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沿岸多处古代文化遗址

潍坊晚报 2023-02-19 16:54:51

方台桥遗址古币。

河圈村古槐

  旧时,弥河上的木桥、滚水桥居多。弥河沿岸的古文化遗址众多,有桃园遗址、萧家庄遗址、苏埠屯商代墓群等等,桃园遗址内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片、北辛文化时期遗物、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器物等,印证着华夏民族在这片古老土地上早期的活动轨迹。因河得名的村庄和镇街历史悠久,文韵深厚。

  河滩发现战道遗址 重要渡口造船为桥

  方台桥,春秋时期齐国修造。位于青州城东北25公里,今东夏镇庄家庄村东北,上跨弥河。东西连接春秋战国时期的齐莱战道、秦朝的驰道、汉朝的驿道。桥长235米,宽约4米。由巨石引桥、木质桥身组成。

  据当地群众介绍,老一辈的人们经常在桥址附近河滩中发现腐朽的木板、箭镞、铜剑、铜戈、铜矛、盔甲、战车部件等。数量多时,一锨河沙中就有十几个箭镞、车马配件等。

  巨弥舟桥,位于青州城东15公里,巨弥村东。木船摆渡路人过河,畅通济青莱登通道。

  晋永嘉五年(311),青州刺史部、齐郡、临淄县三级治所同时撤离临淄,迁徙尧王山前的广固城。济青莱登通道随之改经广固城。由广固城向东至巨弥村东渡弥河。该路为东西贯通山东、控制胶东半岛的重要驿道。

  隋末唐初十几年间,十几万大军沿济青莱登驿道陆续开赴登州,渡海征伐高丽。运送粮草、辎重的车辆,经年累月络绎于此道。驿道重要渡口的巨弥段弥河,槽深河宽,流沙深厚,不便架桥,官府便造船为桥,雇人操作。

  杨家庄铁桥,位于青州城东、弥河中游。始建于1899年,是胶济铁路跨越弥河的一座重要桥梁。铁路桥最早由德国修造,1902年竣工,1904年建成通车。

  古文化遗址受保护 大型铜钺空前绝后

  桃园遗址,位于青州市城区东北8公里桃园村南,东临弥河古道,遗址文化层从北辛文化延续到夏商周时期,是弥河流域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处古文化遗址。

  遗址大部高出地面2米,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150米。1977年发掘遗址文化层,并在东北部开深沟试掘。该遗址分4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深灰土,内含龙山文化时期陶片;第三层为浅灰土,内含大汶口文化王因类型陶片;第四层生土层,仅见一灰坑,内有北辛文化时期遗物。该遗址出土的器物标本有:北辛文化时期的褐陶鼎口沿鼎足;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钵口沿,夹沙漏形器等陶片;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壶等。2000年被列为潍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萧家庄遗址,位于青州市东15公里弥河东岸、萧家庄西北处,高出地面3米。断崖处高约10米,长约500米,宽约550米,总面积27.5万平方米。

  1965年秋,由北京大学历史考古实习队发现并开挖深沟进行试掘。后来,由昌潍地区文物复查小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益都县博物馆等单位先后多次复探。采集到出土文物有陶片和石器,计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石铲、石凿、石锛,商代铜钱、骨铲等,还有西周至汉代的部分文物。1977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埠屯商代墓群,位于青州市东北20公里,东距弥河1.5公里。古墓高出地面约5米,南北2000米,东西约1000米。

  早在1931年,苏埠屯墓地就出土过15件青铜器,其上多铸有“亚丑”铭文。1965年秋到1966年春山东省博物馆发掘了4座商墓和1座车马坑。1986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苏埠屯墓地进行了全面发掘,证明墓地分属商代和汉代。目前共发掘商墓10座,车马坑1座。其中1号大墓出土的大型铜钺,空前绝后。7号和8号墓中出土大量青铜器,还有铜钺、矛、戈、刀、镞等兵器。有的铜器上带有“丑”“融”等册文,证实这里是商代时期亚丑族的墓地。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弥河流域村镇 诸多因河得名

  弥河镇,位于弥河中游青州市境内,原为益都县一区,1958年成立公社时定名为“弥河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制时延续为“弥河镇”。

  弥河镇东境沿弥河,与临朐县龙岗镇、青州市黄楼街道为邻。东部地势平坦,西部丘陵,工农业生产发达。弥河公社时期一直是全县农业生产先进单位,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生产异军突起,名列青州市镇街工业发展前茅。

  1948年,中共华东局、华东军区进驻弥河镇,陈毅、粟裕等华野领导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组织与指挥华东野战军攻克胶济铁路沿线17座县城,歼敌8.4万余人,胜利粉碎国民党的春季重点进攻。尔后,在这里组织指挥了著名的济南战役。

  巨弥村,位于弥河中游,属青州市黄楼街道。明初,邹姓由山西迁入立村,因濒临弥河而得名,古名“巨弥街”。

  村东弥河曾建有水泥桥一座,为日本侵华期间所建。桥宽丈余,东西横跨600余米,只可惜建造匆忙,又有不甘当亡国奴的中国民工偷工减料,天怒人怨,竣工仅7天,遭遇弥河发大水,大桥便轰然倒塌。现今只留断壁残垣、水泥构件,横七竖八地倒在河中,见证着日本侵华时期的斑斑罪行。

  河圈村,位于弥河中游,属青州市东夏镇。明洪武初年,张姓自山西迁来立村。因地处弥河拐弯处,河道自西而东流经村南拐向村北,整整把村落围了个半圈,故名。

  于家河圈于姓于明代自临淄于家庄迁来,在张家河圈北立村。村前有龙山文化遗址。于家河圈与张家河圈同为河圈行政村。

  河圈村西北角,有明初古槐1棵,胸围4米,高15米,被列入二级古树名木保护名录。清朝,河圈村四面有围墙,围墙高4米,围沟宽4米,深3米。墙体用黄土夯成,村头有东西大门,上有门匾,西门上写“太平堡”,东门上写“望海楼”。大门用青砖砌成,雄伟壮观,二十世纪60年代拆除。

  弥河流域中,还有很多因河得名的村镇,或许,人们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感恩弥河。弥河浇灌了这片干涸的土地,让这里经济繁荣,物阜民丰,人才辈出。

  本期图片由房永江提供(署名除外)

  本期参考资料:青州市政协文史资料、《青州镇村志》《潍坊状元传》《临朐县志》,时会来、邹国庆提供帮助。

责任编辑:邢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