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王两宅院一带 后为一处办公大院

潍坊晚报 2022-07-31 17:39:00

郭恩言宅院一带。毛新民绘

潍坊市市政建设管理局《城市管理法规选编》书页

郭恩言书法

老潍县地图中红框内为郭宅街。

  郭宅街东端路南,郭氏小学、铭新池的西面,自东向西依次坐落着郭恩言宅院和王拔贡宅院。郭恩言有简洁的人物记载,王拔贡则未见人物记载。这两座宅院的具体情况也未见记载。二十世纪70到90年代期间,这两座宅院原址一带,先后是潍坊市建设局、城市建设局、市政建设管理局、城市规划处、规划国土局、潍坊有线电视台的办公大院,附近民众曾称该处办公大院为城建局大院。

  东端路南有两大户,王拔贡宅院主人身份未明

  郭恩言,字颂年、燕汀,号庸斋,潍县东门里郭氏族人,在清代有太学生的功名,有候选知州、诰授奉直大夫等官方身份。他自幼爱好书法,书写的大楷作品气势宏伟。他与自己的三哥郭雨若在当时的书法界并称“二郭”。清亡后到解放前,他应邀书写的牌匾很多,华丰机器厂、金华饭店、惠东大药房、博济堂、蚨丰铁工厂、山东商行等地方知名工商业实体悬挂的牌匾都是他的手笔。他还应邀为广文中学书写了“继往开来”等作品。

  王拔贡,仅见简单记载,从事的职业是教书先生。拔贡是他的名字还是他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功名,则不清楚。

  笔者知道的明清时期潍县有记载的、通过科举考试获取拔贡功名的王姓读书人不算多。计有:明代万历六年(1578)拔贡的王室肱,他担任宁远卫(卫治位于现在的辽宁省兴城市古城街道辖区内)教授等官职;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拔贡的王维晫、宣统元年(1909)拔贡的王允吉。

  王允吉为潍县东郭王氏族人。元代末年,诸城县人氏王伯刚为躲避战乱,从诸城迁居潍州东郭(位于现奎文区东关街道境内)。王伯刚生有四个儿子:王元、王亨、王利、王贞。后来,只有王亨在潍州东郭一带定居下来。其后裔在明、清时期也一直世居在这一带,自称东郭王氏,并有《东郭王氏族谱》传世。而本地人则俗称该族王氏为东关大街王或东关王。东郭王氏系本地知名家族之一,明、清时期,该支王氏家族中涌现出的知名人士甚多,前后计有王士中、王锐、王濂、王濯、王渐、王尧治、王调鼎、王震起、王廷猷、王廷佐、王延年、王之翰、王国庆、王重庆、王承吉、王允吉等人。

  郭宅街东端路南王拔贡宅院的主人,如果系因他获取拔贡功名后、附近民众敬称为“王拔贡”,那么按照相关回忆性记载所追溯的年代来推测,宅院主人是王允吉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当然,这需要发现相关历史资料予以佐证。

  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城建局为主要执行部门

  郭恩言宅院与王拔贡宅院的相关情况都未见记载。到了二十世纪70年代初,笔者在这两处知名宅院原址一带见到的就是政府职能部门潍坊市建设局的办公大院了。该处办公大院与郭、王两宅院是否有关则未见记载。当时还是“文革”时期,建设局大院门前悬挂的竖条长方形牌匾上,书有时代特色突出的单位名称“潍坊市革命委员会建设局”。当时,潍坊市政府的名称为“潍坊市革命委员会”,简称“市革委”。附近民众习惯上称该处办公大院为“城建局大院”。

  城建局大院起先是平房,大致在二十世纪80年代,笔者见到的城建局大院已经改建为主体建筑为一栋四层办公大楼的楼院。笔者印象中,民众所称的城建局大院先后为潍坊市建设局、城市建设局(简称城建局)、市政建设管理局、城市规划处、规划国土局、潍坊有线电视台所在地。自市政建设管理局起,后面都是现在的地专级潍坊市的相关部门和单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潍坊市(县级)提出并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城建局是主要执行部门。到1983年潍坊市组建为地专级市时,潍坊的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1984年之后的一段时期,地专级潍坊市新组建的市政建设管理局继续践行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

  “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的基本内容为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依靠人民群众大搞城市建设。具体办法有: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解决背街小巷的修路、排水问题;提倡企业集资联办,解决工业区、商业区和新建住宅区的修路、排水问题。在实行这些办法时坚持自愿原则,谁受益谁投资。对各方资金来源严格把关,不准摊入成本,不准截留上缴利润,只能从自有资金、利润留成中解决。集中起来的资金一律交建设银行统一管理使用。

  1979年到1983年,潍坊市采取国家、地方、单位、民众一起上的方法,从多方面筹集资金4338万元,比1952至1978年26年的投资总额还多。

  利用这些资金,潍坊市在五年间新建、整修城市街道174条,其中主要道路32条,三分之二以上的背街小巷铺筑了柏油路面或混凝土路面,这在当时国内的同类城市中是不多见的。当时,潍坊共有240多条背街小巷,其中的170多条实现了路面硬化。

  利用这些资金,潍坊市在纵贯城市的白浪河、虞河新建和重建了北宫桥、虞河桥、虞虹桥、青陵桥、胜利桥等6座高水位大桥,其中北宫桥可以通过350吨的大平板车,是当时山东省载重量最大的公路桥。

  利用这些资金,潍坊市新建职工住宅106万多平方米,比1949年至1977年28年的住宅建设总数还多37万平方米,17600多户居民喜迁新居,城市人口平均居住面积1978年为3.5平方米,1983年增加到5平方米以上。

  在城市建设其他方面,潍坊市先是打井26眼应急,1983年开始,投资2000多万元在安丘县建设水场,数年后实现正常供水。植树210多万株,新建街头草坪、街心花坛14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12.3%。白浪河的城市段初步建成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河滨游览区。先后建成工人文化宫、潍坊影院、东风影院、坊子影院等11处影院、剧场,新建一座面积为18000平方米的设有大型直升飞机、电动游艺转盘、水上电动游艇、儿童电动汽车的儿童乐园。开辟了两处公园,拓宽了火车站广场。

  潍坊经验国内反响较大全国40余城市前来考察

  1982年3月,潍坊市市长韩理谈起解决城市建设资金拮据、巧妇难做无米之炊问题时,对市委宣传部负责新闻报道工作的韩子富说:“我们解决的办法就是相信依靠人民群众,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大家的事大家办。”韩子富经过采访,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为主题写成新闻报道,先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播发,又在《人民日报》发表。

  1983年2月16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民办公办搞城建,众人拾柴火焰高,潍坊市容展新姿》的新闻稿件,同时配发题为《依靠群众自己动手谋福利》社论,在二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人民城市人民建——潍坊市城市建设调査》的新闻稿件。各地多家新闻媒体以不同的形式予以转载、刊登。

  潍坊市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产生了不小的作用和反响。1983年,山东省有关方面在潍坊召开了园林建设现场会和市政建设观摩会。当年,全国40多个城市相继组团到潍坊考察。交流中,潍坊市也向兄弟城市学到了不少依靠群众解决困难,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的经验。

  城建局大院内相关部门和单位沿革

  当代官方记载的潍坊市建设局简明沿革轨迹为:1950年设立,1951年改称科,1958年改称局,同年12月与建筑公司合并,改称建筑工程局,1963年改称城市建设局,1972年复称建设局,1976年复称城市建设局,1984年撤销。

  1983年,潍坊市组建为地专级市。1984年起,潍坊市市政建设管理局的办公地址位于郭宅街的城建局大院。市政建设管理局沿革情况未见文字记载。

  在笔者的印象中,该局在数年后并入潍坊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简称市建委)。此后,该处为潍坊市城市规划处办公大院。

  潍坊市城市规划处起初是市建委直属副县级事业单位。1992年8月,城市规划处与潍坊市土地管理局合并组建为潍坊市规划国土局,该处为市规划国土局办公大院。市规划国土局何时迁出该处办公大院未见记载。

  1993年,潍坊广播器材厂改建为潍坊有线电视台,为潍坊市广播电视局所属正科级事业单位,主要经营有线电视工程安装和维修,销售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负责全市有线电视网络规划、建设、维修、管理和节目传输,制作播出有线电视节目。

  在笔者印象中,2000年左右,该处为有线电视台办公大院。但有线电视台何时迁入、何时迁出该处办公大院则未见记载。

  2008年,旧城改造拆除该处办公大院所在的郭宅街路南地域。目前,郭恩言宅院、王拔贡宅院以及城建局大院原址一带,位于潍城区建设中的和平广场(商贸)北沿。

  ◎相关链接

  明清拔贡生朝考合格可任官职

  郭恩言的功名为太学生。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的名称最早见诸记载于我国的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年)。晋代咸宁二年(276)始设国子学。当时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在后来的相关朝代里,国子学与太学或并立或单设。北齐(550—577年)时,国子学改称国子寺。到了隋代(581—618年),文帝以国子寺统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为教育最高管理机构;炀帝时,国子寺改称国子监,仍为教育最高管理机构。明清时期(清末朝廷设立学部以前),国子监为教育最高管理机构,兼具国子学职能。因而明清时期的国子监,人们在习惯上也称太学。获得在国子监就读资格的读书人称为监生,习惯上也称太学生。

  拔贡为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功名之一。清代科举制度中,获取生员(多为廪生)功名的读书人,可以继续通过科举考试合格后,选拔进入国子监读书,时称拔贡。廪生是生员的一种。生员即俗称的秀才,在地方官学(县学、州学、府学)科举考试中合格通过的读书人才能获取生员功名。生员在地方官学平时的考试中成绩优秀、品行端正,可以享受地方官署廪粮补贴待遇,称为廪生。

  清初,六年拔贡一次。乾隆七年(1742)改为十二年(即在逢“酉”的农历年份)拔贡一次。由各地(俗称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国子监,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名额分配上一般是府学两名,州学和县学都是一名。可见,拔贡生、拔贡为监生(太学生)的一种,其出身多为秀才中的优秀人员。拔贡生合格通过朝考入选者,可以按照考试成绩,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地方学署官职。拔贡生没有合格通过朝考入选者,称为废贡。

  明清时期相关记载中,潍县不少拔贡在朝考合格后担任了相应的官职,也有不少拔贡获取该功名后,又通过科举考试获取了举人、进士等功名。

责任编辑:邢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