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子站:德日建筑群保存完好
潍坊晚报 2023-03-21 11:10:13
坊子站
坊子站老机务段段长室
坊子曾因胶济铁路成为一处重镇,坊子站的德日建筑群完好,其铁路桥依然在服役。坊子车站和煤矿被日本霸占后,坊子的革命之火被点燃,坊子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坊子铁路支部成立。中共潍县中心县委组织委员牟铭勋领导了坊子铁路工人及煤矿工人运动,为工人争取权益。
牛舌瓦为德工艺 铁路桥仍在使用
坊子站是火车拉来的重镇。德建站舍上的脊瓦为马鞍式脊瓦,颜色深红。胶济铁路修建之初,有大量来自德国的工匠,烧瓦匠罗伯特·卡普勒是其中之一,他将德国的烧瓦技术一并带入中国。如今,依然有很多牛舌红瓦上面都烧刻有“青岛刘子山监制 LIU TSZE SCHAN TSINGTAU”的中文和德文字样,刘子山是继罗伯特·卡普勒离开青岛后的又一名烧制红瓦之人。
坊子站东道口西南侧有一处红房子,一度曾是电务工区、工务工区的职工宿舍。石灰岩条石台阶,发旋儿工艺门垛及窗垛。从红房子进门,见一条箭头形长廊,一侧分南北共四个居室,西南侧居室内地面塌陷严重。
顶棚吊以龙骨,龙骨密密麻麻地排着细木条,细木条上抹上白灰为顶。外墙采用的是另一种工艺,水泥里掺入白灰,加上麻道,用笤帚苗随意甩抹,成鹰钩状,此工艺为德建特色,我们惯称之为拉毛,其实与拉毛有本质差别。檩条用的是红松方木,上覆红松木板,为固定牛舌瓦片,每片牛舌瓦背后有两个孔,用铜丝穿入,捆在横木上,每片如此,也为德建筑特色。
如今,坊子站成为尽头站。红砖红瓦的德日建筑透出历史的光泽。
坊子站东货场前的铁路桥建于1902年,横架于虞河之上,当地人叫这段河流为东河。再往南即是响水湾,水流充沛时,湾里满是大鱼。
坊子站虞河大桥的两座桥墩深入水下,越往下越敦厚,两边为石灰岩砌起的桥头,中间承重部分为混凝土浇注而成。一百多年了,大桥依然在服役,只有桥面上用以插放桥栏的条石有些开裂,火车的震动使石头开花,一些裂纹里发出山一样的吼声。条石缝隙被浇入了加固水泥,桥梁工区定期对整座大桥检查维护。如果遇到丰水期,检查桥墩还要用到蛙人,蛙人顺着桥墩的斜面慢慢下潜。许多年前,虞河大水,水面几乎漫过桥孔,人们顺着桥上通行,来往火车发出低沉的呜鸣,蒸汽机车轰轰开过,在桥上喷出阵阵白雾。自1904年直至1984年,80年间,来往于济南、青岛的所有旅客都会从这座桥上经过。如今只有两条待废弃的钢轨卧在桥面上。桥西侧,铁路北,即是给水所,再往西便是机务段,巨大的机车轮盘机静静地立在车库前。
德建旅馆用料考究 兼有中国元素
德国人建筑用料考究,基础设施完善。近期,在保护古建筑、修缮德建旅馆过程中,施工人员发现坊子站旁边的德建旅馆地下室附近埋于地表下的德建排水井,直径接近3米,为青砖修砌。
此旅馆建于1902年,典型的“胶济铁路建筑风格”,既兼顾中国元素,也不忘亮亮德意志建筑的“肌肉”。台阶是石灰岩条石,为安丘与临朐所产,120多年前,交通不便,单运送建筑用石就花费巨大。门、窗顶框采用圆弧拱形式,石雕为垛,门上开一月亮窗,亦是发旋工艺。该工艺妙用力学原理,即使窗子朽腐,也不会塌陷。此工艺不是欧洲人首创,我国著名的赵州桥即使用此工艺。旅馆整体对称,呈T字形,后面的房间使用青砖,藏在院子后面。旅馆门脸的廊柱是红砖,主体亦用青砖,抹白灰,覆红瓦。1902年,中国使用红砖的建筑很少,唯有租界等处使用红砖、红瓦,瓦上印有字号与年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赶走德国人,占据胶济铁路,在旅馆北侧,建有日本领事馆。那时,坊子站三条马路上,仅日本商户就有280余家,领事馆的建立,就是方便日本人入住与出行的。旅馆建于胶济铁路旁边,面对煤矿专用线,从火车站下车即可入住,既远离了中心商业街,又紧挨外国人的高档生活区。
王尽美和邓恩铭 先后点燃坊子革命之火
1914年9月28日,日军铁道联队大队长金泽少佐率兵侵占了坊子站及坊子煤矿。此后,日本以没收德国资产为由,全面侵占了胶济铁路及沿线全部矿山,彻底将山东变为日本的殖民地。
由于坊子站特殊的位置、特殊的工人阶级群体,加上附近坊子煤矿同样集中相当多的产业工人,是工人运动理想的发轫之地。1925年1月,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首先来到坊子,点燃坊子的革命之火。1925年8月,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又来坊子一带活动,革命之火再一次燃起。1925年秋,中共山东省执委会派邹光忠到坊子铁路机务段开展工作,建立坊子铁路工会,为开辟坊子党的工作奠定基础。1926年春,中共坊子铁路支部成立,这是坊子第一个党支部。1928年,五三惨案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由青岛向济南运兵,抗日英雄在坊子站以东扒毁了铁路,阻止了日寇西上的兵车。
1930年12月,中共山东省委从青岛派丁少言到坊子铁路工人中开展工作。丁少言住到铁路公寓里,先后发展铁路小学教员马巨涛、尹昆甫和工人张桂云、郑寿山等入党,成立坊子特区党支部,丁少言任支部书记。支部成立后,又在铁路小学发展张汉书、苗克丽(女)参加青年团,建立起团组织。丁少言是1929年轰动全国的“子见南子”案的主角,宋还吾的学生。
铁路职工争取权益 工人运动获得成功
《呼声》是中共潍县中心县委的宣传刊物,创刊于1930年12月初,由潍县中心县委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牟铭勋主办,不定期出版,每次油印三五百份,最多达1000余份。在潍县党组织几经被破坏的情况下,《呼声》起到巨大的宣传作用。种种原因迫使下,《呼声》于1932年停刊。
牟铭勋,潍县牟家院村人。1923年考入济南工业染织学校,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担任中共潍县中心县委组织委员。其间,他多次带领坊子铁路工人及煤矿工人运动,为给坊子工人争取权益,牟铭勋带领坊子站铁路职工200余人进行工人运动,取得胜利。
1934年4月18日,牟铭勋接受了中央指示,返潍组建了中共鲁东工作委员会,担任工委书记。7月3日,他第三次赶赴上海向党汇报工作后,被派往东北。
1938年6月,牟铭勋回潍并担任潍县县委书记。同年10月8日,他去昌邑参加县委书记联席会议,返潍途中经潍河岔口时,被国民党逮捕杀害。
1943年3月,中共鲁中区委派许杰、延春城、薛玉祥(惠恩臻),组成中共坊(子)青(州)工作委员会,许杰任工委书记。工委派薛玉祥打入坊子机务段作地下工作,派尹宗礼任政治交通员,不久又增派武嘉潢为工委委员。
1945年底,在坊青工委领导下,在坊(子)潍(县)地区胶济铁路附近,共建立1个区委和9个地下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