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世家受到良好教育

潍坊晚报 2022-10-16 15:02:00

王翔千夫妇合影

王宫氏

  王翔千排行老六,人称“小六爷”,儿时聪慧顽皮,直让大人头疼。但王家兄弟均轻财好义,对穷人总是出手相助。19世纪末,全国各地开始兴办学堂,王家也办起新式学堂,不守旧、重革新的风气影响了王家子弟。

  王家兄弟顽皮聪慧

  轻财好义善待穷人

  王蕴朴是诸城相州王三支第十四世,育有两子:王翔千、王振千。王翔千生于1888年,在堂兄弟中大排行行六,镇上的人称他“小六爷”。

  1895年,7岁的王翔千入家塾读书。他先跟塾师刘星甫学习三年,又跟刘筱轩学习两年,12岁时又跟惠镜塘学写四六文。

  王翔千和王振千(行八)、王鸣韶(行五,王意坚嗣父)、堂兄弟王鸣珂(行七,王意坚父亲)一起读书。四个小兄弟都聪慧,一学就会。老师要检查背诵情况,几人赶紧快速浏览几遍,竟无一人出错。每次都是王翔千打头阵,他挺胸抬头,流利顺畅。老师总是叹一口气:“可惜你们不肯真念,不然个个有出息。”

  放学后,四个男孩“玩”样繁多,多数玩法都是王翔千想出来的。王翔千和五哥王鸣韶相差四岁,最投脾气。大人经常背后议论,这两个孩子都是惹祸精,得好生看管着。两个孩子除了吃睡玩,其余时间都躲在书房里看书。王家书房里的书从地上一直摞到屋顶,中间只能走进个人去。看书多的结果是,大人们批评一句,他们有十句在理的等着,时常令人无可奈何。

  但王家的四个男孩从小就轻财好义,从不欺负穷人家的孩子。特别是王翔千,遇到穷孩子遭欺负,他总是仗义执言,出手相助。

  王翔千家的堂号叫“吉星堂”,父亲王蕴朴是捐取的廪生,人称“四秀才”。据说他因为心口痛抽鸦片上瘾,每月至少一两烟土,值十个银元。他喜欢花草虫鱼,大鱼缸和荷花缸有十来个,小天井里里外外都是花,有两个牡丹台。种有枣树、石榴树、黄杨树、松树,还有南方的青梅和竹子。吉星堂的墙上爬着凌霄花、藤萝、金银花等,栽在地上的有天竺、百日红、玉兰、腊梅等。大饭屋后窗下栽着玫瑰,小饭屋前有一年只开一季花的大月季,凡是不走人的地方都支着大石条,放着各种盆景:茉莉花、月季花、柳叶桃和桂花等。草本的花有芍药、扁竹,还有荷花、牡丹、洋粉莲、玉簪花、石竹花等。普通花草数不胜数,往往被下人当野草拔了丢出墙去。秋天,王蕴朴自种的菊花在大厅摆成花山,还有十几盆桔子、佛手、金枣等大型盆景,都很珍贵。

  家里雇着挑水的孙老头,除了人吃、饮驴和生活用水以外,孙老头每天还要挑水浇灌所有花木,到泥沟里捞鱼虫,给金鱼换水。老头的肩膀压肿了,压烂了,王蕴朴都不肯放松,只不过有时会给他一小壶烧酒,算是奖赏。若王翔千碰到孙老头挑水,就让他停下来休息,有时王翔千也帮着挑水。

  妻子宫氏贤良淑德 每日从早忙到半夜

  王翔千14岁时,受父母之命娶比他年长5岁的宫氏为妻。宫氏长相端庄,顺从忍让,不识字,是传统的家庭妇女。她有一手好针线活,来到吉星堂就为丈夫、17岁的大姑姐、12岁的小叔子(王振千),8岁的二姑妹、5岁的三姑妹缝做全部穿戴。

  等大姑姐结婚时,宫氏为其缝制了一大套嫁妆,得了“王家第一个好媳妇”的称号。

  宫氏白天要给公爹梳头,还要按照婆婆的吩咐,安排家中女工要做的饭菜;她每日去面房里开锁,看着女工取出面的数量,和好擀饼面团,揪成一个个小剂子,她查清数目再禀报给婆婆;宫氏时不时要到厨房监工,看着女工下面条和盛小豆腐,逢年过节要把蒸的干粮查实数目存放起来。

  宫氏每天从早忙到半夜,还要照顾从外面玩够归来的公爹吃宵夜。

  捐田献地办新学堂 大胆改革呈新气象

  19世纪末,清政府的统治面临崩溃的危机,宣布实行“新政”。光绪三十一年(1905)诏谕全国,废科举,建学堂。从此,全国各地开始兴办私立和公立学堂。

  从旧官僚转变为新政客的相州王十五世王景檀从京城回到家乡,与举人王炜辰(王乐平的父亲)、秀才王武轩、王明霄、王郁生动员统融族人筹措办学经费。议定从王氏祭田中捐出五顷,由相州五大户(以约堂、庆阳府、扬德堂、居易堂、保和堂)和巴山前后楼王氏各负担其半,征收租金为建校和办学费用。并由地主居易堂王统熙(王统照的堂兄)献出宋家庄子(现相州一村)大草园作为校址,议定校名为“王氏私立三等学堂”(初小、高小、中学三个等级)。

  学生入学要经过严格审查。秀才、拔贡、贡生等能入中学班;在私塾读过书,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能入高小班;没念过书的入初小班。学生除大部分为王氏子弟外,还择优收了少数外姓子弟。王氏子弟在校食宿费用及制服、书籍、笔墨,皆由学校供给。外姓学生食宿、服装费用自负,唯书籍、纸笔等免费。

  学堂奉行的是洋务派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即以尊孔读经的传统教育为主体,另外学习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学班有古文、四书、格物(即物理)、数学、英文、体育等课程;高小班有国文、数学、历史、地理、英文、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初小班有国文、算术、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

  学堂延聘的教师均为有资历的“饱学之士”。如晚清举人王在宣等教授古文、四书;济南高等学堂毕业生教授格物、数学;重金聘请英、德传教士教授英文。

  学堂由王景檀任校董,王炜辰任校监,王统熙任首任校长。学堂虽从私塾脱胎而来,但从课程设置、教材编排到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呈现出新的气象。

  不守旧、重革新的“镇风”直接影响了王家子弟。

  1906年秋,王氏私立三等学堂正式开学,建有操场,有教室12间,学生宿舍两排共22间,教师办公室及教师宿舍12间,加上其他房屋,共计58间。

  开学第一年,招收了中学一个班,30余人;高小甲乙两个班,40余人;初小一个班(复式),50余人。学校一共有学生120余人。王翔千和两个弟弟是学堂的首批学生。同是相州王的校监王炜辰的儿子王乐平也来这所学校学习,按照相州王的辈分,王乐平叫王翔千“六叔”。

责任编辑:邢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