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顶上建夫子庙(四)

潍坊晚报 2023-05-14 16:05:52

稷山远眺。李玉森 供图

稷下学宫遗址(资料图片)

  稷山,位于青州城区西北16.5公里邵庄镇境内,海拔171米,山体平缓,一览无余。战国时期,齐宣王在原后稷祠遗址建立夫子庙,是历史上最早纪念孔子的场所,所以稷山又有夫子山之称。稷下学宫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基地,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商周时期稷山上建祠奉祀五谷之神

  稷山之名,来源于古时山上建有的一座后稷祠。稷,是一种谷子,泛指粮食作物。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被帝王奉祀为谷神,因此“国家”亦称为“江山社稷”。

  由于“稷”是“五谷之长”,又有江山社稷之意,稷山就成了寓意齐国吉祥的山。历代国君和黎民百姓,都对稷山“宠爱有加”,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到离稷门不远的“稷下学宫”命名就是很好的例证。汉代大学者刘向在《别录》中记载:“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

  后稷祠,奉祀的五谷之神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也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始祖。后稷姓姬,名弃。传说古时有邰氏之女姜嫄误踩了巨人的脚印而怀胎生子,所生孩子因没有父亲而遭抛弃,幸还,故名弃。

  弃在儿时就喜欢种植麻椒、豆类等植物,长大以后,爱好农耕,培育了黍、稷等作物,尧帝见他对农事有特殊才干,就任用他为农师,掌管农事,封他于邰地,教民耕种,使“天下得其利”,大大推动了种植业的发展。周族认为他是发现和种植农作物的先驱,封他为“五谷之神”,又称“后稷”。稷山位于山区和平原的交界处,到了商周时期,附近居民为纪念后稷,祈祷农业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在山上建起了后稷祠。

  后稷祠毁于东西周更替的动荡年代。

  齐宣王在后稷祠遗址上建夫子庙

  稷山距离齐都较近,历代齐国公侯经常登临稷山。最具影响力的是齐宣王在稷山顶后稷祠遗址建夫子庙。

  孔子生活在齐景公时代,生前曾多次造访齐国,宣传其“仁爱”思想和治国主张。孔子的思想对景公及后代君王影响较大,齐宣王不仅建了夫子庙,还塑了孔子及其众弟子像,并多次登山拜祭,荀子、淳于髡(kūn)等一大批稷下学士也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因此,稷山便成了历史上除曲阜以外,最早宣传纪念孔子的地方,所以,稷山又叫夫子山。

  稷山顶上现有一间红瓦石屋,并存有宣统年间的残碑一通,虽已断成数截,依稀可见重修的碑文:

  稷山之有圣庙,关一方教化,开一代儒风,自齐宣王创立以来,迄今二千余载,其间之修葺难续,终因年久失缮,风雨摧残,墙垣圮毁,榛莽菀秽,而圣象遗迹埋没殆尽,仁人贤士赴登临者,鲜不一见而生叹,况今近异端峰起,圣教几淹,伦理濒泯,道德几乎扫地矣。乡中耆老乃倡议重修,鸠工庀(pǐ)物,不数日告竣,但愿文风日盛,文运重新。

  相关链接:

三月不知肉味

  “三月不知肉味”出自《论语·述而》。孔子出使齐国,齐国是韶乐和武乐的正统流传之地。时值齐景公举行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痛快淋漓地聆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的演奏。回到鲁国后,孔子出于儒家礼仪教化的信念,对韶乐情有独钟,终日弹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

稷下学宫久负盛名

  稷下学宫创建者是齐桓公田午,在齐威王初年得到快速发展。据《竹书纪年》推算,齐威王在位36年。齐威王即位初,喜好声色,饮酒作乐,常常通宵达旦而不理朝政。但很快在邹忌、淳于髡的劝谏下振作起来,他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精神,决心改变齐国的现状,进行变法改革。

  稷下学宫规模宏大,齐威王在临淄开第“康庄之衢”,营造“高门大屋”,接纳四方来客,给予高官厚禄,却不让他们参与琐碎的政务,只让他们在稷下学宫专门从事教学研究活动。所以,天下学士,各派名流纷纷云集稷下,多者达数百上千人,其中被封为上大夫的佼佼者就近百人。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基地,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

  稷下学宫不仅是一座教育之宫,培养官吏的学校,也是一座辉煌的学术殿堂。它开创了我国百家争鸣的优良学术之风,促进了各派学术思想的交流与发展,并融汇百家之说铸就了博大丰厚的稷下之学,孕育了齐学代表作《黄帝四经》《管子》等一大批著述,给后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

  稷下学宫作为学术论争的场所,学者们自由争辩,互相切磋,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淳于髡与孟子的辩论便是一例,有一次大学者兼政治家淳于髡针对儒家“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质问孟子:“假如嫂子掉进水里了,要不要用手去拉她呢?”孟子用常规与权变的关系做了回答:“男女授受不亲,那是礼的要求;嫂子掉进水里要伸手去拉她,是随机应变。”淳于髡接着问:“现在天下人都掉进水里了,应该怎么救呢?”孟子说:“嫂子掉进水里,要用手去救,天下人都掉进水里了,应该用仁爱道德去救。”

  可以说,稷下学宫在中华民族思想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稷下学宫从创建到齐宣王当政达到鼎盛时期,它的存在时间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着秦灭齐而消亡,历时大约150年,随着稷下学宫的消亡,稷下之学开始流传七国。

责任编辑:邢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