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首位“机器人大夫”持证上岗
潍坊晚报 2021-08-27 09:52:33
泌尿外科主任臧运江手术团队使用最新代Xi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成功为患者实施了肾部分切除术。
胸外科主任卢恒孝通过控制台操作机械手,完成手术。
“机器人”一词,自创造之初就承载着人们对其功能的美好愿景——以不知疲倦的钢铁之躯突破人类的生理极限,成为人们的左膀右臂。近日,一则“最新代Xi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漂洋过海落户潍坊市人民医院,并为前100名患者减免部分费用”的消息,在全市医疗系统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它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命名就能看出,这台机器人并不简单。集数千项专利于一身,造价不菲,严格的配置审批管理制度,自带光环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何一亮相便立刻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披着神秘面纱的“机器人大夫”,在潍坊是否会出现水土不服?
解密“达芬奇密码”
说起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从1997年第一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问世使用,其设计理念便是通过使用微创的方法,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经过20多年的更新迭代,它始终代表着目前全球手术机器人的最高水平。
据市人民医院医学装备部的工作人员介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目前全球最成功及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之一,广泛适用于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妇科、五官科、小儿外科等。其中,在泌尿外科和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极佳,可以说能够让医生如虎添翼。
在医院外科楼的手术室,记者终于透过窗户见到了这位有着“三头四臂”的“机器人大夫”。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由三部分组成:外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成像系统。主控台按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一般位于手术室无菌区之外,主刀医生坐着使用双手(通过操作两个主控制器)及脚(通过脚踏板)来控制器械和一个三维高清内窥镜。系统将医生的眼睛和手部自然延伸到患者身上,将医生的手、手腕和手指运动准确地翻译成手术器械的微细而精确的运动,进行移动、切割、止血、缝合、打结等各种操作,其灵敏程度不逊人手。机械臂独有的“内腕”足以胜任高难度的腹腔和胸腔外科手术,可以完成各种复杂到人手无法完成的动作,其3D立体影像系统更是带来沉浸式的操作体验。
截至2019年,全球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装机量达到5582台,但整个亚洲地区仅有780台。因其高昂的造价和维护费用,繁琐的购置审批手续,以及对医生个人手术水平的极高要求,让绝大多数医院望而却步。而如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落户市人民医院,其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大型医用设备是一类使用技术复杂、资金投入量大、运行成本高、对医疗费用影响大的特色医疗资源,直接关系医疗质量安全、医疗费用和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因此,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对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大型医用设备实施严格的配置许可管理制度。在院方和市卫健委等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下,市人民医院以最快的速度取得了大型设备配置许可证。同时,医院选派泌尿外科主任臧运江、胸外科主任卢恒孝带领团队赴北京301医院进修学习,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手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黑科技赋能“人机合一”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微创手术系统,因其独特的深部操作、精细操作的技术优势广泛应用于泌尿外科。”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臧运江向记者介绍,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完成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肾部分切除术、肾癌根治术、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及前列腺癌根治术、肾盂成形术、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等高难度手术。
年逾古稀的患者张阿姨(化名),因连续几天腹胀难忍,被家人紧急送往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在通过肠镜检查、下腹部+盆腔CT平扫+增强等一系列检查后发现,其左肾可能患有肾透明细胞癌,如果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形成血管瘤栓或转移到淋巴结及其他脏器。
于是,在医生的建议下,张阿姨转入医院泌尿外科二区。臧运江在详细地了解了她的病情后,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其非常适合通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进行手术,切除左肾的癌变部位。于是,臧运江便与张阿姨家属进行深入沟通,得到了家属的认可。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臧运江带领手术团队,在麻醉科、手术室等科室的精心协助下,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张阿姨成功实施肾部分切除术,肾动脉阻断仅15分钟,手术过程几乎零出血,解剖精准,层面清晰。在黑科技的加持下,整台手术的时间由原先的两个多小时缩短为一个小时。靠着精湛的医术和精心的护理,张阿姨在术后2天即拔除引流管,可以下床活动。
“其实早在20年前,我就开始关注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见证了腹腔镜手术的不断演变。”1991年大学毕业就进入市人民医院的臧运江,始终保持着一名医者的敏感性,遇到和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相关的学术会议、考察交流,他尽可能地抓住每一次机会学习、实践。
“当我坐在操控台上,我的双臂变成了有着7个自由度的4支手臂,手腕可以540度旋转,双脚也在手术中派上了用场。在手术过程中,指挥机器臂进行手术,相当于拥有了3D高清镜头的独特视角,能够更精准地探测到肿瘤,没有抖动、没有误差,比人手更加精细与灵巧。”臧运江说,那种奇妙的体验,让一位有着30年从医经验的外科医生,仿佛又回到了意气风发的年轻时代。
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由于泌尿系统解剖学上的特殊性,一些复杂的手术往往难以掌握,而且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达芬奇”可以化难为易:首先,它提供了宽阔的视野,将组织、器官的解剖构造和神经血管束的走向清晰地呈现在专家眼前;接下来,它精细的分离,方便医生进行淋巴结的清扫;最后,它准确缝合,保证了组织的高质量的吻合。
在臧运江看来,外科技术的发展,从开放手术到微创腔镜手术,是一次革命。从腔镜微创手术,到机器人辅助手术,又是一次革命。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近日,医院胸外科主任卢恒孝顺利完成了我市首例运用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的肺叶切除手术。
患者李女士,在一周前的健康查体中被发现左肺上叶有肿物,被当地医生建议接受胸腔镜手术。正当家人为她的病情发愁时,恰好通过微信朋友圈看到,市人民医院新引进了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而医院胸外科主任卢恒孝又刚好掌握了此项技术。
于是,出于对身体健康的考量,李女士立即赶往市人民医院就诊。在胸外科进行胸部CT检查时,卢恒孝发现其左肺上叶有个直径为2cm的肿物。通过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卢恒孝建议其立即进行手术。
手术室内,当助手连接好机械臂以后,卢恒孝便坐在控制台中,操作机械手,通过8mm的套筒进入胸腔内,按照术前计划先行左肺上叶肿物楔形切除术,送检术中病理显示为“浸润性腺癌”,遂行左肺上叶切除术并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最终,手术历时1小时30分顺利完成。手术结束后的第5天,李女士就可以拔除引流管,隔天便可出院。
“传统胸腔镜手术对医生技能要求非常高,同时医生长时间做手术会导致疲劳、手部颤抖,影响手术精度和质量。”卢恒孝告诉记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控制器会自动滤除人为颤抖,使得器械比人手更稳定,而且在做手术时可以以舒适的、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姿势进行手术操作,告别了以往长时间的站立造成的身体不适。
此外,以往传统的胸腔镜手术,往往需要3至4名医生协同配合,而现在,在机器人的辅助下,一名主刀医生加一名助手即可完成,有效地节约了人力资源。
据了解,通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成像系统,手术视野可以放大10倍以上,实现更加清晰的三维立体成像,医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病变部位,对于平时难以发现的边边角角,也可以一览无余。因此,可以为患者带来更理想的手术结果,减少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潜在提高长期生存率的可能。
对于胸外科手术来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能在不破坏胸廓完整性的前提下,精准地完成手术操作,而且适应症范围广泛,几乎涵盖所有的心胸外科手术,如心脏外科的全腔内心脏搭桥、房间隔缺损修补、心脏肿瘤切除,胸外科的肺叶切除术、食管癌切除等。
“这次引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经过院方的多方论证后决定的,我也有幸能够和这位‘机器人大夫’成为搭档,相信在我们的不断磨合下,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为更多的患者减少身体上的痛苦。”卢恒孝说,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虽然说从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医生的身心负担,但同时也激励着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随着开展手术数量的不断增加,手术方式的不断多样化,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技术优势会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我们相信,随着手术机器人的升级换代与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应用,也会引领外科手术向着更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市人民医院积极打造重点学科建设,努力培育优秀科研人才,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引进各类高端医疗设备,为全市优质医疗资源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未来,市人民医院将不忘初心,肩负起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担当,为潍坊和周边地区百姓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