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欣尧:结缘党报担任校对

潍坊晚报 2022-06-14 17:37:16

1962年,昌潍大众报社印刷厂出席潍坊市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誉称“群英会”)代表合影。后排右一为田欣尧。

田欣尧近照(2022年3月1日拍摄于其家中)

  田欣尧1934年12月出生于昌乐,1949年6月至1963年2月,参与军报《战勤报》、两个时期的《昌潍大众》及《潍坊市报》的校对工作,与党报结下深厚感情。70多年来,当年鏖战报刊的情景时时萦绕脑海,浮现眼前。

  少年投笔从戎担纲军报校对

  1948年8月,田欣尧进入昌潍中学师范部就读,1949年6月,解放军到该校招收报社和文工团人员,14岁的田欣尧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毅然投笔从戎,成为第三野战军后勤部战勤报社的一名校对。

  《战勤报》创刊于1948年10月6日,是华东野战军(1949年2月整编为三野)、华东军区后勤部机关报,报社驻益都县(今青州市)小赵庄。1949年7月,中共昌潍地委创办《昌潍大众》时,成立昌潍大众报社印刷厂,部队为支援地方建设,将战勤报社人员和设备全部移交给昌潍地委和新华社昌潍支社,田欣尧成为昌潍大众报社印刷厂一员,也是昌潍大众报社首个校对,因报社挂着新华通讯社昌潍支社的牌子,所以他既要校对报纸,又要校对新华社通讯,“从此,我与党报结下不解之缘。”参与印刷党报是田欣尧此生光荣的起点。

  他在接受党组织和领导口头教育培养外,每天读党报、受教诲,政治觉悟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参加工作三个月,即在昌潍地直机关几十名青年中脱颖而出,他加入新青团,因单位只有一名团员,无法过组织生活,他被破例编入刚公开的党小组,此事一时间在地直机关传为奇谈和佳话。

  主动摇轮印报累得眼冒金星

  当时,报社和通讯社人员实行供给制。田欣尧的供给证上注册为新华社昌潍支社,享受供给制待遇,除伙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外,每月只发一斤猪肉钱的津贴,生活很艰苦;生产工人薪资低,勉强维持生计。

  印刷厂的条件差,草顶民房破旧、黑暗(无电灯)、冬冷夏热、不透气,他们在里面辛勤工作,经常无偿加班。生产设备是人力摇动的旧机器,田欣尧干校对之余,主动到印刷车间帮助摇轮印报,轮子大,重约百斤,他个头矮,累得眼冒金星、汗流浃背也不肯休息,似乎有使不完的劲。有同事问他:“你是共产党员吗?”他说“不是”,同事不信:“共产党还没公开,你不好承认是党员,你真谦虚。”

  厂里没钱买铸字机和字模,铅字常年磨损,印的报纸字迹很模糊,无奈靠刻字工修整铅字,甚至靠手工刻字补充用字。面对重重困难,职工们没被吓倒,他们发扬革命乐观主义和拼搏精神,哼着革命歌曲,攻坚克难,齐心协力排印党报。车间里、食堂里、宿舍里,不时传出铿锵有力的歌声和爽朗的笑声,球场博弈的喝彩声此起彼伏,一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革命景象。

  1950年4月,《昌潍大众》(前期)停刊,印刷厂改名昌潍大众印刷厂,5月随昌潍地专机关、军分区从益都县迁来潍坊市区,并实行企业化,面向社会揽活,他恋恋不舍地与日夜排印的党报分别,调到营业部干会计,印刷厂也多次更名,1951年7月改为山东潍坊印刷厂。

  精兵强将组成报班任务繁重勇挑重担

  1959年1月1日,《昌潍大众》复刊,7月以后以厂养报,将承印厂潍坊印刷厂划归报社,改名昌潍大众报社印刷厂,田欣尧得以再次参与到党报印刷中来,干的还是校对的活。

  这次承印《昌潍大众》前,一名校对员因出了差错被双开,厂里整顿,此后没人愿意干校对,更不愿做任务重大、风险也大的党报校对员。厂领导动员田欣尧重回校对岗,负责《昌潍大众》校对工作。他喜欢校对岗位,对党报心怀敬意,经再三考虑,决定挑此重担,再苦再难也得干好。

  时值三年困难时期,一人一月26斤粮不够吃,几乎饿着肚子上班。为印好党报,厂伙房蒸菜团、炖甜菜、煮萝卜片和南瓜,做地瓜面窝头、玉米发糕,给人加能量。

  印刷厂承担着地委机关报《昌潍大众》和潍坊市委(县级)机关报《潍坊市报》的印刷任务。为了更好地印好两份报纸,他们从各工序抽调21名精兵强将,组成报班,从组织上给予保障,田欣尧是报班成员之一。

  报班每天下午2时30分开会、学习,3时30分上班,先印《昌潍大众》,零时前后再印《潍坊市报》,正常情况下要连续干到凌晨二三时。若是遇到改版较大或等稿,干到凌晨四五时也是常有的事。天天夜以继日地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大家饥肠辘辘,精疲力尽,但在党报的鼓舞下,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彼此鼓励,连续奋战。

  打破常规改进流程提高效率及早付印

  “印报纸时间性强、政治性强,任务重、时间紧,准时付印的压力使人透不过气来。”回想当时的情形,田欣尧感触颇深。在压力之下,他倡导报班打破常规,开拓思路,因时制宜,合理调配力量赶抢时间。

  针对生产过程中各工序忙闲不均,有窝工现象,报班拣完字后,留几个人补充字架,便于次日用字,抽调拣字工到校对或排版岗,有读稿能力的拣字工读稿,校对只看版样,这实际增强了校对力量,缩短了校对时间,其他人给排版工打下手,压缩排版时间。

  田欣尧带着三名校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责任感和技能,规范流程,重要稿件仍三校付印,一般稿件由三校付印改为二校付印,二校、三校由四人两个时段完成改为三人一个时段完成。这样既节省人力,又减少工时。

  改进拣、排、校程序,由分时段、整版、二人校对一个多小时,改为同时化整为零、多人校对十几分钟。即一个版排好后,田欣尧将其剪成若干块,全体校对员分头干,随校随拣随改版,穿插作业,彻底消除各工序有人干、有人闲的窝工弊端,生产进程缩短四分之三。

  完工后,大家憔悴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微笑,爱唱歌的小青年也即兴哼唱一曲。大家辛苦并快乐着,拖着疲惫的身躯,怀着愉快的心情,归心似箭把家(宿舍)还。报班一盘棋,排印《昌潍大众》期间从未出现重大政治性、技术性差错。

  在工作中学习做党的宣传员

  通过校对党报,田欣尧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政论性文章,工作之余再认真学习《昌潍大众》《人民日报》等,把报纸当成教科书,自己消化吸收后,每周一次给全厂职工作时事政治报告,是党的宣传员。由于在排印党报中成绩突出,厂领导和职工们推选他出席1962年“潍坊市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他由此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昌潍大众》1963年停刊后,印刷厂改名山东新华印刷厂潍坊厂,直属山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主要承担书刊印务,田欣尧再次从校对岗转到会计室。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始终以党员的标准和姿态要求自己。1983年,年近半百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84年起代印《潍坊日报》,他担任排字车间副主任,参与《潍坊日报》印务管理工作,1994年从印刷厂企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岗位离休。

责任编辑:邢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