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大家谈 | 李之凡:坚持“两个效益”和“两创”精神,推出更多文艺精品
潍坊融媒客户端 2021-11-30 19:41:37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重要战线。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高瞻远瞩,高度重视文学艺术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对推出更多文艺精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总结起来有两方面:一是从创作动机来说,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二是从创作实践来说,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两个效益”和“两创”精神,推出更多文艺精品,潍坊有其基础和优势。
潍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人类文明历史可追溯至八千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潍坊人民依靠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丰富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主要由东夷文化、齐文化、书画文化、金石文化、民间文化这五个部分构成,时至今日仍然焕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地方文化成为潍坊地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在古代,产生了诸如北海徐干、寿光刘概、青州海岱七子、高密三李诗派、诸城十老、潍县画派等享誉全国的文艺名家和文艺团体。在近现代,产生了张眺、孟超、王统照、沉樱、臧克家、刘白羽、王愿坚、王希坚、王大化、莫言、李敖等知名作家,创作了不少书写潍坊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近年来,以文艺来书写潍坊传统文化的本土作家作品仍有不少成功的范例:如黄旭升的长篇小说《一座古城的青铜之梦》,以史诗般的宏大叙事视角书写了潍坊的金石文化和仿古铜民间手工艺;马永安的长篇小说《画都》,在现实与回忆、虚构与史实的叙事时空中勾勒出潍坊书画文化的人文景观;魏辉的散文集《侯门往事》,在叙写潍坊传统文化之余流露着现代人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表现出都市人对传统人文精神的坚守。上述文化资源和文艺创作实践,是潍坊坚持“两个效益”和“两创”精神、推出更多文艺精品的基础和优势。
坚持“两个效益”和“两创”精神,推出更多文艺精品,应当加大对书写潍坊传统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的传播力度。
可以考虑如下具体措施:本土文艺作品进教材、进校园,编写适合不同学段的书写潍坊文化的文艺作品的乡土语文教材;结合“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的战略部署,让本土文艺作品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课堂;推动优秀文艺作品的多元化改编,如黄旭升的长篇小说《一座古城的青铜之梦》可改编为大型历史年代剧。
坚持“两个效益”和“两创”精神,推出更多文艺精品,应当加强对文艺创作的合理引导,尤其是将潍坊传统文化用影视剧的文艺形式呈现。
就现代信息传媒的发展趋势来看,相比较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文艺形式,影视剧这种文艺形式在提升文化影响力方面更加有效,因为影视剧综合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能够让观众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列宁同志说过,“一切艺术形式中,电影是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艺术”。例如红极一时的电视剧《渴望》,就是根据王朔的小说《刘慧芳》改变而成;普通民众对于四大名著的阅读接受,十有八九也是通过影视剧;还有文艺界中的严歌苓小说改编热现象,人们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金陵十三钗》《芳华》《铁梨花》《小姨多鹤》等,均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作品。热门影视剧四要素:好剧本、好导演、好演员、好配乐。因此,潍坊今后的创新文艺表达工作,需要着重考虑影视剧这种文艺形式。
坚持“两个效益”和“两创”精神,推出更多文艺精品,应当在潍坊旧有的文艺形式中加入现代艺术元素,并通过现代传媒,让它们焕发生机。
在《经典咏流传》中,乡村教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用现代音乐的方式生动演绎了清代诗人袁枚的《苔》,仅3天,阅读量就超3000万,大大超过了这首诗在三百年间传播的总和。由此可见,经典文艺作品融合现代艺术元素,再通过现代网络传媒,就会真正做到“在价值引领中创新传播,在创新传播中彰显文化自信”,就会让经典“飞入寻常百姓家”。潍坊文化中也有不少优秀经典文艺,例如《潍县竹枝词》,也可以借鉴《经典咏流传》的传播形式,融合现代音乐元素,通过微信、微博等现代传媒进行广泛的创新传播,让更多人感受潍坊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拍摄:王贝尔 后期:康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