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两会特别报道 | 坚定不移守好安全发展底线:从“管”切换到“治”,打开治理新思路

新黄河 2022-01-30 17:16:27

  社会治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不移守好安全发展底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代表们表示,尽快从“管理”模式切换至“治理”模式,提高现代化社会治理水平,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省人大代表、莒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陈维芹。

  今年1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正式施行,进一步拓宽了法律援助方式、扩大了法律援助范围、提高了保障水平、加强了质量管理、优化了便捷措施。随着扩大法律援助受益人群范围,进一步降低了法律援助门槛,在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法律援助制度红利的同时,需要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形成法律援助工作合力。作为一名法律援助工作者,日照市莒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陈维芹代表表示,将法律援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健全法律援助保障体系和预算动态调整机制,增加经费投入。“这样一来,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依照各自职责落实好法定责任,为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将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援助需求,在更大范围通过更多形式,提供及时便利、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

  

  省人大代表、青州市云门山街道南营社区居民代表丁忠平。

  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是畅通民意诉求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渠道进一步畅通,有些矛盾在社区基层就能及时消化在萌芽中,来自潍坊市青州市云门山街道南营社区的居民代表丁忠平有着切身体会。“以前,一年下来多的时候接到过的民意诉求有两位数,去年降到了个数位,这说明群众表达诉求通道畅通了。”丁忠平代表说,像宅基地、生活纠纷等问题,通过社区主动、全面、及时服务,当事人把憋在心里的事讲出来、有效化解,心里自然舒坦了,家庭、邻里关系和谐和睦了,社会文明水平也就水涨船高。

  

  省人大代表、山东潍滨律师事务所主任常雅丽。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山东潍滨律师事务所主任常雅丽代表在和基层群众的接触中发现,基层社区治理工作存在社区的多元主体联动缺乏有效机制、治理基础不牢固、危机应急管理机制不建全等问题。“我们应尽快由‘管’切换至‘治’的模式,创新思想,使社会治理工作更高简约高效,以实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目标。”常雅丽代表说,以村居公开和民主管理为重点,在工作中突出“政府引导、村居实施、居民参与”的模式,借鉴“枫桥经验”,因地制宜建立村民、居民议事机制、家事服务机制、乡贤参事机制等,为解决民意表达不畅、意见不统一等突出问题提供新思路。

  创新社会现代化治理,需要与之相应的专业化年轻化的社会治理人才队伍。随着基层承接功能的增多,仅仅依靠村居社区工作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大量志愿者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有鉴于此,常雅丽代表建议积极探索建立不同类型、服务不同需求的志愿者队伍,不仅有愿意而且有能力参与到社区日常治理以及应急处置,并做好志愿者队伍的储备、分类归档和常态化培训,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社区工作现在转向以服务为主,需要腿勤嘴勤脑勤,这就要求社区干部年轻化。”丁忠平代表从所在的南营社区说起,对社区干部老龄化现象表达关注,像70多岁从事社区工作、化解矛盾往往有心无力,亟待补充年轻的血液。


责任编辑:聂臻臻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