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两会特别报道 | 病有所医、学有所教、文化惠民……山东今年在民生保障方面投入再加力

海报新闻 2022-01-30 17:17:34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使有限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山东省财政部门始终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选项,今年省级预算民生投入再加力,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民生政策落地见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鲁北技师学院学生参加电气焊项目的技能比赛(2021年5月16日摄)。大众网·海报新闻发(初宝瑞 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围绕“劳有所得”,全力稳就业保就业。今年省财政统筹安排就业方面资金43.9亿元,大力支持就业创业,全力保障就业局势稳定。支持深化“创业齐鲁·乐业山东”行动,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提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大力支持公益性岗位扩容,省级新增投入18.5亿元,支持新设城乡公益性岗位40万个左右。支持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围绕“学有所教”,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今年统筹安排教育资金474.23亿元,其中省级资金398亿元,连续两年增长10%。支持启动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康复大学筹建和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加快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启动新一轮驻鲁部属高校“双一流”省部共建工程,支持省属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

  

  在青岛市南区江苏路街道,“小红帽”志愿服务小组成员走访崔培生老人(左二),询问家庭收入、生活现状,并听老人分享周边老建筑故事(2021年4月28日摄)。“小红帽”志愿服务小组是青岛市政协机关“为民办实事”的实际行动,2021年其组织开展进社区志愿服务28次。大众网·海报新闻发(郑斌 摄)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是兜住民生底线最重要的工作。围绕“弱有所扶”,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今年省级预算安排533.14亿元,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将城乡低保、特困等九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再提高10%。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取消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医疗救助起付标准,畅通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和农村易返贫人口、因病致贫重病患者医疗救助申请渠道,增强救助时效性。支持实现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制度全覆盖,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达到50%以上。

  健康是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硬指标。围绕“病有所医”,进一步提高卫生健康水平。今年省级预算安排136.26亿元,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医疗卫生领域“补短板、强弱项”重点项目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三级医院水平,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省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扩大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集群病种、区域覆盖面,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

  

  济南市京剧院演员、梅派传人白洪亮(中)在山东省巨野县枫叶正红养老公寓为老人指导京剧身段(2021年6月14日摄)。大众网·海报新闻发(田帅 摄)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围绕“老有所养”,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今年省级预算安排255.68亿元,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广大老年人安度晚年。落实养老金财政补助责任,确保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强化政策和资金供给,支持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先发展护理型养老床位,优先鼓励机构收住失能老年人,优先支持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运营并发挥作用。

  

  山东省惠民县吕剧票友协会百花艺术团演员张波在表演吕剧《借年》。当晚,艺术团走进当地月亮湾小区,为社区居民送去“文化大餐”(2021年9月30日摄)。大众网·海报新闻发(杨东昌 摄)

  文化是民生之魂。围绕“文化惠民”,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今年省级预算安排29.08亿元,支持基本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建设,提升群众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铸牢城乡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新时代美德山东。高标准推进黄河、大运河、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支持红色基因传承和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建设,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戏下乡”,提供文体场馆免费开放服务,建设“书香山东”。

责任编辑:聂臻臻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