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宅街两商人创办面粉厂,至今仍存续

潍坊晚报 2022-07-31 17:43:00

郭宅街南巷子口一带今貌

王振方、王麟书宅院一带。毛新民绘

  工商业知名人士王振方、王麟书做厂商时,两人定居的宅院位于南巷子北口附近地带的郭宅街路南。1940年,由两人发起,潍县大来面粉厂得以成功创办,并一直存续至今,为现在的潍坊风筝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大来面粉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解放初相关情况的记载较为系统,而他们二人在郭宅街的这处宅院,除了大致位置,未见其他记载。

  放弃经商,干实业创办大来面粉厂

  王振方,字义山。王麟书,字子玉。两人原籍都为当时的潍县第六区牛埠镇牛埠村(现位于寒亭区寒亭街道辖区内)。后在潍县城厢一带做工商实业时,两人在南巷子北口附近地带、郭宅街路南的一处宅院内定居。

  王振方早年家境贫寒。他开始经商做买卖,起自给村里打火烧的商家推磨、罗面,那时他只有十几岁。后来他离开村子经商闯荡,但勤俭节约的农民本色不改。他善于精打细算做谋划,而且待人宽厚。王麟书年轻时就为商家所雇用,还曾去过印度、阿根廷等国家经商,见多识广。两人合作经商多年,七七事变前就共同开设着一家纱布庄,字号为阜聚怡。

  日寇侵占潍县后,阜聚怡的纱布生意逐渐萧条。1940年春,王振方与王麟书开始酝酿放弃经商,改为开办工厂做实业。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和反复磋商,他们认定兴办面粉厂有良好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为解决厂址、厂房问题,善于谋划的王振方找到了自己的亲戚于萱昶。于萱昶,字树堂,原籍是当时的潍县第六区南辛阜乡大东庄(现位于寒亭区朱里街道辖区内)。于萱昶在当时的潍县东关大街(现奎文区东风东街一带)拥有的一处房产适合创业办厂。经过协商,他不但同意将该处的62间房屋出租作为厂区,还参与了投资办厂。三人共出资日伪联银券13万元。另外,乾聚纱布号的邢乐亭、于兰祥,染厂的于兆吉等人也出资3万元。股东们协商确定厂名为大来面粉厂,由持股人王振方担任经理,王麟书、于萱昶担任副经理,并确定1万元为一股,厂子盈利后按股份多少分红。

  这样,大来面粉厂就成为参股合资性质的私营工厂,王振方、王麟书、于萱昶三人既是股份持有人,又是运营负责人。厂子筹建很顺利,到了1940年的秋季,大来面粉厂开始试车,同年冬天投产。

  “三驾马车”,各自分工厂子运转良好

  王振方与王麟书有多年合作经商的经历,与于萱昶是亲戚关系。三人在大来面粉厂的筹建和生产经营中按照各自的特长,自然形成了分工,王振方主抓生产调度,王麟书负责对外联络,于萱昶管理杂务,为厂子运转不可或缺的“三驾马车”,持续了良好的协作。

  厂子筹备时期,王振方在亲朋好友的介绍、推荐下,招收了20名工人,4名勤杂工,6名负责采购、保管、销售、会计等事务的管理人员。他善于抓生产关键,为此还以月薪340斤小米的高薪,聘任王立成为技师。而他们三位经理的月薪为320斤小米。王立成原为青岛元聚铁工厂的技师。

  投产后,厂里对产品质量要求严格,形成了经常性的质量检验制度,在生产环节形成两道质量关,一是由带班班长负责,随班检验;二是由技师负责,抽样检验。发现质量问题立即停机整改。有一次,由于平罗出了毛病,面粉色泽稍逊于平时。王振方当即决断,将近百袋面粉重新翻工过罗。

  建厂初期,产品品种为一、二、三等面粉,主要销售对象为本地饮食业户和居民。1945年抗战胜利后,王振方主持,技师、技术工人参加,对生产设备进行了改造。技师王立成三下青岛,购置新的机器部件,经过三个月的改造和调试,生产出新品种特一粉、特二粉。特别是特二粉,色泽好,筋力大小适中,含水量低。进入市场,就受到饮食业户的普遍青睐,不仅在当地成了抢手货,而且还远销青岛、天津等地,供不应求。厂里因势利导,招收新工人,合理调配人员,增加班次。由熟练工人与新手搭配上岗,由白班、夜班两班生产改为三班生产,厂子也由原来的日产面粉110袋提高到240袋。

  筹备建厂时,王麟书负责购置设备。他依托潍县商人张子勤的关系人脉,联系到青岛元聚铁工厂,购置了整套生产设备,计有20吋单式钢磨5部、立式石磨1部、净麦机1套、四档平筛1部、平罗1部以及配套的升降机、漂粉机等,动力方面有40马力、30马力和20马力电动机共4部。生产设备购得后,他迅速安排运回潍县。生产厂家随即安排石风来、郭铭喜、王立成等技术人员前来安装,不到半年时间全部完成。

  投产以后,厂子按生产需要增添设备,以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当时潍县城厢一带的用电由坊子发电厂供给。因发电量少,电力不足,三天两头停电,停电就停产。为此,厂里购进一部40马力卧式柴油机作动力。只要停电就开动柴油机,从而保证了正常生产。以后,又陆续添置20吋单式钢磨3部、割丝床1台、平筛1部、风罗1部以及洗麦机等新设备。

  厂子开始筹建后,于萱昶牵头对自家租赁给厂里的房产,按照生产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整修。竣工后形成大厂房7间,计300平方米;大粮仓、面粉库32间,计800平方米,可存放粮食100万公斤;营业室、宿舍及储藏室等共23间,计440平方米的规模。

  投产后,厂里把顾客视为座上宾,处处为他们着想,尽量给他们提供方便。凡购买两袋面粉以上或电话预购的顾客,立即派勤杂工送货上门,货到取钱。不赊账、无二价。对面食小摊主、老主顾有时给予适当让利照顾,也可以赊欠。

  遭日寇和国民党顽八军剥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面粉厂两次陷入困境

  大来面粉厂建厂初期,运营有条不紊,产销稳定,略有盈余。1942年,日寇设立粮食组合组,粮食成为统制品之一。

  潍县城厢一带的城市经济在抗战前已经是自由市场经济,各类生产、生活物资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控下,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自由买卖、自主配置。

  日寇侵占潍县后不久,就成立专门机构干预和控制社会物资的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为侵华战争所用。随着日寇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节节败退,在其直接统治下的潍县城厢一带,物资越来越匮乏。棉纱、原布、生铁、粮食、肥皂、食盐、火柴等城市经济、生活必需品都成为战略物资,时称统制品,都由日伪专设机构收购或配给。

  受到日寇实行配给面粉的制约,大来面粉厂按照生产需求购进粮食就不可能了,厂子陷入生产时断时续的困境,只好裁人减薪,限制产能。

  1945年抗战胜利后,城乡畅通,大来面粉厂迎来新转机。厂子原来依靠在本地集市采购原料,这时开辟了新的采购渠道,从产麦区寿光、益都(现青州)、昌乐等县购进了大批优质小麦,价格虽比当地略高,但皮薄、色白、筋力大,出粉率高,从原料上夺得了优势,实现了购销两旺,月月赢利。

  不料想,好景不长。1946年国民党顽八军进驻潍县。同年冬厂子被驻军列为军粮库,只能自营一半,加工一半。但加工军粮风险很大,经常运走面粉调不进粮食,成月拖延成为常态,甚至急用军粮时,军方不分青红皂白,厂子自营面粉也被强行运走。再加上苛捐杂税日益加重,致使厂子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解放后历经公私合营,现已迁出原区域

  1948年潍县解放时,被战火围困二十多天,饥饿不堪的七八十名居民拿着面瓢、布袋闯进厂里哄抢面粉。潍坊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闻讯,立即派部队到厂设岗,张贴布告约法三章,维持了秩序,保护了工厂。

  大来面粉厂在潍县战役中没有受到大的战火破坏,生产设备完好,解放后响应政府号召,整修七八天就重新开工。但不久后迫于自营原料不足,又一次停产。市里予以积极扶持,从益都、寿光等地调进粮食,供给厂子加工。当年麦收后,市粮油公司委托厂子代收公粮,厂子得以收存大量小麦,并及时加工生产大量的八一粉(100公斤小麦产出81公斤面粉),由市政府直接调拨,运往前线,支援济南、淮海等战役。此后,厂子以为公家加工粮食为主,自营份额约占20%到30%。

  1955年,大来面粉厂参加潍坊市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公私合营,后来成为地方国营企业。

  1966年,大来面粉厂由东风大街(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东关大街、现奎文区东风东街一带)迁址到潍坊火车站附近,更名为“潍坊东风面粉厂”,1983年又更名为“潍坊面粉厂”,为现在的潍坊风筝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

  1940年创办时,大来面粉厂的厂址笼统地记载为“潍县东关大街中段路北,位居工商业繁华地带,交通运输极为方便”。按此记载推断,该厂当时应位于后来的潍坊电表厂、齐鲁饭店一带,现东风东街的四平路李家街段所在的相关地域。

  笔者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见到的潍坊面粉厂,厂区位于建设路(1981年改称建设街,该路段后来拆除,原址现位于潍坊火车站北广场中部及北广场西面的相关地域)与健康路(1981年改称健康街,现健康西街一带)之间的相关地域内,为一处南北狭长的大院。

  大院南门位于潍坊火车站北面附近的建设路路北,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南门门前挂着书有“潍坊擂鼓山粮库”的牌匾。大院北门位于健康路路南,与南门同时挂有“潍坊面粉厂”的标志牌匾。此前,印象中两处大门前好像都没有悬挂牌匾。从南门到北门之间为一条笔直的内部通道,通道东、西两边,林林总总地分布着一些厂房和库房。可见,面粉厂与粮库位于同一个大院内。南门与北门有无门禁传达人员,笔者印象不深了。但这条内部通道,附近民众也可以自由通过。

  健康路路南、大院北门的东邻为一处服务于附近民众的粮油供应站,民众简称粮站。粮站南面与该处大院也是相通的。笔者家1970年以前在附近的南关一带居住时,家人计划内的粮、油,就到该处粮站购买。此后笔者家迁至城里,购粮地点改为新居附近的另一处粮站。

  起初,家里因为人多、口粮少,又几乎没有什么辅食品添加,购粮都是拿着自备的细粮或粗粮空面袋子,几斤、十几斤地购买,一个月内要去粮站好几次。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可以添加的辅食品越来越多,家人计划内的口粮结余也越来越多,去粮站的次数越来越少,而且往往直接在粮站购买潍坊面粉厂生产的五十斤袋装面粉。

  袋装面粉起先使用无明显标志的白布面袋,后来改为有明显编织痕迹和“潍坊面粉厂”标志、质地较原先白布面袋显得坚硬一些的白色面袋。再后来,市面上随意都可购买到面袋上印有十分明显的“潍坊面粉厂”“风筝面粉”标志的成品面粉,其品种和包装规格也逐步多样化,如天然精粉、全麦粉、饺子粉、面包粉,5公斤装、10公斤装、25公斤装等等。

  后来,面袋上“潍坊风筝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的标志取代了“潍坊面粉厂”的标志,但面粉厂何时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则未见记载。大致在2006年左右,潍坊火车站广场一带拆迁改造,该企业自该地域迁出。

  大来面粉厂创办人、业主、掌管人王振方、王麟书定居的南巷子北口附近地带的郭宅街路南的那处宅院,其定居情况和其他情况、该处宅院的基本状况、沿革状况等,则均未见记载。该处宅院位于南巷子路东、还是路西地段的郭宅街路南,也未见确切记载。前者原址位于现建设中的和平广场(商贸)西北角一带,后者位于该区松园子小区东北角一带。

责任编辑:邢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