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出书 让更多人感受古文字的魅力
潍坊融媒客户端 2022-09-02 11:21:50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我们天天使用汉字,但对其源流演变,很多人却不了解。今年50岁的王国安是奎文区一名机关干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古文字。他编写的《常用汉字图解》和《字源识字·壹》两本书,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古今字形演变,普及鲜为人知的汉字知识。8月30日,记者采访了王国安。
王国安。
从小喜欢读古文字书籍
王国安笔名王觞,今年50岁,是昌乐县营丘镇邢家庙村人,曾祖父是村里的郎中,留下了很多古代医书。父亲是赤脚医生,经常拿出医书翻看,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引起了王国安的兴趣。“小时候就很喜欢看文言文的书籍,一边喂猪一边看书,不到一周的时间就看完了半文言文的《西游记》。”王国安说。
上了大学后,王国安师从著名书法家张其凤学习书法,接触到了很多古文字,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张老师不仅写字,还研究刘墉及其家族文化,受他的影响,我在大学里也读了不少文言文书籍,开始接触《说文解字》。”王国安说,大学刚毕业的几年,他工作不稳定,无暇读书。后来有了稳定工作,工作繁忙加之结婚生子,读书的时间非常少。
2012年,王国安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孩子也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他购买了一批中华书局出版的国学经典丛书,和孩子一起阅读。因为经常买书,并对书中的一些文字提出疑问,一来二去,王国安和该出版社的编辑白爱虎老师熟悉了起来。得知王国安喜欢《说文解字》,谙熟版本之学的白爱虎老师向他推荐了《说文解字考正》《说文部首形义新证》等经典书籍,慢慢地,王国安重拾研究古文字的兴趣和信心。
由王国安主编的《常用汉字图解》。
讲授网络公益课普及汉字知识
清代大学者王鸣盛说:“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感受到自己学习古文字对阅读经典的巨大帮助后,王国安想到了推广古文字知识,方便更多人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
2014年到2021年,王国安通过网络讲授《说文部首》公益课,课程在每周六晚上8时至9时,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还吸引了不少海外华人来听课。
在给别人讲课的同时,王国安继续不断学习。2015年,他连续参加了2期武汉大学古文字学教授肖圣中在“慕课网”开设的“古文字学”课程,认识了不少全国各地的古文字爱好者。“通过肖老师的课程,我不仅更系统地学习了古文字学,还学到了做学问的态度和精神。”王国安说,当年他又在网上开办了《常用汉字》公益课,一直坚持到现在。
在讲课期间,王国安准备了大量的课件,有学生提出,可以用这些课件的内容出书,这样更有利于学习古文字。王国安受到启发,开始着手出书事宜。2016年夏天,他到北京向新中国第一部《甲骨文字典》编委成员、古文字学家黄波老师求教,又请武汉大学古文字学教授肖圣中先生和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石立善教授指正,力求尽善尽美。“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50年不过时。”王国安说。
《常用汉字图解》作品内容。
沉潜多年搜集典籍出版两本书
2016年,由王国安主编的《常用汉字图解》经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书中选用了429个汉字,先画出图像,再依次列出不同时期的字形,一个字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四种写法,然后进行解说,一目了然。“你看这个‘木’字,在不同时期的写法就不一样,‘木’是象形字,古文中上为树枝,下为树根。”王国安说。为了更好地让人们看懂古文字,他专门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的艺术学硕士谢雨和常雅歌为书籍摹写古文字、绘制配图。
《常用汉字图解》出版后,王国安将这本书捐赠给了潍坊城区的部分学校和文友们,帮助他们学习古汉字。
出版《常用汉字图解》后,为了满足大众学习传统文化的深度需求,王国安想继续在古文字学方面做点“文章”,但又一时找不到好的方向。于是,他沉潜3年,搜集古今典籍,同时托朋友引荐并拜访本地古文字专家孙敬明先生,得到了孙老的肯定和鼓励。
2020年年初,王国安组建了四个微信群,在群里讲《字源识字》的公益课,引起不少家长和中小学生的关注,2000多名学生和家长同时在线学习。“开办的公益课多了,对大众的需求越来越了解,编写新书的思路也就渐渐成型了。现在国家很重视古文字学的传承和发展,我觉得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便又出版了《字源识字·壹》。”王国安说。
《字源识字·壹》由陕西三泰出版社出版,以教育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所收315个字为对象,一一溯源解惑,材料充分,线索清晰,文图并茂,方便小学生学习使用。“我计划按照小学的语文教材来编写,目前只完成了一年级,后期会陆续完成2年级到6年级的,共2400多个生字。”王国安说,目前他正在筹备编写二年级的《字源识字》,希望这些书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让广大中小学生更好地了解汉字文化,对他们学习文言文、阅读经典有所助益。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