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祸北人寄作江南客

潍坊晚报 2022-09-19 15:43:00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之“观舞”

韩熙载

  926年,韩熙载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考中进士后未等授官职,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迫使他逃离中原,投奔杨吴,从此寄身江南,成为“江南客”,像其他南迁文士一样陷入命运浮沉之中。

  考中进士突遭变故父亲因军乱被诛杀

  韩熙载,字叔言,潍州北海人。其曾祖父韩钧,担任过太常卿;祖父韩殷,任侍御史;父亲韩光嗣历任秘书少监、淄青观察支使等职。韩家不是高门大户,却也并非平常百姓。这样的家庭出身,加之一直生活在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影响着他既有文韬武略,又有安邦治国之志。他自小与众不同,苦读诗书,博学多才,曾与好友史虚白一道隐居中岳嵩山读书,后游学于洛阳,在京洛一带极负盛名。

  在韩熙载的人生旅程中,后唐同光四年(926)有着亦喜亦悲的意味。这年春天,弱冠之年的他在洛阳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正值青春之年,意气风华,胸怀天下,欲展宏图,只是根据当时的官制,尚未授官而已。

  此年,父亲韩光嗣任平卢(驻青州)节度副使。青州节度使符习(?-933)率军协助后唐监国的李嗣源进攻魏博镇,出战不利,率军队欲退回青州。岂料此时,青州城内发生兵变,监军杨希望推举光嗣为留后(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是处理军队开拔后总摄政事之官职)。926年四月二十日,李嗣源即后唐帝位,是为明宗,四月二十八日改元天成。八月,李嗣源判定青州军乱是韩光嗣所为,遂下令诛杀他,韩氏整个家族都受到株连。

  为避祸乱逃离中原好友掩护南奔杨吴

  为避祸乱,韩熙载不得不逃离中原,与史虚白一起,找到治颖州的好友李谷(903-960)。淮水的重阳渡口位于颖州颖上县正阳镇,对面是江南吴国(杨吴),交通十分便捷,加之有李谷掩护,韩熙载决定出奔杨吴。

  李谷送他至正阳,两人在一家酒馆话别,熙载说:“江南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李谷则说:“要是中原用吾为相,吾当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后周南征时任命李谷为将,他率军取淮南,首立大功,而熙载未遇英主,终生不能有所为,这是后话。

  徐知诰掌杨吴大权韩熙载投靠其门下

  历经长途跋涉,熙载、虚白终于到了吴国都城广陵(今江苏扬州)。此时为吴国顺义六年,吴国皇帝是杨溥,但其实大权已经旁落,掌实权的是左仆射徐知诰。徐知诰是什么人?又与韩熙载有什么样的交集?

  徐知诰,本姓李,字正伦,徐州人,父亲李荣死于唐末之乱后,他无所依托,被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的大将徐温所收养,改名徐知诰。902年,唐封杨行密为吴王。杨行密去世后,徐温拥其子杨隆演称帝,自己实际掌控军政大权。

  徐温的几个儿子中,养子徐知诰有勇有谋实力最强。徐知诰对徐温亦是孝谨,深得其心,对外很会收买人心,宽刑法,推恩信,奖励农桑。他在府衙内设置了“延宾亭”,遍揽四方贤才,宋齐丘、骆知祥、王令谋等是他的谋客,孙晟、韩熙载、江文蔚、常梦锡、高越、史虚白、陈陶等文士纷纷前来投奔。凡来投奔的俊贤之才,徐知诰统统礼遇有加,这些学识渊博、才德兼备的儒雅文士为了报答知遇之恩,积极出谋划策,为其日后代吴奠定政治基础。

  相继除掉与自己争权的徐温长子、次子后,徐知诰掌握了杨吴政权,并拥立杨溥继位,935年进封齐王。

  韩熙载不为徐知诰赏识连补三州从事未得重用

  宋齐丘正总理知诰府上之事,史虚白初见他就放言说:“吾可代彼。”宋齐丘听了很是不平,想煞煞史虚白的傲气,便设宴招待,等他喝到半醉时,让他写作书檄、诗赋、碑颂等各种文体。不料史虚白握笔在手不停辍,瞬间写完,词采磊落,坐客皆惊服。

  徐知诰很赏识史虚白,问他军国大计,史虚白说:“中原方横流,独江淮阜。兵食俱足,当长驱以定大业,毋失事机,为他日悔。”意思是让吴国趁中原兵乱,一举北上,尽快实现统一大业。徐知诰觉得他说的十分在理,可当时他正谋划从吴国夺权,自己当皇帝,哪里顾得上统一大业,因而只是敷衍了事,擢其为校书郎,稍迁州从事。史虚白看出此人不足为谋,便以有病为由推辞官职,果断离去,从此寄情山水,诗酒自娱,绝意世事,后与其子合力著有《钓矾立谈》一书。

  史虚白看出徐知诰目光短浅,成不了大事,韩熙载肯定也能看出来,只是他生于显贵之家,少年得志,不肯轻易离开官场。为了得到当权者的赏识,他写了一篇文采斐然、气势恢宏的《上睿帝行止状》:“熙载本贯齐州,隐居嵩岳。虽叨科第,且晦姓名。今则慕义来朝,假身为贾。既及疆境,合贡行藏。”“出青山而纳履,渡长淮而弃繻(xū)”“某处士伦,谬知人理。是以副明君之奖善,恢圣代之乐贤。”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他投奔明君,决心创立一番事业,为国效力的抱负。

  然而徐知诰本出身贫寒,长期寄人篱下,为人谨慎,不喜张扬,对韩熙载这样自视极高的热血青年,实在是难以真心赏识,加上韩熙载匿迹于溧水县南无想山禅寂院读书,又放荡嬉戏不拘名节,徐知诰认为他需要历练,所以并没有委以重任,而是连补和、常、滁三州从事。当时北方至吴的士子们大多已被擢用,熙载早在京洛负有才名,独独到了这里不为所用,尽管心中不快,可他并不以为意。

  重返金陵授秘书郎为太子师难掩失落

  937年十月,吴睿帝杨溥遣摄太尉杨璘传位于徐知诰。徐知诰置宗庙社稷,国号齐,改元升元,正式登上皇帝宝座,以宋齐丘、徐玠为左、右丞相,册尊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升元二年恢复本来的姓名李昪(biàn),自言唐宪宗子建王李恪生子李超,李超子李志为徐州判司,李志子李荣,乃自以为建王四世孙,改国号曰唐,即南唐。

  大局已定,李昪将韩熙载召至金陵为官,授秘书郎。秘书郎的工作是掌管国家图籍经典,但韩熙载却被派到东宫,掌太子东宫文翰,成为太子李璟的老师。对此,李昪说:“你早就负有才名,但却未经世事,所以命你任三州县从事,是为更好地加以历练,今日重用卿,希望能善自修饬,以辅佐我的儿子。”熙载对此也不称谢,只是“谈笑而已,不预世务”。他与李璟谈天说地,论文作诗,日子过得倒也安逸,但这些其实难掩他内心的失落。

责任编辑:邢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