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种出口哪家强 潍坊青州占八成
潍坊融媒客户端 2022-06-27 17:03:19
谈起青州的产业,书画、机械、花卉、旅游等等,很多人如数家珍,但少有人知道,青州还是全国最大的蚕种出口基地。“一张蚕种约有2.5万粒。目前国内唯一能够年供原种10万张、杂交种240万张的蚕种公司,就在我们青州,蚕种出口到20多个国家,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这是青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潘中昌,在介绍青州农业种业情况时着重提到的一段话。
广通蚕种公司相关负责人鞠杰文(左)在养蚕户大棚中了解相关品种蚕的长势。
潘中昌说:“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和种子安全对端稳中国饭碗,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无可替代。除了粮食种子、蔬菜种子、瓜果种子、花卉种子等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独特的种类——蚕种,种质资源在潍坊独一份,在全国也是最强的。”
蚕是丝绸产业的主要原料来源,养蚕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相传夏代时期,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技术,发展到现在,虽然在很多地方已是相对小众化,但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富民增收产业。
山东广通蚕种有限公司是青州乃至全国蚕种产业的核心代表。今年3月,国内单批出口数量最大的一笔蚕种订单,共计38万张、95亿粒蚕种,就是由他们承接的。但对于广通蚕种公司来说,“国内单批出口数量最大”这个纪录,该企业已保持了不下十年。
广通蚕种公司副总经理房德文告诉记者,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他们紧抓这一重大机遇,依托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平台优势,全面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蚕种远销欧亚20多个国家。“2013年以来,我们累计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蚕种290余万张,桑苗1500万株。”房德文说。
青州广通蚕种公司,技术人员对收回的原种茧后进行再筛选。
能做到行业冠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持续的研发创新。“发展种业,研发创新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关。”房德文说,为支持他们搞研发创新,青州不遗余力,先后帮助争取了国家专项资金650万元,建起蚕种基地项目和大棚养蚕品质提升项目;申请了80万元中央财政茧丝绸专项资金,助力企业科技研发能力提升,强化品牌培育。
记者来到广通蚕种公司在青州的新品种繁育基地,现代化的智能削茧机、蚕种散卵洗落循环节水系统、雌雄蚕蛹自动化分选设备等与这一古老的产业相结合,焕发出了新时代的光芒。
“这些设备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房德文的语气中透露出一股子自信与骄傲,“就拿雌雄蚕蛹自动化分选设备来说,鉴别与分选过程对蚕蛹无损伤,鉴别正确率97%以上、分选速度每秒7个以上,一台机器一天能干15个人的活。”
房德文向记者介绍新品种繁育基地的祖代蚕种繁育情况。
在这里,青州农业部门推动该基地充分利用当地优质生态资源和行业基础,积极开展种质资源发掘和保护,全力攻克新品种培育、相关生产技术和设备研发创新等“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建设全国桑蚕品种资源库,尤其是在新品种培育和生产机械化、养蚕工厂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潘中昌说:“这代表我们已进入工厂化养蚕新阶段,再加上采用人工饲料养蚕及选育新品种技术的成熟,未来,工厂化养蚕能够打破季节、地域等限制,为企业和蚕农带来更多效益。”
房德文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实行的蚕种繁育制度是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分为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和一代杂交种。他们公司现保有130多个蚕遗传育种资源,其中,新研发培育的品种有华康系列抗病品种、人工饲料专用品种和高品位的专养雄蚕品种等,这些新品种分别具有抗病性强、丝质优良、适合工厂化养殖等特点,能满足全国各蚕区不同用户的需求。
安丘市大盛镇秦家庄村是当地有名的养蚕专业村,时值仲夏,记者来到这里,看到了今年第一季蚕茧的收获。秦家庄村村主任秦光欣告诉记者,村里目前有桑园400多亩,养蚕户35户,都是选用青州的广通蚕种。
鞠杰文到养蚕户大棚中查看结茧情况。
记者分别走进几家养蚕户的养蚕大棚,有的蚕宝宝还趴伏在桑叶上,悠闲地大吃特吃;有的已经开始结茧,即将带来新的收获。“养一张种,约收130斤茧,按每斤茧收购价30-36元计算,大约一张能赚4000多元。”秦家庄村养蚕户秦明太介绍,春季一茬卖蚕茧就能收入4万元左右,“蚕砂也卖钱,一斤10元左右,剪下的桑枝可以做桑皮纸,也有人收购。”
据广通蚕种公司相关负责人鞠杰文介绍,我省每年5月初开始养小蚕,约一个月收获蚕茧。收获完蚕茧后,养蚕户就对桑园进行“夏伐”,剪去枝叶,只留桑拳。“我家养了13张种,种了14亩桑,一年满打满算忙2个多月,其他时间不耽误打别的工,或种别的地。”养蚕户秦明富说。
据了解,青州的蚕种,在国内的主销区包括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江苏、山东等多个省份,已成为很多地方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老百姓致富的好帮手。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付生/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