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状元长卷”(下)

潍坊新闻网 2023-05-05 10:51:38

(点击查看《一座城的“状元长卷”(上)——从风筝会状元节释读潍坊城市“出圈”的文化密码》)

  说到老潍县状元文化,不能不提到陈氏家族的一个重要人物,即清代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陈介祺(1813-1884),新巷子两状元都直接或间接受到陈介祺学养的润泽。

万印楼

  陈介祺生于潍城官宦家庭。父亲陈官俊曾为道光帝师,官至兵部、礼部、工部、吏部尚书及协办大学士。陈介祺幼承庭训,苦读于京师。23岁考取举人,33岁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咸丰四年(1854年)借母丧丁忧,致仕归里,隐居潍县城增福堂街的宅邸,潜心金石收藏、研究,他把收藏的金石文物都存放在临芙蓉街的东楼,以其联语“陶文齐鲁四千种,印篆周秦一万方”而名之为万印楼。所藏文物毛公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为镇馆之宝。

  一座城,一个人。陈介祺在学界的地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郭沫若、商承祚语),与这个城市一起天下扬名。他集藏古、鉴古、释古、传古于一身,成就一代金石学大师,对古文字研究有开创之功。他著述丰富,考证释文现存有《十钟山房印举》等30多部,为近代印学经典。鲁迅说:“论收藏,莫过于潍县的陈介祺。”《清史稿》称其“所藏钟鼎、彝器、金石为近代之冠”。印学界称誉“南有西泠印社,北有万印楼”。

十钟山房

  陈介祺治学严谨,扶掖后学,涵养潍县一代教风学风。曹鸿勋年少时因为文昌阁写的一副对联,备受陈介祺喜爱和赏识。陈介祺将家境贫寒的曹鸿勋接到陈氏家馆读书,并收为义子,邀请翰林王之翰为其授业。经义父资助辅导、名师倾力指教,曹鸿勋学业大进,书艺日增,28岁时以拔贡身份赴京考试,陈介祺又为其多方募捐,凑足盘缠,曹鸿勋考取一等第一名,任职刑部。30岁(光绪元年)时得中举人,次年会试连捷进士,以第一甲第一名及第状元。

  曹鸿勋考中状元时,王寿彭刚刚2岁。王寿彭虽家寒却不甘贫贱,磨坊苦读,后受教于国学大家柯绍忞、陈介祺爱徒曹鸿勋等众多名师,得潍县学养真传,终成就状元梦想。曹、王二人身居官位后不忘重教育,办学堂,为国择天下人才而育之,为中国近代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曹鸿勋倾心扶持贫困学生、扩建山西大学堂(西北大学前身),王寿彭创办“两湖优级师范学堂”,创立山东大学,建成中国京外第一所官办大学堂,也是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

  陈介祺作为身受潍县陈氏世家600多年文脉积淀滋养的学人,为潍县两状元的产生深扎下了学养根脉,为一座古城儒家文化的传承推波助澜,影响了一代代潍县才俊脱颖而出。现存曹鸿勋、王寿彭状元卷的官刻本,仍能见出漫卷字里行间的金石之气。风筝会首届状元文化节以“新巷子飞出双状元”为主题,便是放大潍坊状元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内涵的一个极佳切入点。

  潍县古城内,新巷子状元胡同、五道庙状元广场、太平街4号王寿彭的状元府、陈氏家馆曹鸿勋的就读地,无处不见状元文化印记。当我们沿着深厚文脉穿越历史尘烟,走过增福堂街、芙蓉街、布政司街、太平街,你会发现,应声敞开的是一扇扇“状元门”。

  而对于陈介祺金石文化的研究,作为潍坊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课题,历经十年之久,深入挖掘、弘扬陈介祺金石思想,展现国内外陈介祺及金石文字研究最新成果,举办陈介祺金石文化系列活动,致力于再造一座“万印楼”,持续打造“金石之都”城市文化品牌,已形成良好端倪和初步体系。

首届“万印楼奖”国际篆刻大赛,吸引市民前来参观。 张洪松 摄

  潍坊状元文化不止状元,还有这块文化厚土上衍生的世家文化。

  潍县新巷子走出的两状元虽生逢家道中落,家境贫寒,但两家祖上都是书香世家、官宦人家。曹鸿勋祖父曹孚中曾出任过广东鹤山知县,王寿彭的始祖王曰然是明嘉靖辛丑(1541年)进士,曾任潍县知县。从中可以看出,潍县世家文化源远流长。

  潍坊世家才俊治学、做官的同时,均注重关注民生,关心教育,培养人才,为潍坊这片土地抚育、输送了大批国之栋梁。他们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功在传承,为潍坊这座现代教育名城,留下了崇文尚德、治学重教的优秀文化传统。其中潍县著名的丁、陈、郭、张四大科举世家,成就尤为卓异。

  丁氏家族明清以来进士、举人数十人。丁氏家族既是官宦世家,又是潍县首富,一家人都热心公共事业,体恤百姓疾苦。尤以十七世丁叔言为最。丁叔言心系家国,热心教育,出资为潍县办了3所学校,培养了大量人才。

  陈氏家族明清以来出了进士19人、举人52人、秀才200多人。陈官俊,曾任清代五个部的尚书和协办大学士及上书房总师傅,担任道光皇帝及皇长子的老师。清代金石大家、陈官俊之子陈介祺在翰林院任职多年,致仕归乡后仍关心时政,注重培养人才。本支和陈氏老长支及其后裔中,数十人担任朝廷及各地要职。

  郭氏家族,除身为军政大员又兼书家诗家者外,专司文墨的官吏就有30多人。在翰林院供职的有郭伟绩等12人,其他还有在国子监、国史馆供职以及中书、主簿之类的地方任文墨官吏。明清以来出了进士8人、举人29人、秀才200多人。郭尚友、郭一璐、郭熊飞、郭梦龄等皆领学界翘楚、政坛风云。郭梦龄任山西巡抚时,励精图治,倾力振兴文教事业。

  张氏家族清朝以来出了进士5人、举人15人、贡士5人、秀才众多。张兆栋及其叔父张翔、弟张兆楷、子张僖“一门四进士”美名盛传。张兆栋官至广东巡抚,施政清明,治赌赈灾,受民爱戴,其潍城西门里故居高悬“太史第”匾额。他捐资修缮潍县孔庙,兴复潍阳书院,邑人称颂不已。

  除此四大家族,潍坊区域内的科举世家还有潍县田氏、刘氏家族,诸城刘氏、王氏家族,临朐冯氏家族,安丘曹氏家族等,人才济济,大有作为,均具明德力行、成己达人的格局风范。

  潍县刘应节是明嘉靖年间进士,在朝30多年,文武双全,曾驰骋沙场,为国立功。回乡后慷慨解囊,兴办教育,重建浮烟山麓台书院和修真观,聘请名人学士前来任教,并亲任主讲。其后人刘鸿翱是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历任广东南韶连道、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台澎学政、陕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注重人文教化,兴办教育事业,修葺扩建台南夫子庙。有“治台武功当属郑成功,文治当属刘鸿翱”盛誉。

  在麓台书院影响下,清代潍县走出举人298名、进士78名,居各州县首位,并形成尚德崇教、奖掖后学、人才辈出的教育风尚。相传当年慈禧太后见潍县学界巨擘、治国良才辈出,曾差官员赴潍县暗访,夜走街巷灯火处,家家尽是读书声。京城顿传美名——潍县人忠厚传家、诗书继世,潍县城书香氤氲、气度卓华。

状元阁

  良好的家教家风是优秀传统文化世代传承的美德,劳动奉献、勤俭节约、刻苦奋斗、廉洁秉公是潍坊状元文化留给现代城市的一笔精神财富。

  如今,对陈介祺金石文化与潍县状元文化的研究深耕和品牌打造方兴未艾,互为有益补充,形成支撑潍坊城市文化IP挖掘与打造的核心构架。

  “不一Young的潍坊”,不止风筝,更是深藏功与名的文化名城。

  回望历史的星空下,那些秉烛夜读的身影,那些挥毫奋笔的气概,那些心怀社稷的抱负,那些为国为民的担当,那些驰骋沙场的骁将……历代潍坊英贤才俊都是立于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坐标的爆款流量。

  他们虽是千年科举制度下产生的精英,但历数潍坊状元、世家俊彦的励志故事和传奇佳话,可以感受到这一方水土对于他们的滋养,也可以见出潍坊城市的文化品格,见出一代代潍坊俊彦的家国情怀。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一个城市,唯有从自身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里,去探寻和提取属于自己的文化密码,才能创新挖掘和打造出自己的城市IP,才能突破千城一面而拥有不可复制的城市辨识度。

游客参观潍坊市“十大状元”展。

  继承传统绝非复古,而是要守正创新。在风筝会的带动下催生潍坊城市历史文化的“风筝”效应,对古城状元文化予以挖掘与弘扬、传承与创新,是根植历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钩沉,也是面向未来对现代城市精神的激活。

  今年4月,潍坊市潍城区五道庙博物馆、潍坊市状元文化研究会,助力香港教育大学搭建与内地文化教育交流的桥梁,让状元胡同链接香港,潍坊状元文化走出去。潍坊市状元文化研究会还用好王寿彭状元文化当代性资源,在火车站南广场建设状元文化基地,做大教育培训、文创产品、国学传承、书画直播等创意板块,并计划与山东大学联合举办状元文化论坛,挖掘百年山大老校长王寿彭的教育情怀,丰富潍坊状元文化的时代新内涵。

火车站南广场状元文化基地(设计图)

  历史文化赋能城市创意。创新打造状元文化节,用状元胡同这根线,钩沉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持续办好风筝会,用风筝这根线,纵向提升和放大潍坊状元文化品牌效应。

  首届状元文化节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汇演、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潍坊特色美食展销、全市短视频大赛、状元文化论坛、青年精英联谊、全市状元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设计等,将历史与现代交汇,大雅与民俗共赏,传统与国潮相融,文旅与生活链接,呈现一个别样的城市文化平台,以打造城市文化IP的路径探索,引领形成以青春、时尚、活力为表征的新时代潍坊城市文化精神。

  文脉是一个城市最大的流量,一座城有了儒雅风和书卷气,要比喧嚣的网红爆款走得更远。

  传统民俗文化+状元文化精神+现代都市人格,等于不一样的城市烟火——以状元文化为澎湃春潮,金石文化为巍巍高山,汇聚潍坊优秀文化基因和现代城市精神,开辟潍坊城市“出圈”的创新路径。

状元学堂

  发现城市IP与市井生活共融之道,用城市承载文化,用文化再生城市,城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山海不远,气有浩然。潍坊城市文化全新的“状元长卷”正在持续书写。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文/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潍坊市状元文化研究会提供

设计:苑清芳

责任编辑:平小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