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乡大火原因成谜

潍坊晚报 2023-03-07 14:09:04

  刘志成所著《刘墉传奇》

  《刘墉传奇》书中有关雍正为掩篡位而杀戮大臣的章节

  清雍正年间,高密南道乡村发生异常大火,家家户户的门楼子被烧,而北道乡村却被刑部侍郎刘统勋率清兵诛杀,原因成谜。据推断,或为道乡的阎御史因代笔康熙的传位遗诏,被雍正视为隐患,由此被斩杀,家族也遭到株连。

  雍正斩杀阎御史

  火烧道乡门楼子

  早春二月五更寒,

  道乡大火糊了盐(阎)。

  大火本是自家点,

  从此阎门不出官。

  这四句顺口溜早年在高密南乡的道乡村(现属高密市密水街道)很流行,直到如今村里年过七旬的老人都耳熟能详,但知道其中意思的却没几个。

  单从字面上看,前两句说的是乍暖还寒时,道乡村发生了一场大火。那时在道乡村居住的人家绝大多数姓阎,阎和盐是谐音。关键是后两句,就难琢磨了。

  关于道乡雍正年间的那场大火,笔者小时候不但听说过,而且还看见过村里家家户户的大门楼子,特别是门框、门槛几乎都有被烧过的痕迹。村里老人说:“这是当年因闹大刀会,被清朝官府给烧的。”

  道乡确实是高密南半天闹大刀会的老窝子,在高密1935年编的县志上有详载。但大刀会活动的时间是清末民初,与那场“自家点”的大火对不上号。

  村民阎方圣是清末最后一名举人阎培茵嫡亲的重孙子,他曾听老人讲,大刀会烧过道乡,但当时烧的只是拳房和村公所。“真正的道乡大火,很可能与咱村的御史坟有关。”

  御史坟,现在道乡村60岁以上的老人都见过或听说过,是道乡村西南岭上一座封土规模相当大的坟墓。村里人都说,那便是埋着“铜头金脖子”的御史坟。

  御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御史成为监察官员,约自秦始。明、清,专设监察御史,隶都察院,以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员额甚多。道乡阎姓家族出了位御史,这位御史后来遭了大难,不知何故被雍正斩首,且要株连九族。幸亏不长时间又查清这是个冤案,斩错了。许是雍正帝心中有愧,要给平反。只是人已经杀了,割下的头已找不着了。没法,只好给这位御史做了“铜头金脖子”,运回其道乡老家安葬。

  但笔者查询很多官方文件和地方史书,始终没找到有关的文字记载。细想也好理解,皇帝杀错了人,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据说当年雍正帝亲自带人斩杀阎御史和他在京的家人后,接着又派刑部侍郎刘统勋从莱州府带八百清兵直赴高密道乡,明说要诛灭阎门九族。道乡村与这位御史有牵连的阎姓子民,不管男女老少一律开刀问斩。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不杀村里人了,只要求道乡所有阎族百姓对斩杀阎姓御史之事,一不准口说,二不准书写,三不准诉讼。

  康熙遗诏传闻多 代笔御史为阎姓

  道乡人老实,尤其是阎姓家族又多是些半耕半读的斯文人,因此对刘统勋代表皇家颁布的三条禁令坚决执行。后来笔者总算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这或许与当年雍正即位有些关联。

  关于雍正即位当皇帝的野史传闻有很多版本,其中民间流传最广的版本是,康熙本想把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禵,但临终前,雍正与负责收藏康熙传位遗诏的隆科多(雍正的亲舅舅)和年羹尧合谋,把传位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传说把“十”字改成“于”字的人,就是当时笔迹很像康熙的道乡村出身的阎御史。其实改字的传说过去就有人怀疑:且不说繁体字“於”改“于”很难,单就清朝遗诏一般都用满汉蒙三种文字撰写,这可不像把“十”改“于”那么简单。

  2013年,辽宁省档案馆对外公布的《康熙皇帝遗诏》,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遗诏内容,上面清楚地写道“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

  1722年12月20日,69岁的康熙皇帝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突然驾崩,其生前并未对外宣布皇位继承人,但四天后,隆科多却突然拿出这份《康熙皇帝遗诏》,以昭告新皇登基。这份“遗诏”的汉字版,其字体确有些像康熙手书,但经后人用现代技术鉴定,所谓康熙皇帝亲书“遗诏”仍为他人代写。而真正代笔者正是阎姓御史,这在央视有关报道中也有所提及。

  在遗诏为代笔的前提下,或可作以下推断:当年雍正对参与“遗诏造假”的三个人始终“念念不忘”,待其坐稳皇位,先后罗列罪名杀死了年羹尧,囚禁了隆科多。但对平时少言寡语、老实巴交的道乡阎御史,雍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找到杀他的合理罪名。但作为曾经参加过书写诏书的最后一位知情人,雍正帝可能并不放心。

  如果说,当年流传很广的清朝七大悬案之一,即雍正为掩篡诏夺位而亲斩大臣的说法是真实事件的话,那么,道乡阎氏家族还真应感谢刘统勋。因为当年若不是他刀下留情,道乡村一千多名阎姓村民早变成孤魂野鬼了。

  北道乡被屠村 南道乡逃一劫

  刘统勋为什么没有血洗整个道乡?笔者去刘统勋的老家——高密市柴沟镇逄戈庄村寻找答案。该村老人讲,住在逄戈庄村的阎姓旁支,原本是高密南乡的道乡村人。自道乡村出了阎御史后,他们在京为御史当过管家和账房先生。雍正即位后,阎御史突然不知为何遣退了他们,并命其不准回道乡,而是托在京同朝为官的同乡刘统勋安排阎姓旁支在逄戈庄村安家落户。不久之后,便发生了道乡的屠村事件。

  遗憾的是,这些年住在逄戈庄村的阎姓人家几乎全部搬走,不过,《刘墉传奇》一书的作者刘志成(刘统勋九世侄孙)仍在村中,他讲了一些刘统勋不为人知的事情。

  “道乡那个案子,可以说是刘统勋一生办得最糟糕的一件事。”刘志成说:“当年他带着清兵杀掉北道乡(北道乡一说《高密乡土志》有载,但多数道乡后人并不知道)40多口人,放火把所有房舍烧成平地,但在剿杀南道乡大村时,刘统勋却遇到了麻烦,他既没杀人也没放火,只让每家每户把自家大门楼子全都点着……”

  那场“糊了盐(阎)”的大火本是“自家点”的谜底揭开了。不过,对于刘统勋遇到了什么麻烦,刘志成并未搞清楚,只知道刘统勋离开道乡时,道乡人黑压压地跪倒一片,哭天嚎地,感谢刘大人的不杀之恩,而刘统勋则说:“要谢,就谢你们的三婶子吧。”

责任编辑:邢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