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两会特别报道 | 坚定不移推进海洋强省战略,代表委员:做好海洋文章,山东大有可为
新黄河 2022-01-28 09:54:41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开展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打造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山东是中国海洋大省,海岸线占全国的六分之一。2021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5%左右,沿海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量分别增长5.5%、8%,国际级海洋牧场发展到59家。这些成绩更彰显出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优势和潜力。山东省两会的参会代表和委员中,不乏海洋领域的研究者、参与者,在他们看来,新一轮的海洋强省建设,山东将行至更远、更深、更广,做好海洋文章,山东大有可为。
打造新时代山东港口集群走在国际化强港发展前列
推进海洋强省战略,港口是连接海陆、通江达海的重要支点。山东拥有青岛、烟台、日照、威海、潍坊、东营、滨州七个沿海港口,318条航线联通全球,数量和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2021年,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建成,为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当年8月“地中海马汀娜”刷新自动化码头的装卸世界纪录。2022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进智慧港口项目建设,打造青岛港国际枢纽海港,山东有着足够的底气和实力。
在省两会上,民革山东省委会以“打造新时代山东港口集群、走在国际化强港发展前列”为题,建议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国际化强港集群。
本提案的执笔者之一、民革党员、民革天基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力季新华在此前沿海港口整合的基础上,提出高起点制定发展规划。
他认为,山东港口要跳出传统发展窠臼,通过集群化发展、加强陆海统筹,接驳好国际航运、陆地运输、内河航运、航空,实现功能多样化、服务高端化、物流系统化、管理现代化、产业集约化、港城一体化。让山东港口集群走向世界,走在国际化强港前列。
十年履职委员建议生态优先建设“蓝色粮仓”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积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新创建3-5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在山东,“耕海一号”养殖的石斑鲷鱼闻名遐迩,更是引领海洋牧场加娱乐的海上综合体模式。“深蓝1号”的冷水团三文鱼打破了进口三文鱼市场的独领地位,它们都是山东海洋牧场的一种形态。
省政协委员、青岛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王文琪在省政协履职10年,围绕海洋强省、蓝色粮仓、海洋牧场建设等方面,她先后提交了27个提案,其中19个提案立案,有11个提案获得原省海洋与渔业厅、司法厅、农业农村厅、财政厅、教育厅等部门的答复,直接促成了2014年省政府文件《关于推进“海上粮仓”建设的实施意见》的下发。
“山东是海洋与渔业大省,是国内率先把‘蓝色粮仓’和海洋牧场建设纳入到了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的省份。”王文琪今年的提案依然关注蓝色粮仓建设,建议陆海统筹、绿色低碳建设蓝色粮仓,建议通过生态优先、科技引领、绿色低碳、高效装备、智慧融合建设“蓝色粮仓”。
还有很多技术领域的专家型委员,放眼海洋牧场。省政协委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四清注意到,山东作为海洋科技强省、海洋面积大省,山东海水网箱养殖面积仅占4.51%,与福建(64.8%)、广东(17.45%)辽宁(5.63%)相差较远。海水鱼类养殖产量仅占5.43%,与占比18%的海岸线也不般配。
因此,他从补齐海水网箱养殖产业短板角度、建议打造蓝色鱼仓。优先规划海水网箱养殖海域,制定海水网箱养殖扶持政策,多方位开展海洋生物种质创制研究,培育适于本土优良新品种。希望通过一系列举措让我省蓝色鱼仓产业实现质的飞跃。
培育、引进和推广白榆等耐盐优质树种,在盐碱地营造碳汇林
牢筑蓝色生态屏障,统筹实施岸滩、海湾湿地、海岛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沿海滩涂不可忽视。近年来,山东沿海潍坊、东营等地通过种植柽柳、肉苁蓉,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
我省盐碱地主要是盐沼湿地,有大量的沿海滩涂、盐田地及滨海盐碱荒地。民革省委常委、东营市政协副主席张义泉和山东建筑大学副校长刘甦认为,应立足生态保护、宜居宜业,探索建立盐沼湿地综合高效利用的技术体系、标准、模式,发展生态高效的农林渔业。
不只是种植单一树种,更要形成植物群落,构建生态循环。他们认为,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耐盐速生树种,尽快对盐沼湿地进行绿化,形成稳定且具有丰富景观效果的植物群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建设盐沼湿地公园和生态园,发挥其调节区域小气候、实现水平衡、调蓄洪水的独特作用,努力把人迹罕至的废弃盐沼湿地改造为野生动物的“美丽家园”,打造成为人民群众亲水休憩的休闲空间。鉴于山东盐碱地治理仍以柽柳等为主,他们还建议培育、引进和推广白榆等耐盐优质树种,丰富树种类型。
高质量实施蓝色碳汇应会聚和培养多学科人才和团队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牢筑蓝色海洋屏障,实施海洋蓝能碳汇行动。长期从事海洋生物遗传育种、育苗养殖、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研发的山东省人大代表、威海正洋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伟表示,“积极探索碳汇渔业增汇减碳的途径,充分发挥海洋渔业的蓝色碳汇功能,需要快速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壮大水产种业,优化养殖模式,提高水产的每亩单产和总产,支持水产品的精深加工。”
但是高质量实施蓝色碳汇,则不应局限在渔业生产加工环节,应围绕蓝色碳汇产业和海洋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问题,会聚和培养多学科创新人才和团队。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蓝碳应用研究领域新理论、新技术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开放、共享的学术交流基地,服务于我省海洋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