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记录高密抗日

潍坊晚报 2022-12-11 10:10:02

  

抗战初期的姚雪垠。(资料图片)

《战地书简》封面

  《战地书简》以真切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蔡司令”组织和领导的高密抗日游击支队的初期活动情况,其叙事与高密党史的记述大体吻合,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的正确路线、坚定意志和日益扩大的影响。

  《战地书简》共十一篇 记录五个月抗日情况

  作家姚雪垠以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名扬天下,并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年轻的姚雪垠曾写下了一部《战地书简》,后来成了反映中国抗战初期斗争生活的报告文学名篇,也不知道这部作品与高密和诸城有关。在《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报告文学卷收录有姚雪垠的《民运篇》,其中提到“高密蔡司令”“高密民众”等语,篇末注明文章选自1938年6月上海杂志公司《战地书简》初版本。《战地书简》中,青年书生抗日救国的热情和作家真切细腻的笔触令人折服。关于“蔡司令”组织和领导的高密抗日游击支队(也称“高密抗日游击队”)的初期活动情况,就笔者所接触的相关资料来说,这部纪实作品是最早出现和最为详实的,且罕有潍坊地方史专家或爱好者提及的。

  《战地书简》分为十一篇,小标题分别是:我们的游击队、捉放汉奸、进诸城、教育篇、民运篇、民运续篇、诸城之战、百尺河战斗小记、矛盾在增涨着、破裂、长征。该书以“吴盾”为笔名,以“我”与友人“凌”通信的形式,采用学生兵的视角,讲述了“我”参加高密抗日游击支队五个月的始末,描写了旧军人出身的脑筋简单的曹县长、擅长挑拨拉拢的汉奸豪绅李仞千、刀笔吏出身腐朽顽固的政治部主任,尤其是刻画了有情有义、有胆有识、但又脱离不开封建束缚的蔡司令和一群充满抗日热情的学生兵、同日伪军英勇作战的三位农民兵的形象,回顾了抗日游击支队内进步力量与顽固势力日益紧张的斗争状况以及经验教训,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的正确路线、坚定意志和日益扩大的影响。

  姚雪垠(1910—1999),著名作家。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河南邓县人。因家贫,只读了三年小学,初中一学期未读完就被土匪抓走,在土匪队伍中生活约100天,这一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自传性小说《长夜》的基本素材。1929年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开始以“雪痕”的笔名发表小说。1931年因参加学潮被学校开除,此后刻苦自学,广泛阅读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作品,到北平以投稿、教书为生,曾在《文学季刊》《晨报》《大公报》《申报》等北平、天津、上海的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文学论文多篇,富于时代感。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离开沦陷的北平返豫,在开封主编《风雨》周刊。1938年初,台儿庄战役前夕,他以《风雨》周刊主编和全民通讯社特约记者的名义赴抗日前线徐州采访,接触并采访了曾在高密抗日游击支队战斗过的民先(全称“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4月在徐州写成书信体报告文学《战地书简》,6月该书被上海杂志公司编为“战地报告丛刊之四”出版发行。

  高密成立游击支队 民先队员纷纷加入

  姚雪垠在《战地书简》开头部分,描绘了鲁东面临日军铁蹄蹂躏的惊惶情形:

  “去年(指1937年)九月,敌人打到鲁北的时候,在鲁东,不管是平原或山谷,安静的日子突然变得一团糟。从青岛,从潍县,从黄河的北边,一些退过来的学生们、难民们、公务人员和士兵们,在城镇上,乡村里,到处传播着敌人的残暴消息。这些骇人的、乍然间令人不敢相信而又不能不信的消息,像三月的杨花满天飞。”

  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听说国民党中央的别动队要在山东组织游击队,便抢先下令,让每个县都成立一个游击支队,由县长兼任支队司令。高密游击支队(一说“高密游击队”)司令由县长曹梦九兼任,副司令由乡绅蔡××(指的是蔡晋康)担任。

  包括“我”(《战地书简》的叙述者)在内的民先队员是如何加入高密抗日游击支队的呢?原来,有一位东北军中的廉姓团副参加了蔡晋康领导的高密抗日游击支队(亦简称“蔡部”),他又介绍大批的大、中学生进入部队担任政治工作——同学们从青岛、潍县、济南等地逐渐来了100多位,他们是民先队员,有男有女。

  对此,《中共高密党史大事记(1921-1949)》则这样记述:抗战(指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高密乡绅蔡晋康想拉一支队伍抗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时任东北军五十一军胶济铁路东段运输司令的王再天,请他设法给予帮助。王再天向东北军中的中共地下工委书记项乃光(项廼光)作了汇报,项与王研究后,决定支持蔡,并争取改造蔡部。王再天介绍东北军的廉耀东团副当了蔡的助手,还介绍了一些大学生到蔡部。

  项乃光确定建立以伍志钢为书记、邹鲁风和李欣为委员的中共蔡部工委。他们带领山东大学几位民先队员来蔡部工作,其中王中(原名单勣)是高密城里人,人地两熟,他先被派回家乡发展民先队员,再发动青年学生进入蔡部。不久,蔡部正式定名为“高密游击队”,廉耀东的公开职务是副司令,邹鲁风是政治部副主任。

  看来,《战地书简》的叙事与高密党史的记述是大体吻合的。当然,姚雪垠对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加入蔡部的详情不甚了解,也可能他在书中不便透露秘密(姚雪垠于1937年下半年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后因故未能如期转正)。

  可与上述情形相印证、对照、补充的是,1982年版《青岛革命史稿(征求意见稿)》载,1937年9月,东北军五十一军于学忠部进驻青岛。通过中共五十一军工委的关系,山东大学(时驻青岛)共青团员李欣与中共山东省委取得了联系。李欣亦经省委张吉人介绍入党。接着,省委派李欣回青岛建立中共青岛特支,由李欣任书记,陈振麓、王艺分别任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按照中共五十一军工委的安排,原中共五十一军一一三师工委书记伍志纲(即伍志钢)和邹鲁风、李欣组成中共高密抗日游击支队工委,伍志纲任书记,带领山东大学的部分学生,如周璿、程恒诗、胡家珍、单勣、李凤、吴綪,东北大学的杨战韬、赵书杨,北京大学的张凌等人,还有五十一军的一个团副、中共地下党员廉岳东(即廉耀东)一起到高密抗日游击支队开展工作。

责任编辑:邢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