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入高小爱读政治书籍
潍坊晚报 2023-01-14 14:44:46
上学接受政治启蒙。赵秀丽 绘
姐弟情深。赵录甫 绘
借书。赵录甫 绘
在枳沟上高小这两年,王尽美在任课老师王新甫的影响下,开始关心政治,逐步有了革命思想。他与姑家表姐郑明淑感情深厚,在王尽美夫妻俩去世后,郑明淑担负起协助舅母养育王尽美一双幼子的重担。
上学接受政治启蒙 能独立思考有见解
1913年,王尽美从大北杏小学升入枳沟高小。任课老师王新甫对王尽美的成长影响很大,笔者一行先后到枳沟西安村采访三次、去济南采访一次,对他进行了解。王新甫曾考入济南法政学堂。当时,济南法政学堂的监督孙松龄是同盟会员,教员丁惟汾、丁世铎等人也是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者。
王新甫在枳沟高小教学时,经常向学生讲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武昌起义等革命故事。在王新甫的引导下,王尽美对政治进步书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王尽美看完王新甫那里的书籍,又四处托人借阅《晨报》《申报》等报刊。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入军阀统治时期,各种思潮泛滥。中国该何去何从?是恢复君主立宪,还是实行民主共和,还是由军阀独裁统治?师生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有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说革命必生内乱,必然招致外国势力入侵;有人指责三民主义所主张的平均地权,只利于乞丐和流氓;有人针对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相继失败的教训,主张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的手段刺杀袁世凯,结束独裁统治……
王尽美谈了自己的看法:“戊戌变法的失败,已经充分证明君主立宪是行不通的,只有实行民主共和,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遇到了挫折,但这只是暂时的,我们要相信民主革命最终会获得成功。”他又批驳了通过暗杀一个统治者就会改变一个民族命运的说法,“杀了一个袁世凯,还会有另一个袁世凯。”
有人问他:“应该用什么办法?”他说:“在我们中国,还有比炸弹更厉害的武器,那就是劳苦大众,只要唤醒他们,依靠他们,就能战胜军阀反动势力和外国列强。”他为此列举了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1893年诸城小刀会起义等事例予以佐证。他总结道:“要想革命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发动起广大民众,只有他们才是革命成功的主力军。要想发动广大民众,就要让更多的民众接受教育,让他们从麻木中觉醒。因此,学校的教育尤其重要。”
借书结缘王翔千 常进行思想交流
1914年秋假的一天,天还不亮,王尽美就出了家门,到相州找王翔千借书。
王翔千出生于相州的一个名门望族、书香世家,年轻时就去北京求学。1911年,他从北京译学馆毕业,亲戚想把他介绍到胶济铁路局工作。由于胶济铁路属于德国人管理,他拒绝了:“我是中国人,不能当洋奴,不去为外国侵略者出力。”他去了济南《齐鲁民报》社当编辑。辛亥革命后,他响应政府倡办新式学校,于1913年回到相州老家开办了一所“国民学校”,自任校长兼教员。学校提倡对青少年进行新文化新思想教育,优先照顾穷人子弟上学,深受当地穷苦人的欢迎。
王翔千后来在济南与王尽美等人一起成立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他们从此成为了志同道合、风雨同舟的革命同志。
王尽美走到相州已经是下午2时多。他不顾饥渴直接去了国民学校。王翔千很高兴,领着王尽美参观学校。王尽美一进校长办公室,就被书橱里琳琅满目的书吸引住了。王翔千问:“你喜欢读哪方面的书?”王尽美说:“只要是政治类的我都喜欢。”王翔千有些惊讶地说:“你一个高小生,这样关心政治啊!”王尽美说:“政治不分长幼,只要是关心国家前途与人民命运的人都会关心政治。”王翔千惊奇地看了王尽美一眼,又问他读过哪些政治书刊。王尽美说:“《革命军》《天演论》《警世钟》,我都读过。”王翔千听了更加惊讶:“这些书你能读懂?”王尽美说,书是王新甫老师推荐的,读不懂的地方就去向老师请教。
王翔千语重心长地说:“读书固然很好,但是不要死读书。读书不仅要读懂道理,还要把道理践行到实践中去。”王尽美问:“仁兄之所以回乡办学,就是为了践行教育救国吗?”
王翔千说:“如果世人都愚昧无知,我们怎么向他们讲民主、讲革命?只有向他们传授知识,才能让他们明事懂理。因此,全民教育应是当前国家第一要务。”王尽美一听,茅塞顿开。
王翔千见王尽美是一个有见解、有追求的青年,就饶有兴趣地与他交谈起来。他们从辛亥革命谈到当前的时局,从当前的时局又议论起中国的出路,越谈越投机……从此以后,王尽美就成了王翔千那里的常客。
◎相关链接
姑表姐弟感情深
两件遗物久珍藏
王尽美与妻子去世后,与他从小感情深厚的姑家表姐郑明淑,义无反顾地帮着舅母担负起抚养表弟王尽美两个幼子王乃征、王乃恩的重任,郑明淑向两个孩子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2006年,王乃征回诸城时,为祭拜郑明淑的在天之灵,写了“恩重如山”的条幅,并在上面注明:“杨家洼臧门郑氏表姑代母为抚养我弟兄成长立下不朽功勋。”
王尽美在枳沟上高小时,郑明淑不忍表弟无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都一天两头跑,很艰辛,就以请他教自己识字为由,让他寄住在她家。而王尽美不光教表姐识字,也让表姐明白了许多乡下女子不懂的道理。
郑明淑18岁那年嫁给了杨家洼的教书先生臧宝祯,出嫁时,王尽美赠给她一床被面和一本《左传》。郑明淑结婚不到三年,丈夫去世,她一人孤苦度日。王尽美对表姐一直很牵挂,常去看望。1922年,王尽美去莫斯科开会,回国时,朋友赠给他一个铝制饭盒和一条毛毯,他便赠给了郑明淑。
王尽美去世后,郑明淑把这两件遗物视为他的化身,一直珍藏着。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历经流离失所,她依然把它们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上世纪80年代,郑明淑把它们捐献给国家。现在,这两件遗物(复制品)就陈列在王尽美烈士纪念馆里。它们不但见证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还见证了一段真挚的姐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