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水两岸古城众多(二)
潍坊晚报 2023-05-14 15:31:25
北魏《水经注》记载的石泉县
《续封泥考略》收录的石泉邑丞封泥
潍河流域分布着众多古国、古城,石泉城位于潍河东岸,建置年代不详,西汉初年在此设县。在石泉城旧址采集到豆柄、豆盘等陶器残片标本,城址南还有一处大型遗址,所出土文物经考古勘探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石泉城周围古迹林立,该城南接碑产山,因生产刻碑石料而得名。
潍河流域古城串珠状分布
潍河古称潍水,俗称淮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潍水出琅邪箕县潍山。”实际上,潍河有两个源头,一个源自《水经注》提到过的箕县潍山,今名箕山;另一源头源自莒县北屋山。两源汇合后流经五莲、诸城、高密、安丘、坊子、寒亭、昌邑等县市区,于昌邑下营镇北注入渤海莱州湾。潍河流域是今天潍坊地区人类较早的活动地之一,史书中记载的自舜、禹时期的古城诸冯、寒、斟鄩、古斟灌等古国、古城均在潍河两岸,再往西至今天的青州界尚有益、阳城等同时期的古国、古城。自商周至汉代,潍河流域有着州国、杞国、诸国、密城、都昌、昌城、东武、姑幕、石洛、折泉、郚、棠、平昌、昌安、防、乐都、鄑城、高阳、下密、渠丘等等大量的古国、古城。
20世纪90年代,曾对寒亭区朱里镇前埠下遗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经考证,该遗址距今约八千年,出土有玉器、陶器等;诸城六吉庄子遗址距今约7000年,出土有石磨盘、石磨棒等。这两处潍河附近的古遗址上限达到后李文化(距今约8500年-7500年)、北辛文化(距今约7500年-6500年),也从科学的角度说明了人类在很早已在潍河流域生活繁衍。
今高密的古潍河段上,自南向北有石泉城、稻城、城阴城三座古城,支流上有唐县城、夷安城两座古城,除唐县城建于唐朝并使用至今外,其余四座均建于汉代或汉代之前。
西汉初年曾在石泉城设县
石泉城,故址在今高密市注沟社区李家埠村附近,潍河东岸。村西南角尚存土堤城墙遗迹一段,长30米,高1米,最宽处2米,为夯土结构,土墙上留有多个直径8厘米的筑洞。城址南残留长500米,高0.8米,宽10米的墙基。
石泉城建置年代不详,西汉时曾在此设县,当代考古根据石泉城旧址采集到的豆柄、豆盘等陶器残片标本及城墙建筑特征分析,初步确定该遗址为汉代遗存。
城址南,今李家埠村南930米处也有一大型遗址,常出土有筒瓦当、半瓦当、鼎足等陶器标本,经考古勘探,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4000年前)、西周、东周和汉代遗存。由此说明了此处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定居繁衍。经过长期的发展,因为人口的壮大,地域的繁荣,或出于政治需要,又到原生活旧址北部建城,这也是高密境内大部分古城的共性。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高密国,故齐,文帝十六年(前164)别为胶西国,宣帝本始元年(前73)更为高密国。户四万五百三十一,口十九万二千五百三十六。县五:高密,莽曰章牟;昌安;石泉,莽曰养信;夷安,莽曰原亭;成乡,莽曰顺成。”高密国下辖五县,昌安、成乡故址均在潍河西岸,今已不在高密市辖区之内。王莽时,石泉改名为养信,东汉时,县废,设亭,并入昌安县境。
东汉应劭《地理风俗记》中记载:“平昌县东南四十里有石泉亭,故县也。”此后北魏郦道元在他的传世之作《水经注》中也继续沿用了这一说法。
北宋《太平寰宇记》云:“石泉故城,在今(安丘)县西南(实际为东南)六十里。后汉省,并入昌安县。有潍水在故城西过。”汉代时,在县下设乡、亭、里等。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即做过亭长,而北海大儒郑玄则做过乡啬夫(乡里主管赋税、徭役的官员)。
关于乡、亭、里的关系,《汉书》中有载:“五户为邻,五邻为里”“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当然,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邻、里、亭、乡里的户数都不是绝对的,具体要以当时的实际情况为准。
碑产山生产碑刻石料
石泉城周围古迹林立
石泉城西邻潍水,南望碑产山,昔年巨石林立,遍地甘泉,推测城因此而得名。《水经注》云:“潍水又北过石泉县故城东。”可知汉代的石泉城即在潍河西岸。在今天的潍河西岸,与李家埠隔河相望的大古县、小古县两个村落,亦因为石泉城而得名。据当地传说,系因潍河变道,把原来的古城一分为二所导致。传说是否真实不得而知,但以石泉城西城墙遗址来看,仍在李家埠村内,大古县、小古县很可能是因为靠近石泉古县而得名,实际上并非石泉城旧址,当然实际情况还得靠后期考古工作去证明。
李家埠西的潍河河道上,传说曾为潍水之战时,韩信囊沙破龙且时汉军的筑坝之所,昔年有著名的景点韩信坝,“韩王坝月”也是古诸城八景之一。石泉城南接碑产山,今名巴山,古时因山上盛产刻碑的石料而得名,今日高密、诸城、安丘一代出土的汉画像石所用石料不少即为此山所产。《水经注》载:“(百尺水)北流迳高密县西,下注潍水,自下亦兼通称焉,乱流历县西碑产山西。又东北,水有故堰,旧凿石竖柱,断潍水,广六十许步,掘东岸,激通长渠,东北径高密县故城南。”《旧唐书·五行》载:“大和二年(828)六月七日,密州卑产山北面有龙见。”疑似当时山上曾出现蜃楼或特殊的自然景象。卑即碑的假借字,在古籍里这一现象非常常见。
石泉城在古籍中介绍不多,因为年代久远,后世的史书很多都没有搞清它的位置,像元代的《齐乘》即把石泉、昌安二城混为一体。1928年,建德周明泰编著的《续封泥考略》一书中,曾收录了一枚珍贵的西汉“石泉邑丞”封泥。周氏书中封泥,多得于其兄周进,周进所藏临淄所出封泥450品,多得于黄县金石学家丁树桢。周氏封泥后归于族甥孙鼎,20世纪70年代末,孙氏举其所藏捐赠上海市博物馆。
近几十年来,在人们的日常耕作、建设中,石泉城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汉代陶器、钱币等,期待不久的将来可以对这座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向世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