目疮痍,火车在胶济线上行驶,不时有日军的飞机从上空呼啸着掠过。每到这时,火车便立刻停下来,拉响警报,男男女女便慌慌地跑下车去。日机飞得很低,几乎可以看到机身上红色的“太阳”标记。

  火车就这样走走停停,下午三点钟才到达济南。急于南下的他们在济南滞留了两天,终于从津浦铁路济南站,挤上南下的火车……

  火车上人声鼎沸,嘈杂的车厢无处可逃。那个在文人圈子里谈笑风生的林徽因,却再一次陷入了沉默。这仿佛成了一种习惯,火车上的她总是难掩落寞和忧伤。

  火车经过益都,让林徽因回忆起访问益都县文庙古建时的那一份喜悦。建筑学家的心思是缜密的,孜孜以求的是数据的真。他们相互牵引着爬上了顶板,去找寻大殿的建成年代,那一行至关重要的字。空隙太小,浮土飞扬起来,手电照射着脊檀,发现了,看到了,兴奋中林徽因大呼小叫起来。文艺家是多思和热情的,一段鸱吻,一块山花,一幅砖雕,都可以点燃起他们的喜悦。林徽因席地而坐,不顾尘灰沾染了衣裤,打开了画板,流利地描摹起来。她要记下这不一样的建筑之美,也要让寂静院落的一切存入记忆。画笔沙沙响着,她的眼里每一处遗存都是不一样的。这文庙里,还有几块石碑,遗落在一人多深的荒草里。她拨开了草丛,在蚊子的包围里,取出相机来,拍照,一张,两张。

  而车过益都,那短暂的驻留里,另外一些纷繁的影像在回旋着。驼山上有北周至隋唐时期的佛教摩崖造像群,今生还有机会再去亲近体会吗?战事趋紧,敦煌的莫高窟似乎成了远不可及的梦想,难以瞻仰。而云门山隋代的造像,今生也无缘去结识了吗?小小的古城,一个禹分九州时的重要存在,一个汉代以来省级的区划的中心,一个海岱都会,眼前看到过的已经是如此绚丽,那么古城之下还有多少的城墙、遗址、庙宇还在沉睡。

  渴望穿梭城乡再次考察记录

  一个县城尚且有庞大的古建存量,那么全国有多少惊艳的古建筑还没有被标记,被保护,还有多少古建筑会逃不掉这战争的炮火,烟消玉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身体不好,但这不妨碍他们那一份念想:战争快快结束,他们的身体好起来,夫妻一同再去全国各地区考察。敦煌还在召唤着梁思成,江南还在等待着林徽因。作为南方人,身在南方许多年,林徽因竟然没能实地考察过。1934年,30岁的林徽因,才有机会去浙江武义宣平镇和金华天宁寺做了一番古建筑的考察。林徽因不止一次地设想过,来到苏州园林的他们,爬上爬下,仔细测绘各个建筑细节的尺寸,用相机拍下照片,对于一些有特点的局部,画出素描图。而后,坐在枫桥边小憩。一切是那么近,一切又是那么远。江南,是个梦。

  我们不清楚,林徽因在古城逗留期间,有没有找到词宗李清照的一些踪迹。一些遥远的呼应是否在千年间传递。值得感同身受的是,失落会再一次降临到她的头上,如同当年南渡之时,李清照在辛苦经营收藏的大量字画、古董最终在战火中毁于一旦,空留着归来堂的笑声还在回荡,那是夫妻得到一幅名家字画时的喜悦。林徽因在李庄的时候,天津发了大水,涨水时,天津英租界里的英资银行保险库被淹没了,里面有林徽因和梁思成存放的图片资料。这是他们多少年的心血和汗水啊。

  民族的遗产是珍贵的,古建筑承托着民族的文化、历史、民俗,是不说话的史书。它们脆弱易被伤害,却不可再生。建筑学家常常在寻访中被失落和遗憾的情绪包围。林徽因和梁思成走遍城乡,带着羸弱的躯体,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一份自觉自发的责任。

  1942年,在四川李庄镇,林徽因担负了《中国建筑史》的全部书稿的校阅和补充,执笔完成了第七章,五代、宋、辽、金部分。那是中国建筑丰富大成的极美时代。那时中国令人眼花的皇家宫室、佛寺庙宇、老城民居、塔、桥梁,有了傲然面世的一天。临安、汴梁的帝都景象,重现了生机,扑面而来。

  那是多么深情的热爱。

  标注重要建筑保护民族记忆

  解放全中国的命令发出后,解放军找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因为他们对全国的古建筑最为熟悉。梁思成召集了教师和学生,夜以继日,手工劳动,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一大本《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在一幅幅地图前,梁思成和林徽因郑重地执笔画圈,他们知道这圈注的分量。一笔下去,就是一处民族的重要建筑遗产。一笔遗漏,就可能会丢失了一块民族的记忆。他们的眼前,仿佛已经硝烟弥漫。

  战火中,首长们一再叮嘱,攻城的炮火要严格把控。这一处,是古建,要避开!这一处,是文物,要远离!解放战争,涌动着血与火的激情,也点燃着民族自豪的温情。大炮,是长眼睛的。就算流血牺牲,也不伤及中国瑰宝的一砖一瓦。解放军有誓言,解放军也做到了。让完整美好的中国,回到人民的手中。

  ◎相关链接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作者是梁思成。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

  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砖石结构相比,终因其不易保存而留存甚少,千年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要想了解中国建筑数千年发展演变之轨迹,文献便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料。但古来正史,记建筑典章制度者多,具体而切实者少;词赋诗文又多务为大言,铺陈华丽,而疏于实指;两部古代建筑官书和诸多民间术书,又多专注于技术做法。又且时过境迁,多数古代建筑术语,在昔往往耳熟能详,至今却恍如天书。所以,文献虽浩如烟海,能够直接应用于总结历史规律者却十分希有,由此亦可见徵引之困难。《中国建筑史》显示了梁思成在文献应用上的深厚功力,除徵引浩博外,凡所徵选,皆属精当,文字却十分精炼深永。


责任编辑:李倩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