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问与答 ——从两首《沁园春》说起

2021-12-17 16:07:46

  “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写的《沁园春•长沙》中的一句,作为 “诗眼”,它使整首词在意境的开阔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有了这一句,才使诗人从个人情绪的小天地中走出,让眼前的山河的壮丽和往昔的岁月峥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作用让人想起两千年前屈原面对远古做出的“天问”,镶嵌在上下两片中间,使人忘记了寒秋的衰飒,而另有了一种瑰丽的色彩。诗人“独立寒秋”,尽收眼底的是什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切都是多么的生机勃勃。这些景物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必然会带着诗人感性的色彩。苍鹰在天空翱翔是一种自由,鱼儿在水底嬉游也是一种自由。但像毛泽东这样一直致力于为中国寻求道路的人来说,他会像鱼儿般贪恋水底的自由,而放弃击楫中流吗?

  这个时候毛泽东的状态并不算好。他1924年在上海生了病,年底离开了共产党总部,回到家乡韶山修养,在老家过了31岁生日,并继续开展农民运动。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与毛泽东在政治上分歧比较大的张国焘被选为中央局委员。同年的8月,湖南省省长赵恒惕电令逮捕毛泽东。在朋友的帮助下,毛泽东逃离故乡并应汪精卫邀请去广州。途经长沙,重游故地,就有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而中国的时局呢,更是 “山雨欲来”,一触即发: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组织了上海日资纱厂四万多工人举行大罢工和青岛日资纱厂一万多工人举行大罢工;广东革命政府举行第一次东征打垮了陈炯明的主力;五卅惨案,随后五卅运动的狂飙迅速由上海漫向全国;广州沙面租界和香港的工人二十万人举行罢工;国民革命军举行第二次东征。大革命风暴可谓愈演愈烈,已经席卷中国。但这其中也有冰冷东西,那就是孙中山的逝世,一代伟人带着遗憾去世。他念叨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话音未落,一些人很快就盯上了发展迅猛的共产党。7月23日,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出版《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一书,攻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8月20日,国民党右派在广州暗杀了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国共合作将走向何处,让人疑虑。

  因此,把毛泽东所言的“谁主浮沉”,简单地理解成“我主浮沉”或“中国共产党主浮沉”,都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无论是年轻的毛泽东还是处于发展初期的共产党,都还不是当时中国的决定性力量。我们更应该把“谁主浮沉”理解成毛泽东面对当前困惑局面企图拨开云雾的一种寻找。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深秋,《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掐头去尾,十年的时间。十年时间,局势翻天覆地。毛泽东领导军队东渡黄河后准备对日作战,正值大雪之后,一轮红日升起在东方,站秦晋高原上远眺北国的壮阔风光,长城内外白雪茫茫,黄河雪落无声失去了往日奔腾咆哮的力量,但诗人仿佛能听到隐藏在深处的不可遏制的跳动,那是中国人民寻求改天换的呐喊声吗?

  1945年(又是一个十年),这首词作迎来自己最光辉灿烂的时刻。8月,毛泽东来到重庆,参加蒋介石提出的“共商和平大计”,明知蒋介石摆出的是鸿门宴,他还是来了,并应南社诗人柳亚子的请求,把《沁园春•雪》发表在11月14日的重庆《新民晚报刊》上,词作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极大轰动,风调上的独绝,气势上的自信不疑,一时让蒋介石阵营阵脚大乱。

  早在这一年的春天,“全国已有18个解放区,即陕甘宁区、晋察冀区、晋冀豫区、冀鲁豫区、山东区、晋绥区、苏北区、苏中区、苏浙皖区、浙东区、淮北区、淮南区、皖江区、河南区、鄂豫皖区、湘鄂区、东江区、琼崖区。解放区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人口9550余万,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上升到91万,民兵220万。”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而到了国共双方坐下来会谈之时,“解放区人口1.39亿,人民军队130万,控制面积230万平方公里;国统区人口则为3.39亿,总兵力430万,面积730万平方公里。”数据每天在变,但每一个数据都不是蒋介石乐见的,而现在毛泽东又跑到蒋介石的大本营用一首“格调高伟”词,让他如鲠在喉, 而他特意在南京、上海寻求的诗词高手、御用文人,在面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河磅礴的气势,也纷纷败下阵来,最终只能成为这次词作风波的妆点。“草头王”毛泽东现在玩“风雅”也能赢,蒋介石想不到,只能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解释权拱手相让。

  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其实,把这句话推而衍之为“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是中国人民(无产阶级)用‘小车’推出来的”,也有一定的道理。这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眼睛始终盯着的是四亿人民来组织自己的队伍,蒋介石却和自己人在勾心斗角、贪污腐败中泥足深陷,焉得不败?

  而蒋介石认识不到这一点,或者说他无法做到这一点,就只能学李后主唱完“仓皇辞庙日”后,逃到台湾去了。

市文联  王永新


责任编辑:张 沁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