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山东|地球形似莱阳梨,烟台苹果“飞”太空,山东“果力”足

齐鲁壹点 2022-04-29 15:03:18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中科院院士汪集旸的一句话火了——地球形状像山东莱阳梨。

  有句老话说,“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抵不过潍坊的萝卜皮”,为了衬托萝卜皮,苹果和梨也是尽力了,要知道“烟台苹果莱阳梨,琼液玉浆不愿理”。

  春夏之交果香飘飘,在处处都是“精英”的水果大省山东,来品数果。

沙里的“莱阳梨”

  “地球其实不是圆的,它更像是一只莱阳梨。还是歪脖子的一个梨,上头小底下大。”

  今年85岁的汪集旸院士在抖音《院士开课啦!》中这样说。

  “外表不好看,皮又粗糙,但其细嫩酥脆,甜而多浆,绝无渣滓,美得令人难以相信!”作家梁实秋这样描写莱阳梨,莱阳梨功效在《本草纲目》中有明确记载:“莱阳梨有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效也。”中国以莱阳梨命名经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药号有21个。

  莱阳梨的高品质也得益于当地梨园独特的地势:位于五龙河的南岸,地势北高南低。每次发洪水,大水会把河里的细沙冲上岸,而当大水过后,细沙便淤积于此,加上西北风带来的漂移沙,经天长地久的积聚,就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土质。

  《民国莱阳县志》则记载:“莱梨名驰南北,为果中上品者指此,相传邑人于茌平得来。谷雨始花,仲秋实熟,皮粗糙而无渣滓,清香甜脆,远非河北雅梨、江苏砀山梨所及。每熟时,商贩云集,分运青岛、烟台、济南、远及平津、辽沈、沪粤等处,咸呼为‘莱梨’。”“到2025年,全市莱阳梨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完成2万亩老劣梨园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莱阳梨精深加工能力,力争产业链产值达到20亿元。”这是莱阳梨产业今后的发展目标。

  一只莱阳梨变成液体是莱阳梨汁,变成浓稠膏体是莱阳梨膏……为强化科技支撑,莱阳市政府还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烟台圣丰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山东省农科院(莱阳)梨产业技术研究院,专门研究莱阳梨品牌提升与品牌战略、莱阳梨高效栽培模式研究推广等,成功研发莱阳梨膏、莱阳梨膏棒棒糖、莱阳梨原浆等深加工产品。

海边的“糖包子”

  “糖包子”是威海水果届的C位,却是“无花之果”。

  这“无花之果”又不同于寻常无花果的样子,威海绿皮无花果,它在完全成熟的时候,会软塌塌的,会流蜜,因此被人们称为“长在树上的糖包子”。

  你想,在秋天,翠绿的皮囊多么惹人向往,而且绿衣之中是红色的果肉,红色里的细丝,其实就是无花果的花序。这也正是无花果其实并不是不开花,而是它的花藏进了“果实”中,无核、无籽、也不用剥皮,完完整整吃下全部。

  你要记得,稍软的果子剥皮后放进保鲜袋,放冰箱冷冻,想吃的时候拿出,待微微化冰,咬下去,沙糯与鲜果不同,一个口腔的灵魂存在。

  虽说是“糖包子”,却不是那种齁甜,而是一种带着水果气的甘冽,似秋日的晚风。

  其实,在山东很多地方都有种植无花果,而威海是我国北方最早栽植无花果的区域之一。

  过去被人们栽种在房前屋后,几乎不用怎么打理,从旁边路过,空气中都飘散出无花果的香甜,一到秋天就能随手摘下入口了。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威海无花果栽植历史可追溯到1898年。现在苏山岛仍保存有一百多年前栽植的无花果树。

  只是新鲜无花果的储存期非常短,买回后,一般仅剩两天左右食用时间。

  所幸还有无花果干、无花果茶、无花果酒……可以在无鲜果的别季品其风味。

山上的“玫瑰香”

  “金谷风露凉,绿珠醉初醒。珠帐夜不收,月明堕清影。”唐代唐彦谦的《葡萄》用20个字把人带到了葡萄架下。

  曾经只有到了季节,才能吃上那串串珠,而今的葡萄大棚里,春光照出葡萄清晰的脉络。

  “西有吐鲁番,东有大泽山”,据1889年《重修平度县志》载,当时葡萄已列为当地主要物产。大泽山是我国著名的葡萄产地和葡萄科研的“硅谷”。大泽山葡萄品牌价值经青岛市质量发展促进会评价,“大泽山葡萄”区域品牌价值达36.83亿元。

  青岛平度市大泽山镇是国家农业部命名的首家“中国葡萄之乡”,目前,大泽山镇葡萄种植面积已达3.5万多亩,拥有300多个品种,年产葡萄1亿余斤,实现葡萄产值7亿多元。

  而“玫瑰香”更是一份特别,大泽山玫瑰香葡萄又名麝香葡萄(Muscat),紫葡萄等。

  大约建国前从烟台引入,据说是1860年英国人斯诺用亚历山大黑罕杂交而成,是一个古老的品种,是世界上著名的鲜食、酿酒、制汁的兼用品种。和泽香泽玉并列为大泽山主栽品种。其中,泽香泽玉是“玫瑰香”和龙眼杂交后代。

  “白露下葡萄,秋分打红枣”,是时,在大泽山,纵眸尽是葡萄园。

风光的“小国光”

  一斤“小国光”能卖三四毛钱,不少农民“转身”争做果农,成为最早一批“万元户”。

  这是历史的一抹,这背后是烟台苹果的“兴”,中国第一枚《苹果》特种邮票在这里首发。

  红富士、嘎啦、金帅、国光、青香蕉、红香蕉、乔纳金……不是烟台人还真说不清。

  1871年,西方传教士倪维斯将一批国外水果品种引入烟台,其中就包括西洋苹果。当年,倪维斯在烟台毓璜顶东南面的山坡上开辟果园,取名“广兴”。广兴果园把培育出的苗木送给周边农民、培训种植技术,带动了烟台农民剪穗与本地苹果树嫁接的风气,终于培育出国内第一代品质上乘的苹果品种。20世纪30年代,当地已出现水果工会为果园创始人集资立像以表纪念的举动,烟台苹果种植初具规模。

  烟台不仅种苹果,更以一整套无病毒苗木工厂化繁育体系,承包了全国40%的苹果苗木。烟台还先后承建了苹果领域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4个,建造了苹果大数据中心, 这不,在“太空出差”半年的烟台大嫚王亚平刚回地球,她可是把烟台苹果带上了太空。

  2020年以来,烟台市以山东省打造“烟台苹果”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部署为遵循,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年)》《烟台市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文件,组建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制定“瘦身、提质、增效”战略,主动打响了一场苹果产业的闯关升级之战。

责任编辑:封晓健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