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断魂 泪纷纷——怀念王伯祥书记

潍坊新闻网 2023-04-05 17:32:00

  (一)

  王伯祥主政寿光期间,我曾在寿光团市委、市委组织部工作。在王伯祥主持轰轰烈烈的寿北开发之际,时任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宗亮同志到寿光,了解了王伯祥的工作情况,之后不久,伯祥书记即调任潍坊市副市长,又由副市长提拔为市长,后在任上因病离职。他主政寿光五年,夙兴夜寐、朝乾夕惕,从寿光实际出发,着眼长远,发挥优势,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科学施策,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上,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寿光发展的强大基础。

  王伯祥(资料图:来源网络)

  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中央派出调研组到全国18个典型地区进行专题调研,寿光名列其中。当时调研组在温泉大酒店举行大型座谈会,我和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被临时指定作口头发言。我在发言时讲到,寿光发展的特点就是综合、全面、协调。第一产业有以寿光蔬菜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成就,第二产业有以晨鸣纸业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和现代盐化工产业发展成就,第三产业有以潍坊科技学院、全福元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成就。

  在讲到蔬菜产业发展时,我说这得益于寿光的两位书记。一位是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他虽然是一位农民,但对科学技术有特殊敏感。一个冬天顶花带刺的黄瓜,竟使他魂牵梦绕、孜孜以求,甚至几次亲赴东北,最后把技术和人才一起挖了过来。另一位是时任寿光县委书记的王伯祥同志,他同样对科学技术有特殊敏感。大棚黄瓜种植成功后,他迅速作出决策,让韩永山、王乐义在各乡镇巡回指导,太阳能温室大棚技术由此迅速在寿光及周边地区,以至山东全境形成燎原之势,并进一步推广到全国各地。后伯祥书记从相关方面得到反馈,特意给我打来电话,十分诚挚,仅说了五个字:“守祥,谢谢你!”

  (二)

  伯祥书记离开寿光后,寿光人民念念不忘在他的带领下战天斗地、发展经济、治穷致富、改善生活的实践,以原寒桥乡北纸房村党支部书记郭元亮为代表的几位老同志写出了《大地之鉴》(后改名为《大地为鉴》)书稿。后伯祥书记手持书稿来到我的办公室,把书稿交给我,让我看看。我粗略翻阅后当即对伯祥书记说,应尽快改写为一部电影脚本。他离开后,我又仔细翻阅了书稿,更加感到应该尽快依据这个书稿创作一部电影,填补改革开放以来缺少一个县委书记银幕形象的空白。

  我随即约来寿光电视文学作品作者、时任寿光市地税局分局局长的张植树,把书稿交给他,并对他说,伯祥书记我们都了解,有这个稿子作基础,应该可以尽快改编出一个电影脚本。我还告诉他,外地有位作者也有这个想法,但伯祥书记是寿光人,这件事更应该由我们来完成。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改编电影脚本的事未能如愿推进。我又迅即约来寿光市作协主席周习(我时为作协顾问)说了我的想法。她沉思了一下后说:“赵主任,交给我吧。”之后,周习将书稿交给作协会员小吕,他们二人完成了脚本的写作。后来我将脚本交给张植树,让他以最快速度拿出成品,同时投送《电影文学》杂志尽快刊发。他集中精力,日夜突击,约10天左右将作品完成并投送《电影文学》杂志,作品也很快得到了刊发。

  在参加当年的潍坊两会期间,我正式提交了“关于拍摄一部王伯祥事迹电影,填补改革开放中缺乏一个县委书记银幕形象的空白,并争取成为建党90周年献礼片”的提案,被大会指定为由潍坊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文化局共同负责承办的重点提案。会后潍坊市文化局负责同志代表三个部门到寿光与我对接,商谈了具体事项。

  突然有一天,宣传部负责同志给我打来电话,说省委宣传部来了通知,王伯祥事迹电影定了,总投资600万。几个月后,张植树打电话询问我怎么这么长时间没有动静。我询问后才得知,省委宣传部未能从国家电影局争取下来批文(当时同样题材、反映云南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种树事迹的电影已批准拍摄)。

  以刘永辉为代表的那一届寿光市委宣传部的同志,铁了心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电影未成,他们就与山东省吕剧团合作,创作吕剧《百姓书记》。全国文化系统迎接建党90周年进京展演剧目山东备选剧目原本并无《百姓书记》,但寿光市委宣传部的同志锲而不舍,最终争取到将《百姓书记》列入备选剧目名单。经过最终角逐,原定剧目落选,《百姓书记》成为山东唯一入选剧目。

  首场演出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由省领导带队,时任潍坊市委常委张小梅、寿光市委常委刘永辉,山东吕剧元勋朗咸芬等随剧团赴京,我被邀随队前往。演出过程中,大厅里不时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演出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寿光文化以寿光真人真名真事登上国家级艺术殿堂的最高成就。

  当年恰好山东承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于是我们看到,国家级艺术节上演了一整部山东吕剧《百姓书记》,且获得了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这不仅体现了山东文化艺术的魅力,也展现出王伯祥精神、寿光精神的力量!日月相替,时序更迭,在各方努力之下,2015年,电影《王伯祥》也终于面世,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永恒的文化符号。

  (三)

  如今,在寿光,许多老年人仍记得旧时寿北模样,那是一望无际的盐碱滩、“种子”(黄须菜)地。那时寿光南部土地肥沃,产出丰富,北部是辽阔的不毛之地(仅有野生黄须菜),地下却深埋着天赐宝物——卤矿。王伯祥主政寿光时作出了“南菜北盐”的科学决策。南部,凡宜于种菜的乡镇,全部按照县委县政府分配的指标任务发展大棚蔬菜。北部则在完成总体规划前提下,科学组织,全民动员,全县34个乡镇齐上阵,分配任务,组成开发大军,浩浩荡荡奔赴北部“开发战场”。让占寿光半壁江山的不毛之地成为日产“斗金”的聚宝盆。

  寿北开发对寿光发展意义重大。单从经济总量上讲,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寿光,彻底实现了寿光南北均衡发展。寿北荒凉无际的盐碱地变成了有着数不尽的盐田、台田、虾池及各类化工厂的“聚宝盆”,寿南的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大棚种植蔬菜,寿光的每一寸土地都实现了“日有货出”的高效益。寿光连续多年储蓄余额全省县级第一,皆源于王伯祥率领全县人民打下的产业基础。

  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寿北开发大会战”起到了铸造寿光党组织、寿光人民精神品质的特殊作用。它把寿光人民的精神境界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使人民看到、感受到党组织的力量和温度,使人民群众紧紧围绕在党组织周围。

  为什么人民怀念王伯祥?为什么人民不忘寿北开发?说白了,那是人民对王伯祥率领全县党组织、人民发展生产的怀念,是对“王伯祥精神”,对一心为民、实干奉献这种境界和政治表现的期盼。这是每一个寿光人埋在心底最深处的殷殷期盼和精神需求,对当政者是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四)

  盐对寿光极其重要,几乎占了寿光文化禀赋特质中的一半。

  自古以来,鲁北就是海盐主要生产区域。在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到商周时期,寿光就已经是规模最大的海盐制作中心。到元朝时,寿光的“官台场”就已成为山东规模最大的盐场,“一半菜一半盐”也成为寿光人几千年的生活特色。改革开放初期,寿北大地上有两个国家重点企业:羊口盐场和纯碱厂(立项时名“寿光纯碱厂”,后改名为“潍坊纯碱厂”),后两企合并组建成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逐渐成长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化工生产和出口基地,亦是寿光“盐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成长与放大。

  世纪之交,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国家文物部门组织沿线文物普查,发现了位于寿北的殷商王朝国家制盐中心——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在近4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76处商周时期盐业生产遗址。考古人员扎根寿北,奋战数年,终将那距今3000多年前的“大工业奇迹”展现在世人眼前。山东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以其巨大成就和影响,成为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寿光也凭借研究发现确定了“世界海盐生产发源地”的地位。

  我始终密切关注考古队工作进展,并与他们建立了良好友谊关系。为了引起上级领导对这一重大事项的关注和重视,我写成《盐·寿光·历史》一文,系统介绍了盐和盐业在人类文明发展史、寿光历史中的作用、地位、影响,并在文中的最后部分介绍了伯祥书记领导寿光全县人民进行的“寿北开发大会战”和年产35万吨盐田的开发建设创举,产生了一定影响,部分盐业生产经营单位还将其作为职工教育培训基本教材。

  后来我受聘参与《山东文化通览·潍坊卷》写作,成书后我将承担的部分改写为《潍坊盐文化简史》并单印成册,并在与伯祥书记餐晤时将书赠送给他。

  作者赵守祥(左)与王伯祥(中)合影。

  一次,有同志对我说盐务上的同志们都很想请伯祥书记回来看看,我向伯祥书记转达了这个信息,他欣然同意,到寿北到各大盐企参观,并特意到保留下来的当年寿北开发指挥部所用的小砖屋前共忆当年岁月,还拍照留念(上图)。

  后来,我常想,盐对于寿光味着什么?在反复的思考中,我体会到一句话可以概括:盐,是寿光的文化基因,也是寿光的文化性格。

  作者简介

   赵守祥,男,1958年生,寿光市古城街道人,原中共寿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寿光市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寿光文化研究院院长、寿光市政协常委,潍坊市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出版《中华文祖仓颉》等著作。

责任编辑:平小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