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森林航空消防工作回顾与展望:十年倾心磨一剑 千里林海筑长城

大众网 2022-04-20 09:24:57

  2011年4月16日、18日,在济南市莱芜雪野旅游区和长清区接连发生了两起森林火灾,长清森林大火,持续3天3夜,直接威胁到泰山安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临火场指挥灭火,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紧急调派M-26、K-32两架直升机参与灭火,为扑灭森林火灾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总结“4.16、4.18”森林火灾扑救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省政府第102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山东省航空护林站,并要求在2012年防火紧要期开展森林航空消防工作。在国家林业局和南方航空护林总站的大力支持下,2012 年3月26日,山东省举行森林航空消防开航典礼,自此,山东省森林航空消防工作正式启动。

  白手起家 艰苦创业

  山东省航空护林站组建初期,人是从几个单位抽调过来的,没有办公场所,只能分散在原单位办公,航期里租用机场附近的民房值班备勤。这些都不是紧要的,关键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资质,无法正常开展业务,最初的4年时间里,每年靠南方航空护林总站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帮扶工作。

  2014年有了第一个飞行调度员资格,2015年有了第一个飞行观察员资格,就这样,7位平均年龄45岁的老林业,凭借着对青山绿树的深情,摸索着和直升机打交道,利用直升机巡护、吊桶灭火,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从事森林航空消防的直升机是从通用航空公司连机组人员一起租来的,有一个专业名词叫“湿租”,因为航空护林站没有条件买直升机,更没有飞行员、维护人员和资质运营直升机。全国适合森林航空消防的直升机只有40架左右,能在航期里争取到一架大型直升机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有3年是协调使用某陆航团一架M-171直升机,进行森林灭火作业的。随着航期时间的拉长,省政府购置了一架重型直升机后,这一局面才有所缓解。

  森林航空消防是一个边缘学科,从业务范围划分来说,它属于民航中的通用航空中的农林喷洒航空作业和抢险救灾的业务范畴。为了能够适应这项任务,航站就像蹒跚学步的孩子,跟全国的同行学、跟机组人员学,跟机场的管制人员学,慢慢掌握最基本的航空运行和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通过多年的努力,山东航站已经和军、民航建立了稳定的工作关系和沟通机制,每年年底定期召开下一年度的空域保障协调会,全省军民航管制中心和各场站的管制服务单位都会参加,遇到紧急情况各管制单位都会在第一时间提供空域保障服务,开辟了应急救援绿色通道。现在,当救援任务特别紧急的时候,山东航站已经能够独立申报航线、协调空域飞行,做到快速响应,高效参与多种应急救援任务。

  敢尝敢试 积极作为

  敢于尝试,勇于作为是山东航站的一大特点。2014年冬-2015年春航,山东航站在全国率先实现森林航空消防和森林防火期同步进行,从11月1日开始到第二年5月31日结束,历时212(3)天。

  2016年7月22日,一架崭新的庞然大物,世界上现役最大的M-26(70FW)直升机成功飞抵莱芜雪野森林航空消防基地,正式落户山东航站。这是全国首次由政府出资购置大型直升机专门执行森林防灭火任务的壮举,是我国森林防火史上一项开创性的举措。

  购置和管理运营M-26直升机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历经谈判签约、购机审批、政府采购、监造试飞、适航审查、验收交接、跨国转场、国籍注册、执照申请、入境清关、托管运营等诸多环节。为了运营、管理好这架直升机,山东航站积极探索自有直升机高效运行管理机制,制订了《山东省森林航空消防M-26直升机联合体托管合作协议》、《山东省森林航空消防M-26直升机管理办法》,为我国新形势下森林航空消防工作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2016年,M-26(70FW)直升机完成浙江G-20峰会安保任务;2018年,完成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安保任务;2020年参加湖北省阳新县富河干流率洲管理区葵赛湖溃口的封堵任务。在多省森林火灾扑救任务中,M-26TC(70FW)直升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开始,山东航站首次全年执行航空森林消防任务。从此,全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处在值班备勤之中。同年山东省森林航空消防基地办公楼开工建设。

  2018年1月,南方航空应急救援总站将烟台市航空护林站纳入管理体系,为山东省第一个市级航站。2019年,威海市、泰安市应急管理局成立航空护林站。

  2019年机构改革以后,山东省航空护林站转隶到山东省应急管理厅,隶属关系的转变,意味着由过去单一森林防火救援转变到各种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为主的综合航空应急救援上来。这一年的8月11日,台风“利奇马”登陆山东,受其影响,山东省寿光市发生多处堤坝决口。遵照上级指令,山东航站紧急调机,全力做好潍坊市寿光弥河堤坝决口的抢险救灾工作。使用两架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一天投放325吨砂石材料,为封堵决口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此次抗洪抢险救灾,首次实现了在国内用直升机吊运石料封堵决口的历史跨越,得到了国家应急部及南北方总站的首肯。

  2020年开始在烟台市、威海市进行春季森林航空消防作业。2021年潍坊市、临沂市应急管理局成立航空护林站,泰安市林-直3型机场开工建设。以山东省森林航空莱芜消防基地为中心,烟台(栖霞)、威海、潍坊(临朐)、临沂(费县)、泰安(大汶口)森林航空消防基地为重点,283处直升机野外停机坪为辅助的山东省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雏形显现。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2020-2025)》,从政府、政策层面上为山东省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化建设发展提供了保障,为森林航空消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顽强拼搏 敢战能胜

  2012年3月开展森林航空消防工作以来,截止到2021年底,山东航站共组织飞行2083架次4163小时,参与森林火灾、防汛救灾、海上救援等各类航空应急救援任务65起,其中吊灭飞行426架次970小时,洒水5566桶24976吨。其中包括1起城市火灾和4起外省森林火灾。

  2013年春航,共扑灭森林火灾5起,其中蒙山森林火灾飞机洒水15桶、22.5吨,成功扑灭火场明火和烟点,成为山东航站参与扑救森林火灾任务的首战佳绩。其余4场火灾均是直升机巡护过程中发现火灾,主动出击消灭的。通过这4次灭火,充分证明了飞机巡护的作用,也证明了森林防火“打小、打早、打了”基本原则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2014年3月14日,烟台牙山发生森林大火,山东航空站组织4架飞机参战,在3天时间里,共飞行时间45小时5分钟,吊灭作业飞行时间32小时35分,洒水229桶(397.5吨),成为建站以后,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动用航空器最多的一次空中灭火行动。

  2015年3月24日,烟台昆嵛山发生森林火灾。25日凌晨,两架直升机立即赶赴现场,洒水13桶,彻底扑灭了山火。3月25日,济南市梯子山发生森林火灾。刚刚完成灭火任务的两架直升机立即返回莱芜基地,次日一早赶赴火场,当日飞行10个架次,傍晚前将所有火点、烟点全部扑灭。创下了两天转场600多公里,扑灭两起森林火灾的记录。

  2016年春航,在蓬莱艾山森林火场,AS350B3(小松鼠)直升机单架次洒水102桶,两架次5小时洒水201桶,创造了平均1.5分钟洒一桶水的国内最高记录。在沂山火场,小松鼠直升机飞行6架次11小时37分,洒水260桶,平均2.7分钟洒一桶水,创造了森林航空消防历史上的经典案例。

  2018年,济南、泰安交界处发生森林火灾,4架直升机参战,历时4天,飞行37架次84小时40分,洒水449桶约4145吨,为山东航站单个火场吊桶洒水最多的一次。也是通过机群灭火、空地配合、协同作战、快速高效处置森林火灾的一次成功案例。

  2019年,应急部南方航空应急救援总站要求山东航站调派1架M-26和1架M-171直升机,跨省支援山西沁源森林火灾扑救任务,机组和航站工作人员克服长途跋涉和地形不熟的困难,不畏艰险,英勇参战,以高超的灭火技术,赢得国家森防指和当地干部群众的称赞。

  2020年,参与处置青岛小珠山、烟台牟平、威海荣成、泰安新泰等森林火灾,当年执行救援任务19次,创下连续作战12天的历史纪录,是建站以来参加扑救森林火灾最多的一年,是组织直升机参与扑救森林火灾数量最多的一年。

  勤学苦练 敬业奉献

  森林航空消防突出的是“快”字和“准”字。实现这一目标,达到快速出击、对火场实施精准灭火目的,不但需要敢打必胜的航空救援精神,更需要过硬的应急救援本领。

  为了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山东航站总结出“巡护申报、应急申报、演习申报”三种情况下的申报模式;为了科学高效扑救森林火灾,山东航站总结出“三个协同配合”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快速响应、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模式。从接到通知到飞机出动,平均准备时间一般只需30多分钟。这30多分钟时间里,要确认火灾地点,完成进行图上作业,查清火灾地点的经纬度坐标,通知机组做好起飞前的所有准备,向军民航空管部门申报飞行计划,落实前方机场,协调飞机降落和加油事宜,向当地业务主管部门核实水源情况等。如果不是昼夜值守,提前准备,苦练业务,很难做到这一点。

  飞行观察既是体力活,又是专业技术活。飞行观察员随机飞行,要练就一双“千里眼”,观察火情,判断火场位置,确定洒水地点;还要练就一对“顺风耳”,要把火场信息传输到地面指挥部,还要把地面指挥部的指令传达给机组,落实到行动上。为了提高抢险救灾能力,大家设置临时航线,模拟复杂火场,安排实战演练,在不同风速、地形、地势等复杂条件下进行训练,探讨不同火场位置、飞行角度、飞机高度、吊桶悬挂、风力风速等多因素条件下吊桶灭火准确率性,创造了多次“点穴式”灭火奇迹。

  2020年,山东省航空护林站更名为山东省航空应急救援中心(山东省航空护林站),负责全省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空中救援任务。面对不同的灾情,大家在实战中“敢于摸着石头过河”,在平时训练中“自我加压未雨绸缪”,多个救援科目走在全国前列。

  再接再厉 不负期望

  十年风雨护林路,一片深情贯长虹。面对“全灾种、大应急”的形势和任务,大家不敢有丝毫的自满和懈怠。充分发挥航空应急救援响应速度快、机动能力强、救援范围广、救援效果好、科技含量高的优势,筑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空中屏障。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和高森林火险风险情势,昼夜值守,严阵以待,当好人民群众的“守夜人”。“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山东航空应急救援中心伫立新的十年、新的起点,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心中已经描绘出一幅展新蓝图。

  加快山东省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步伐。合理布局市级森林航空护林站,建设以森林航空消防为重点,兼顾主要自然灾害和灾难事故的救援基地,形成1小时可以到达的全省航空应急救援网。加快泰安市、烟台市全功能航站和森林消防机场建设,增强全省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在森林火灾重点区域,合理布置野外停机坪和临时起降场、建立固定的野外航油保障关系。

  完善更加顺畅的航空应急救援空域保障机制。强化航空军民航信息沟通、业务指导、安全监督协调机制和定期空域服务保障协调机制,不断提高森林消防巡护、空中侦查水平,加强航空预警、预防能力。固定一批通用机场建立长期的合作、保障关系,配备航空消防、气象保障、航油储备、夜间助航等保障设备。把森林航空消防莱芜基地建设成集航空应急救援训练、培训、演练、保障、服务于一体的综合航空应急服务基地。

  不断壮大航空应急救援技术手段。建设航空应急救援空地实时传送系统、远程信息传送系统,提高森林火场救援现场的科学决策和救援力量的合理调配水平。配置多灾种救援配套技术手段和技术设备。提高重载吊装、远程侦查、查打一体等应急救灾能力的技术力量。

  强化科学技术支撑能力。针对不同灾种的航空救援科目,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制订符合航空安全要求的不同救援科目专业技术规程;探讨更加高效的科学救援新技术。加大专业技术培训、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构建一支能够完成多种救援任务的实战技术队伍、后勤保障队伍、指挥管理队伍和科研创新队伍。

  空中一小步,地面已经年。山东省航空应急救援中心坚定信念、勤学苦练、刻苦钻研,进一步提升应急、应变、应战能力,努力锤炼一支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胜的航空应急救援尖兵。

  (通讯员 刘和风 徐加虎)

责任编辑:陈晓芳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