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士 多有吟咏
潍坊晚报 2022-10-31 16:55:49
周亮工
《潍县志稿》中涉及和记载流饭桥村40余处,在当时潍县众多村庄中实属罕见。流饭桥村曾出现在文人雅士的诗中,如明末潍县知县周亮工、清代寒士郭麐等人。古镇流饭桥以深厚久远的文化底蕴成就了这样的历史光彩。
周亮工诗赠王来和 泪滴纸页寄深情
热心地方文史的人士,对明崇祯十四年(1641)任潍县知县的周亮工一定耳熟能详。
周亮工任潍县知县后,正值国家多事之秋,清兵大举入塞,攻下省垣济南,城池相继陷落,山左之地,岌岌可危。明崇祯十五年(1642),清兵东下,以万余兵力包围潍县城,企图攻下城池。周亮工与全城军民同仇敌忾,拼力坚守。关键时刻,他自书“周亮工之尸”于胸前,激励士气,连其小妾都登上城头,擂鼓助威,誓与县城共存亡。浴血奋战90余日,终使清兵退去,转危为安。这故事多少年后还感动着世世代代的潍县人。周亮工曾写下了一首泪滴纸页的诗:
白浪河边路,相看转自哀。
梦余莱子国,泪尽越王台。
瘴雨闲成阵,江舟暗欲回。
遥怜新荔熟,岭外客能来。
从字面上看没有任何关于流饭桥村的字眼,其实,诗中包含的沉重感情与流饭桥密切关联。诗前有小序:
前岁冬,予求比入闽,莱潍王来和欲徒步相从。会来和亦有家难,予力止之。今年夏,来和间关七千里,乃抵三山。泣语予曰:“惠州果不在天上。小子不敢妄附故人,耻宿言不践耳。”于其归,赋此志感。
这位莱潍王来和,实为流饭桥村人,被简略地记载于村中的《王氏族谱》中。年代久远,具体生平已淹没在历史中,但从序中对话可以看出,王来和当属一贩夫走卒。布衣之属,人微言轻,感念故人,一言九鼎。不远七千余里探望,再加此时周亮工已在复杂的心情中降清,执手分别,泪眼相对,成就了流饭桥小镇一个感人的故事。
桥头明月吊祭故国 囊沙河孤山入诗中
循着上述的沉郁情感,后来,周亮工又写下了《寄潍县杨再遽蔡漫夫于鸣岐》:
流饭桥头月满林,
囊沙河上树萧森。
长风白浪鱼书远,
细雨孤山客梦深。
卖饼谁留车下士,
解骖独感座中心。
自怜华发垂垂老,
更对斜阳抚剑镡。
蔡漫夫,《潍县志稿》有传,莱潍辛冬村人,一代高士,诗格萧娴。孤山,旧时属潍县,俗传商朝亡后,王朝近族伯夷、叔齐曾在此不食周粟,采薇为食隐居;囊沙河,是指潍河,淮阴侯韩信曾在河上囊沙筑坝,勇破敌军,建功立业。想起与流饭桥镇上王来和那一段两相深情,怀念潍县意气相投的故人,身处违心降清逆境的诗人,虽已时至暮年,面对楼头一片残阳如血,依然感慨万端,情不自禁抚起腰间的长剑。小镇有幸再次出现在这江山易主、故国吊祭的诗篇中。
王石巢雪夜探郭麐
过流饭桥驴背吟诗
让小镇走进另一种诗意境界吧。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寒士郭麐出脯金买薄田在大于河东岸杨家庄村附近修建茅舍草堂,避城入乡居住。具体位置,诗人在自己的吟唱中说得很清楚:“岁次丁未居杨峡,招提西北路双岔。客来但看后街树,一片松杉是郭家。”旧时,出流饭桥东阁,跨过大于河东北折,有一条通往杨家庄的小路。诸城诗人王石巢是郭麐的舅辈远亲,有一天,他要来探望郭麐了。或许,他是从省垣济南方面来的。当走过流饭桥头时,已是暮色四围,天空中忽然下起了小雪花。王石巢诗兴大发,骑在驴背上吟下了一首诗歌:
流饭桥连杨峡村,
寒鸦古木日黄昏。
阿甥不识在家未,
雪夜骑驴客到门。
感谢这位自比为“细雨骑驴入剑门”孟浩然的文人骚客,他让流饭桥小镇,难得地出现在了这安谧幽静的诗境里。
古镇文化底蕴深厚
《潍县志稿》多有记载
魏延之,潍县莱章村人,自述“余居去流饭桥不数里”。饱读诗书,清道光十一年(1831)考中举人,文名鹊起,文章为一时之翘楚,举为潍县“乡饮大宾”。封疆大吏刘鸿翱慕其名,聘为记室,在流饭桥镇上留下了大量的笔墨。《王氏族谱》修纂完成后,魏氏亲自为之作序。村人王棕妻子,青年守寡,勤俭持家,薄有积蓄。不幸王棕的两个弟弟夫妇相继去世,留下两个孤苦无倚的孤儿。王棕妻子深明大义,接到自己家中抚养,终使两个侄子结婚生子,成家立业。村中公议,欲立碑表彰。少数人却以没有得到官府批准为“僭越”。魏延之听说后,为其事迹所感动,力排众议,亲自书写了碑文。文中慨然写道:“旌淑别慝(tè),朝廷之权也;扬清激浊,儒者之心也……书妇节以风励末俗,而助王化之所不及,奚不可者?”后来,碑文被选记在了《潍县志稿》中。新中国成立前夕,石碑尚完好地立于村中。
1931年,潍县成立县志局,聘请陈蜚声、刘金第、丁锡田等地方知名学者主撰县志。历经十载风雨,终于在1941年印刷成书,这就是后来的《潍县志稿》,成为一部研究潍县历史的信史资料。《志稿》涉及和记载流饭桥村40余处,遍及《通纪》《疆域》《民社》《营缮》《教育》《武备》《人物》等主要篇目。在当时的潍县众多村庄中,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