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帝师 讲授仁政
潍坊晚报 2022-12-21 10:46:24
宪宗朱见深
为太子或皇帝讲学是一种荣耀,更是一项艰苦的任务。刘珝在500多人中脱颖而出,侍讲东宫。太子朱见深继位后,他得到重用,擢升至正三品,继续为皇帝经筵日讲,“反复开导,词气侃侃”,令众人佩服。刘珝被称为“讲官第一”,宪宗皇帝非常敬重他,称呼他为“东刘先生”。
脱颖而出侍讲东宫
启发太子严选官吏
朱见深是英宗南宫复辟后,天顺元年(1457)四月复立为皇太子的。天顺六年(1462),英宗看到太子的启蒙老师年老体弱,圣谕选太子老师。礼部按制考选,这一飞黄腾达的良机,吸引500多人报名。几经筛选,所剩无几。
大学士刘定之、国子监祭酒许道中等几次观阅刘珝文章,句句玉振金声清新流畅,观其书法遒劲飘逸,望其风采立众学士之首。最后,让刘珝反复试讲,英宗帝与刘定之、许道中一致认为刘珝学问造诣深博,讲授起来抑扬顿挫,义理清晰声情并茂,且仪表高雅风度翩翩。皇帝随即下诏,天顺七年(1463)将刘珝升为侍读学士。
刘珝侍讲东宫期间反复强调国君任用贤才的重要性,他常对太子说,进贤才辅佐国君治理国家,要谨慎详察,只要人贤有才,不拘一格,选上来与国君共理国政。国君是一国之主,是掌舵的,贤才辅政是治国的工具,国君进用贤才不可造次。进用一个贤才,左右近臣都说这个人贤而有才德可以进用。国君恐怕对他不了解,近臣反映的恐怕不实,再问朝中诸大夫,都说这个人贤而有才德,可以进用。国君又恐怕有私弊,可以再到下层群众中去了解小官吏和庶民,众口一词,都说这个人处事大公无私。然后国君再亲自考察,亲自察其行,处某事,果见其有才;行某事,果见其有德,见之既真,然后从而用之。再教导这个人认识与国君共理国政的意义,必须忠于国君和庶民的愿望,这就是说,治天下有道,进贤也有道。进用贤才,国君务必做到公则无私,慎则无失,无私无失,人君之事才能办好。
宪宗帝在刘珝侍讲东宫期间受到教育启发,使成化朝初期、中期选用官吏还比较严格,吏治清明,朝廷至黎民百姓受益,促进了经济发展。
经筵日讲令人佩服 迎来仕途黄金世代
天顺八年(1464)英宗驾崩,皇太子朱见深登基,即明宪宗,次年改成化元年。新皇不忘旧僚,刘珝作为皇帝当太子时的老师,立即受到重用,升任太常寺少卿,兼侍读,正四品;成化三年(1467),“迁太常卿,兼侍读学士”,正三品。这期间,刘珝仍然天天给皇帝讲课,且每次进御讲学,“反复开导,词气侃侃”,令众人佩服。宪宗对他更加信任,刘珝也迎来了他仕途上的黄金世代。
刘珝在担任皇帝讲官期间,担负着“经筵日讲”的职责。“经筵”,是明朝规定的皇帝攻读儒家经典的学习制度,一般由内阁大学士主持,翰林院学士和侍读学士辅导皇帝读书,有定期会讲和平常日讲,刘珝主要担负日讲,着重讲授《尚书》《论语》《孟子》《礼记》等儒家经典以及《春秋》《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历史名作。
帝师讲课的程序非常严格。刘珝给太子讲学时,讲授内容先要纂辑成章,呈送皇帝批准,再到东宫给太子讲读,讲读完毕,还要理论联系实际做进一步阐述。朱见深做了皇帝后,刘珝讲学仍然不敢掉以轻心。
刘珝运用儒家思想,积极向皇帝进纳安邦治国的忠言,他留世的奏章文书记录了这些极有价值的内容。刘珝奏章中最有名的《开言路疏》,是针对宪宗皇帝宠信邪僧奸道、不问灾荒、怠于国事而写的。疏中首先引用宋儒苏轼“天下治乱,出于下情之通塞”的名言,劝诫皇帝广开言路,听纳忠言,赈灾济民,维护国家的安定。从天顺二年(1458)到成化十二年(1476),刘珝作为朱见深的老师达18年之久。
规劝宪宗“子庶民”
东刘先生讲官第一
有一次刘珝在东宫侍讲,讲的是“子庶民”。刘珝道:“父子有亲便是仁,为父要仁,为子要孝。仁就是同情、友爱、互助的心情。皇帝是一国之主,是庶民的父母,对待庶民如同自己的子女一样。皇帝总揽国家政权,要有仁,施仁政治天下。皇上一念之仁,足以养万民,由身想到家,由家想到国,由国想到天下庶民,其序不乱,乐政善施,恩泽于庶民,才得到万民的敬仰。”
刘珝又讲:“圣上如黎庶父母,如父母爱其子一般,凡有盖造役使,要按季节,不误农时;地亩赋税,要薄些,使每个百姓都有饭吃,有衣穿,使庶民无饥寒之忧,这便是子庶民。”宪宗听后受到启发,连说:“朕要施仁政,体恤民情,减轻赋税,减轻徭役,爱护庶民,使庶民安居乐业,这是我朝的宗旨。”
刘珝说:“周(朝)以仁化民,而天下莫不仁;秦(朝)以不仁虐民,秦以二世而亡。”又说:“秦以不仁虐民,屡屡暴虐施政,人民受折磨,苛捐杂税繁多,徭役频繁,人民无法生活。到秦二世胡亥,更加残暴,在忍无可忍的困境下,人民走投无路,揭竿起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这是秦世父子以不仁虐民的结果。汉高祖建立汉朝后,以秦的暴政而亡为鉴,制定了一系列便于农民发展生产的措施,施仁政,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宪宗听后,动情地说:“东刘先生借鉴周、秦、汉朝的兴亡教训,使朕认识到子庶民的道理,是巩固天下的根本。”
刘珝又进一步讲道:“以此看来,人君岂不可爱,且为人君者,要将那庶民爱护体恤,饥者使之有食,寒者使之有衣,国家根本方才稳固。不然,民之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饥寒逼切于身,必然相聚为乱,国家便不安了。”又阐述了子庶民的意义,指出施仁政的两种不同结果,以警皇上。
刘珝无论侍讲东宫还是担任皇帝讲师时,都反复讲述一国之君需施仁政,要懂得子庶民的道理、恩泽于民的办法。宪宗受到启发,施仁政,体察民情,实行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举措。对各地发生的水旱灾害也非常重视,颁布一些减赋税、轻徭役的措施,促进了成化朝初期经济的发展。
刘珝被称为“讲官第一”。宪宗皇帝非常敬重他,称呼他为“东刘先生”,赐印章一枚,文曰“嘉猷赞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