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体现农民思想
潍坊晚报 2023-01-28 10:48:44
《男十忙》
杨家埠年画体现着农民丰富的思想、彩色的梦想,年画《男十忙》上诗句写“一百二十行,庄农打头强”。农民的文化意识中,身份微贱的神灵保佑自己,更为现实可靠。《马下双驹》《四锄三柄》更实实在在地体现着厚重的农民文化情结。
《男十忙》推崇庄农 杠本子源于蒲松龄
《男十忙》是最受农民欢迎的年画,画着全部农事过程,寄托着盼望丰收的理想。画上的“杠本子”写道:“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五谷丰登岁,太平丰收年。”显然,头两句来自马益著编著的《庄农日用杂字》。马益著,临朐人,历代临朐县地方志书都记其生活于清乾隆年间。由此断定,《男十忙》年画的创作至早不超过这一时期。
而有的画店印制的《男十忙》,题诗却是这样的:“一百二十行,庄农打头强。太平真富贵,春色大文章。”这样的诗句来自哪里呢?后来年画研究专家们发现,《男十忙》遭遇蒲松龄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讲,读书人张君卯一辈子没考上举人,只得当村塾谋生,梦中作“打油诗”自嘲:“诗云子曰都休讲,不过是都都平仗,全凭着佛留一百二十行。”故事的后面,蒲松龄还解释,“都都平仗”是村塾先生对古书词句“郁郁乎文哉”的讹读,村塾里“有训蒙书,名《庄农杂字》,其开章云:‘佛留一百二十行,唯有庄农打头强。’”
蒲松龄是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离开人世的,“一百二十行,庄农打头强”的《庄农杂字》,他在世时便流传在了乡间,这就是画上题诗的源头。《男十忙》年画透露着这样的历史讯息:清康熙年间,这里的年画已进入盛期;更重要的发现是,乾隆年间马益著的《庄农日用杂字》并非独立创作,康熙时就有了可供参考的《庄农杂字》蓝本。
身份微贱四位神明 各司其职护佑农民
神像画是杨家埠年画的重要题材,从天官赐福的“文武”财神,到一家之主的“灶王”神像,不下一百余种。年画业鼎盛时,村上许多画店正是靠刻印神像画发了财。在众多的神仙中,有四位身份微贱的“小人物”。
《蚕姑宫》是杨家埠历史最长的年画,据调查,明代《三代宗亲》画之后就出现这张年画了。《蚕姑宫》上供祭的是保佑丝茧丰收的“蚕神”,在民族传统文化中,蚕神是远古帝王黄帝的侍妃嫘祖。杨家埠的《蚕姑宫》却不是这样画的,“蚕神”变成了农家勤劳的“二姐”,衣饰简朴的“二姐”正在画中喂蚕。画面上的题诗写得明白:“人食桑葚甜如蜜,蚕吃桑叶吐黄纱,二姐看蚕多勤谨,蚕盛户户第一家。”
第二位画的是保佑骡马的“马王爷”,年画艺人把这画叫作“牛子”。三只眼睛、脸上三撮红毛的神仙身披红袍,端坐在大车上,驾车的牛马驴骡四种牲口全都有了,车上满载着金银财宝,还竖起写着“日进斗金”“牛马平安”字样的两面小旗。究其人物原型,是汉朝武帝时的匈奴人金日磾,被汉朝俘虏后,因擅长养马,做了给汉武帝养马的太监。过年时,农民把这种神像画贴在自家木轮大车上。
第三位在艺人的口头上叫作“三判子”。“判子”是年画里面目狰狞、心眼儿却好的神人的称谓,“大判”是钟馗,“二判”是“判官”,只凭“三判子”这样的叫法,就可以知道这神仙的身份是怎样的低微了。一身衣衫褴褛,面目丑陋。然而,却挥舞着一把凶猛的宝剑,头上还飞出一只赐福人间的蝙蝠。这神仙的真名叫“打猪鬼”,专门保护农家喂养的猪猡,年画张贴的位置是猪栏上的门板,所以又叫做“栏门判”。
第四位甚至没有姓名。根据职责,艺人们叫他“单座门神”。“门神画”是对画,左右贴在两扇大门上。那是财主家过年的事情,穷人有时落进单扇门板的境地。单扇门板的穷人也需要神灵的保护,“单座门神”画上年画了,什么神灵不知道,只是根据众多门神画中随意描摹出了一位神仙。
农民的文化意识中,身份微贱的神灵才是冥冥中自己最现实的庇佑。
马下双驹象征富裕 年画联展赢得喝彩
在自然农业千百年漫长的社会发展中,马成为了农民富裕的象征。养了牛,庄户人就成了小康家境;拴了骡马,便成了人人仰脸说话的财主。倘若母马一次生下两头骡驹,真是“天官赐福”的大事了。杨家埠有这样一幅传统的年画:除夕之夜,财神推着独轮车走进一户人家,于是家中的母马就产下了两头骡驹,主人连忙迎财接福,乐不可支地唱出了自己的心声:“财神进了门,碰见有福人,母马生双驹,富贵万万春。”
经过历代年画文化的积累,这画又成了重大喜庆吉祥的样张。1977年,原文化部在首都北京举行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新创作木版年画三家联展。时任山东省文联党组副书记的周坚夫率队来到杨家埠,部署创作任务。杨家埠画师杨明智旧瓶装新酒,创作了新年画《马下双驹》:青枝绿叶的长蔓儿爬上葫芦架,架上倒垂下一个葫芦娃,绿荫里是匹赤炭般火红的母马,正用宽大的鼻嘴亲着两匹小马驹,公社饲养员给母马披上了绿绸新被子。一幅农家乐的画,缭绕瑞气,跃然纸上。周坚夫挥笔在画面题下“歌谣”体诗句:
葫芦开花蔓儿长,
公社喜事传四方。
打倒四人帮,
人民得解放。
母马生双驹,
为咱添力量。
晋京参展,观众一片喝彩。作为木版年画艺术代表,杨明智一举成名,次年参加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
《四锄三柄》受欢迎 农人向往好年景
“杨家埠,腊月忙,家家户户印灶王”。杨家埠印的“灶王”神像画上方还附印着一张当年的“庄家会”,“庄家会”是以干支纪年法和二十四农时节令为主的日历图,不懂历法的农民一看,什么都“会”了。“庄家会”另一个作用是,农民们在上面预测着丰歉的年景:大年过后的第四天是“丁”日,“丁”就是铁,铁可以打成锄头;上一天是“丙”日,“丙”谐音代表着锄柄。“锄”和“柄”占下的日子一高,肯定是个农事繁忙的年份,衣足饭饱的年景来了。
画师们灵机一动,一幅受欢迎的年画创作出来了:短工市上,两个打工的老农在悠然地啃着大饼,任前来顾工的财主百般央求,就是不下市干活,旁边竖着四把闲置的锄头。短工们在等待更好的劳动报酬,正如画上题诗所说:“太平丰收年,短工犯了难。东庄饭食好,西庄多给钱。”画名就叫《四锄三柄》。现如今,若不了解农民的历史文化,是看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