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状元长卷”(上)

潍坊新闻网 2023-05-05 10:52:25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正如这个春天里火出圈的洛阳不止于牡丹,济南不止于超然楼,潍坊风筝会自然不止于风筝。潍坊风筝如同神笔马良在天空挥斥的彩色图画,展示着一座城市无边的想象力。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最是那云上风筝赛、音乐嘉年华,最是那斑斓创意、露营星空,最是那尚品好手艺、舞乐新青年……是以实力强品质优生活美的发展向度奔赴更好潍坊的城市自信。

 一座城市的创意和想象力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发自底气十足的文化根基,成于历史积淀之上独特的文化IP。不管哪个城市,“热闹+流量”组合的荷尔蒙式喧嚣过后,终究敌不过浩繁卷帙、文脉绵延带给这个城市的气宇轩昂。

当人们把目光从五彩斑斓的天空画板,回到烟火漫卷的大地民间,风筝会状元文化节的出场,正将第八届潍坊市民文化节的“重头戏”演绎得书香氤氲、美轮美奂,飘逸出一座古城的风流倜傥、金声玉振。

  四月春风吹,风筝翩翩飞,带起一座城市扶摇直上、鹏程万里的志向和梦想,更掀动一条胡同承载历史文化内涵的“状元卷”。

  潍坊国际风筝会今年举办至第40届,首次在全市各地匠心创意的市民文化节活动中加入状元文化节。看似不经意的城市创意,却挖到了潍坊城市文化的一条宿根,拂去历史尘烟,将深厚的状元文化内涵闪亮在风筝翩飞的天空之下。

  清光绪年间,潍县西南关新巷子(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南关街道)27年间考中曹鸿勋和王寿彭两名状元,成为中国唯一“状元胡同”,是潍坊在清末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曹鸿勋

  曹鸿勋(1846年-1910年),出身贫寒,父亲早亡,母子相依为命,艰苦度日。幼年的曹鸿勋常常饿着肚子到私塾读书,受到启蒙教师丁象庭的接济,后因年少聪慧被陈介祺收为徒弟并纳为义子,到陈氏家馆读书。曹鸿勋苦读自律,孜孜不辍。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朝考一等一名,派往刑部任七品京官。光绪二年(1876年)中状元,成为清朝第一百零二名状元,也成为有科举以来潍县第一位状元。中状元后,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后任云南永昌知府,湖南布政使及陕西巡抚等职,任上为民排忧解难,深受人民爱戴。特别是担任陕西巡抚时,组建油田,力主新政,发展经济,领导组建了中国第一座油矿,打出了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堪称“中国石油之父”。曹鸿勋的书法字学欧体,并工汉隶,老益浑朴,沉稳大气,在清廷首屈一指,故宫、颐和园、东华门、西华门等处都有他的墨迹。家乡有《重修玉清宫碑铭》(俗称四面碑)、《十笏园记》、《重修观音阁》等石刻传世。

王寿彭

  王寿彭(1875-1930),自幼深受邻居、光绪丙子状元曹鸿勋事迹的影响,胸怀大志,但家境贫困,上不起私塾,只得由哥哥王寿昌(秀才)教授,经常通宵达旦,在磨房内挑灯苦读。他天资聪颖,博览群书,专心致志,进步很快,后受教于潍阳书院、泺源书院等学府的柯绍忞、曹鸿勋等众多名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才干、学识日臻成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试中举,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第三十七名贡士,同年光绪癸卯恩正并科殿试,高中状元,清末任六品“翰林院修撰”至“提学使兼署布政使”,1925年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次年创立山东大学并兼任校长。王寿彭工于书法,欧、柳、颜、赵皆工,以“得楷字之神韵,兼欧体之规矩”而闻名于世。今潍坊市博物馆存清末进士陈恒庆为曹鸿勋临《九成宫醴泉铭》所作跋文的刻石,即由王寿彭所书。

  当年的曹鸿勋与王寿彭,都是贫寒家庭出身,凭着勤奋苦读,成就人生功名,实现家国抱负。一条状元胡同27年间走出两个状元,名震华夏,生出许多传奇故事。民间相传曹鸿勋中状元后,家人在巷头建起一座牌坊,王寿彭懵懂地问父亲:“曹家的状元牌坊建在巷子头上,那我中了状元建在哪里?”父亲跟曹家人转述后,曹家人大笑,承诺如果王寿彭中了状元,他们就在这座牌坊上面再垒上一个牌坊。27年后,王寿彭果然高中状元。曹家信守诺言,在原来的这座牌坊上又建了一层,形成著名的潍县双层状元坊,在中国历史上所建的状元牌坊中独树一帜。

原潍县火车站

  在今潍坊火车站北广场的一块石碑上,刻着一副“如砥如矢,至鲁至齐”的名联。1925年,王寿彭感慨于家乡潍县在胶济线上的现代交通枢纽地位,将“如砥如矢,至鲁至齐”八个字亲笔写在潍县火车站运转室外的墙壁上,后在抗战硝烟中字迹漫漶不清。2007年潍坊市兴建火车站广场时,市建设部门精选石料,请著名书法家蒯宪重新书写联词勒于石上。镌刻着状元联的石碑如同一头雄狮至今矗立在潍坊的南大门,以潍坊城市文化蕴藉深厚的风雅气度,见证着潍坊发展的日新月异、火车站南广场建设的豁然开朗,以及更好潍坊与世界的执手往来。

今潍坊火车站王寿彭联语刻石

  首届状元文化节自4月21日至5月20日举办,主场在潍城区南关街道五道庙状元广场、潍坊火车站北广场,将经过民间活动预热之后,于5月7日在潍坊火车站北广场开幕。开幕地点选定在王寿彭联语铭石所在的潍坊火车站北广场,意在敞开新时代潍坊城市的窗口,钩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建筑全新的时代风华与城市梦想。

  整个状元文化节将集中开展潍坊十大状元巡游等民俗旅游、文化传承活动,持续性开展状元文化进校园、企业、社区活动,并以“新巷子飞出双状元”为主题推出课本剧排演,用学堂剪影、曹鸿勋勤学苦读、王寿彭双层牌坊等一个个励志的状元佳话,为人们讲述精彩的潍坊故事和历代才俊的家国情怀,打造永不落幕的状元节。

  由政府文旅部门牵头、民间发起的状元文化节,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状元文化的精髓为宗旨,借力一只“风筝”,挖掘提炼状元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纳入全市文旅业发展布局,将成就这个城市的亮眼“爆款”、一道饕餮的文旅和精神大餐。

  在首届状元文化节上,来自北宋至明清的潍坊市“十大状元”将悉数登场。他们穿越地域文脉、历史云烟,“打卡”活色生香的更好潍坊,巡游古街老巷,融入当下民间烟火,再现文武状元衣锦还乡、感恩桑梓的人文盛景。

“状元”巡游。

  这是以老潍县文化为根脉的潍坊城市文化中心区,与全市各地域状元文化的一次碰撞、梳理和集结,也是对潍坊“东亚文化之都”“历史文化名城”的致力彰显。

  3月1日国家文物局官网公布的6000多家全国博物馆名录,潍坊市潍城区五道庙博物馆赫然在列。这座民俗文化氛围浓郁的民间博物馆地处潍城区五道庙社区,建有状元阁、状元广场,毗邻西南关状元胡同和状元牌坊两处古迹。当地以五道庙博物馆为中心匠心规划状元文化片区,将文化IP与市井生活相融,赋予这个城市更为丰富的品质内涵,凸显出中心城区的文化担当。

  近年来,依托博物馆成立的潍坊市状元文化研究会精心打造潍坊状元文化长廊,通过文物、文字、影像等形式,讲述中国源远流长的科举史和教育制度及潍坊十大状元的传奇故事,曹鸿勋和王寿彭的状元成才之路和为官之道,潍坊进士、举人、秀才们的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展示潍坊状元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城市历史人文的丰厚积淀和儒学风骨。

  中国科举史上有名姓可考的文状元约有600名,武状元约有170名,其中属于山东籍的文科状元有36人,武状元15人,而在这些状元中,属于今天潍坊市辖域内的文武状元则各有8人和2人。

  潍坊市十大状元中,青州6名,昌邑1名,临朐1名,潍城2名。除了潍县一条新巷子走出两状元外,青州6名状元的人文荣耀以及出过两名状元的“状元村”,也让这座宋代形成的古城灿若星汉。

  潍坊最早的状元是北宋时期的青州人苏德祥,其父原籍是潍坊高密,五代十国时做过后汉国丞相。苏德祥幼年随父迁居青州,从小发奋读书学习,于赵匡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一举夺得宋朝开国后第四位状元桂冠,在当时成为文坛佳话。苏德祥中状元后入仕,累官至右补阙;其工诗文,有《赠南岳宣义大师英公》等传世。

  潍坊历史上出的第二位状元是王曾(978年-1038年),今青州市郑母镇人,于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殿试夺魁,创造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考皆居榜首的奇迹,连中三元,历史罕见。王曾两度拜相,辅佐过宋真宗、宋仁宗两代帝王,是大宋王朝中流砥柱式的栋梁重臣。

  王曾所在的郑母村,在明代还出了潍坊历史上第六位状元赵秉忠(1573-1626),郑母村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状元村”。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年仅25岁的赵秉忠高中状元,历任会试同考官、庶子之职,典试江南,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材。他主张正义,一身儒家学者铮铮风骨。青州市博物馆现存赵秉忠的殿试卷,是中国近1300年科举考试历史上唯一尚存的状元卷真迹,以其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国家一级文物、青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青州还出过潍坊历史上第三位状元张唐卿,第四位状元、蒙古族人巴布哈,第一位武状元丁殿祥。

  张唐卿学业出类拔萃,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参加殿试,被宋仁宗皇帝钦点为状元,入仕后历任将作监丞、陕州通判等职,在朝为官期间,廉洁秉正,勤政爱民。

  蒙古血统的巴布哈深爱汉族文化并颇有成就,元朝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考中状元,虽为文臣,但为官不久便投笔从戎,成为一名平定元末战乱的忠义武将,在守卫青州战役败北后,拒不降明而阵亡。

  回族人丁殿祥于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通过殿试,年仅27岁夺得武状元头衔,担任皇宫一等侍卫,后出任广西成为带兵参将。丁殿祥武功超群,熟读兵书、满腹韬略,他为官廉洁,礼贤下士,并且热爱儒家文化,练得一手好书法。

  临朐出过潍坊第五位状元马愉(1395年-1447年),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参加会试、殿试,一举夺魁,成为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贡献颇多。正统五年调入内阁,后升礼部右侍郎。明朝状元得以入阁者仅十一人,马愉便为其中之一,为朝廷之重臣。马愉病故后,明英宗亲自下诏,追赠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明史》称其正义宽厚,仁慈为怀,不媚权贵,谦恭自守。马愉亦擅辞章、诗文,著有《澹轩文集》7卷传世。

  昌邑出过潍坊历史上第二位武状元宋占魁(1845年-1906年),出身贫寒,自幼习武,练就一身钢筋铁骨,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赴京应武科考试夺得头筹。慈禧太后亲赐花翎,并赐名占魁,封为御前头等侍卫。1895年,宋占魁受朝廷委派出任太原总兵。后因力主以武力抵抗八国联军入侵,引起慈禧太后不满。由于有心杀敌报国无门,最终抑郁成疾而逝。

  从潍城状元胡同走出的曹鸿勋、王寿彭,分别是潍坊历史上第八位、第十位状元。

  潍坊历史上的状元,都是满腹经纶的儒家弟子,矢志报国的忠义栋梁,各时代的楷模表率。因此形成博大精深的状元文化,不但为世人所景仰,而且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深春里,“潍坊市十大状元”穿越古今风雨,聚首状元广场,集锦潍坊各地散落的状元文化元素,书写一幅从新巷子出发的状元长卷,构筑起的将是一道潍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别样风景。本届状元文化节在中心城区“牛刀小试”,下步将联动潍坊历代状元的家乡开展状元文化研究、整理以及创新活动,为全市历史文化资源跨县区整合和共享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文/文 

图片均由潍坊市状元文化研究会提供

设计:苑清芳

责任编辑:平小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