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记忆

潍坊日报 2023-05-22 10:06:01

  如今的地瓜已是餐桌上的健康美食,但我对地瓜的记忆却是五味杂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的老家沂蒙山区,由于土地沟壑较多,含沙量大,不适宜种植小麦和玉米等优质粮食作物。而红薯具有耐旱、又不怕土壤瘠薄的特点,因此成为我们那的当家作物。那时,人们多数时间都忙在了与地瓜有关的事情上。生产队里的人们一开春就开始忙活,先把地耕翻一遍,施上肥料,在耕过的土地上起垄,打成一条条土梗,以备在梗上栽植地瓜幼苗。待到谷雨前后开始种植,男的负责到附近七八米深的沟底用担杖担着两只铁桶取水,半大小子和年龄偏大的妇女属于辅助劳力,负责在梗上刨窝、浇水、撒秧和封垵。栽植完毕,还要经过数月的锄梗保墒,翻秧除草,一直侍弄到深秋,地瓜基本长成方可停歇。过了霜降,气温下降,地瓜叶遭霜击卷曲干瘪,不再生长,此时便到了收获的季节。

  侍奉地瓜的生长费时费力,收获也不轻松。地瓜从地里刨出后,分到各家各户有数百至上千斤,一家人晚饭都顾不上吃,先去地里收拾地瓜。有的负责用工具把地瓜切成薄片,有的负责把地瓜片均匀地摆放到平整的地面上,这些工作必须赶在晚饭前干完,不能影响到第二天瓜片的晾晒和其他工作的开展。如果赶上好天气,一般三到四天可晒成地瓜干。如果瓜片才大半干,夜里忽然落起了雨点,这时全村人都打起灯笼,推着小车,拿上簸箕、藤条大筐和袋子,急急忙忙、风风火火、吆三喝四地往田野奔,来到地头围着自家的地瓜片,手忙脚乱,争分夺秒,抢拾抢收。最糟糕的是天气暖和,再遇上连阴天,瓜干着了雨,没法晒,气温高特别容易腐烂。人们怕浪费,便用大锅煮地瓜干,煮熟后发动全家人一日三餐吃地瓜干,上顿吃了下顿还吃,一连几天吃得倒胃口。

  那个年代,地瓜是村里人的主要食物。到了饭点,锅里煮着地瓜粥,篦子上热着地瓜煎饼或者地瓜面窝窝头。当时的我,每次揭开锅盖,看到地瓜的模样就感觉胃里反酸水,但又不得不吃。就这样,在对地瓜的厌倦里,我吃着地瓜慢慢长大,当时就在想,什么时候可以不用天天吃地瓜了呢?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农村大地,家乡满地的地瓜叶一时间被多种经营田所替代,人们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如今再吃地瓜,竟然发现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厌倦,很奇怪,还吃出了它的香甜。(张恒春)

责任编辑:平小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