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尚建齐定都营丘(二)
潍坊晚报 2023-05-14 15:58:04
姜太公雕像
营丘镇一角
营丘镇,位于昌乐县城东南25公里,古齐国首城,姜太公首封地。初,齐国处在东莱古老氏族部落及殷遗民的包围中,太公治国简其礼,因其俗,顺应民意,举贤而上(尚)功,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把“通末业”作为富民强国的根本保障之一,巩固了国家治理大局,一举确立了齐国稳定发展的历史进程。
太公受封建齐 倡率简其礼因其俗
姜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因其先人曾封于吕,以国为氏,又称吕尚。《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其为:“东海上人。”《孟子·离娄上》说他:“居东海之滨。”
姜尚早年贫困,曾辗转于朝歌、孟津等地,以屠牛、贩卖食品为生。后来听说周文王贤明,乃西行而去。在渭水之滨得遇周文王。周文王与语大悦,道:“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姜尚辅佐周文王“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周武王即位后更尊其为“师尚父”,刘向《别录》解释“师尚父”的意思是,师之,尚之,父之,故曰师尚父。父亦男子之美号也。伐纣灭商则以姜尚为前线总指挥,姜尚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周武王灭商后,为巩固周王朝在全国的统治,采取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大分封政策。姜尚以第一开国元勋与周室外戚双重身份,得封于古青州地域,建立齐国,都营丘,代行周政,镇抚东方,并授予征伐特权:“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棱,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此处的“五侯”,是指反叛的蒲姑、奄、徐、盈、熊五个侯国遗民,“九伯”,指淮夷九族。《史记·齐太公世家》司马贞《索隐》称:“淮南有故穆棱门,是楚之境,无棣在辽西孤竹。”
史载:初就国,太公到营丘去,行动迟缓。他住在一个客栈里休息。客栈的主人有意说:“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听了主人的话,便立刻穿上衣服,加紧赶路。天大亮前,赶到了营丘。莱夷这时也已派兵来到营丘“争国”。这一故事说明齐是在与当地部落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莱夷散布于渤海一带,他们与齐国争雄。姜太公如迟一步,就可能会失掉机会。
当时,齐国处在许多古老氏族部落及殷遗民的包围中,不能不接受当地的文化习俗,其中包括东夷文化和殷商文化。这里有一个故事,说太公的儿子吕伋就国后三个月即往宗周“报政”。周公见他如此迅速回来,有些奇怪。吕伋说:“简其礼,因其俗,故疾。”大概他感到要用周的统治方式去统治这一带的居民是不可能的,故不如“简其礼,因其俗”。
制定基本国策 通商工便鱼盐之利
姜太公刚建国时,齐国的地理条件与经济条件很差,史书《国语·齐语》载:“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姜太公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了充分发挥居民积极性的基本国策——“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举贤而上(尚)功。”
“举贤而上(尚)功”,是姜太公突破西周“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举贤任能不计亲疏、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为后来齐国逐步发展成大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当时的齐国虽然荒凉,但西境青州一带有盛产优质铁矿石的商山,因出铁矿著名又叫铁山。北境靠近渤海,是天然的鱼盐产地。太公利用沿海傍山的地域优势,开铁矿,辟盐田,使盐铁成为国家的重要资源。土地舄卤,宜种桑麻,在注意发展麦、黍、稻等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桑麻种植,发展纺织业,《论衡》记载:“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
姜太公还把“通末业”作为富民强国的根本保障之一。“末业”在古代特指商业。姜太公一方面重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桑蚕丝织,发展鱼盐业,积累了大批商品资源。另一方面,重视商业,发展与各国的贸易,使齐国的货物遍利天下,以实现富国强民的目标。
齐国在营丘历一世太公、二世丁公、三世乙公、四世癸公、五世哀公、六世胡公,胡公徙蒲姑,献公迁都临淄。
传说姜尚是山东省东部人,早年家境贫穷,虽然满腹经纶,可是派不上用场。
姜尚也曾投到纣王门下,担当过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他看到纣王残暴无度,跟着他不会有什么好前途,就很快离开了。他又到各诸侯面前游说,可没人赏识他的才华,他反倒在奔波中年纪渐长,须发皆白。
这一天,他来到渭水河边。那里是周族领袖周文王姬昌的领地,他早已耳闻姬昌仁义爱民,希望能得到姬昌的赏识,建功立业。
可是怎么才能引起姬昌的注意呢?当时各地的能人志士都在向姬昌靠拢,光是接待他们,姬昌就忙得连吃顿饭都要中断两三次。论年龄,姜尚已没有明显的竞争力。
姜尚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第二天,他一大早就来到渭水边开始钓鱼。可是他的钓法有些古怪,一般人钓鱼用弯钩,钩上还挂着香喷喷的鱼饵,这样的鱼钩沉在水里。可姜尚用的钓钩是直的,不仅不挂鱼饵,还举得离水面足有三尺多高。
姜尚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姬昌耳朵里。姬昌派士兵去请他。但姜尚毫不理睬,只自言自语:“钓啊钓,钓啊钓,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改派儿子去请。可姜尚依然不搭理,念念有词:“钓啊钓,钓啊钓,大鱼不到小鱼到!”
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垂钓者必是位贤才,要自己亲自去请才对。于是姬昌吃了三天素食,沐浴更衣,带着厚礼,去请姜尚。
从此诞生了一个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相关链接:
姜太公钓鱼
传说姜尚是山东省东部人,早年家境贫穷,虽然满腹经纶,可是派不上用场。
姜尚也曾投到纣王门下,担当过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他看到纣王残暴无度,跟着他不会有什么好前途,就很快离开了。他又到各诸侯面前游说,可没人赏识他的才华,他反倒在奔波中年纪渐长,须发皆白。
这一天,他来到渭水河边。那里是周族领袖周文王姬昌的领地,他早已耳闻姬昌仁义爱民,希望能得到姬昌的赏识,建功立业。
可是怎么才能引起姬昌的注意呢?当时各地的能人志士都在向姬昌靠拢,光是接待他们,姬昌就忙得连吃顿饭都要中断两三次。论年龄,姜尚已没有明显的竞争力。
姜尚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第二天,他一大早就来到渭水边开始钓鱼。可是他的钓法有些古怪,一般人钓鱼用弯钩,钩上还挂着香喷喷的鱼饵,这样的鱼钩沉在水里。可姜尚用的钓钩是直的,不仅不挂鱼饵,还举得离水面足有三尺多高。
姜尚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姬昌耳朵里。姬昌派士兵去请他。但姜尚毫不理睬,只自言自语:“钓啊钓,钓啊钓,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改派儿子去请。可姜尚依然不搭理,念念有词:“钓啊钓,钓啊钓,大鱼不到小鱼到!”
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垂钓者必是位贤才,要自己亲自去请才对。于是姬昌吃了三天素食,沐浴更衣,带着厚礼,去请姜尚。
从此诞生了一个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