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行·寻迹齐长城——走进临朐 | 登沂山 灵气所钟大美磅礴
潍坊新闻网 2023-05-23 11:02:28
编者按
潍坊既得人文之胜,又揽山水之幽。潍坊日报社“山海行”融媒体大型采访活动以“推介文化旅游 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向世界推介潍坊的山、潍坊的水、潍坊的人文。记者团将沿齐长城、胶济铁路、海岸线三条文化体验廊道展示潍坊的美,全景、立体、深度宣传潍坊特色旅游景点,通过可观可感的文化体验,带读者“沉浸式”感受潍坊的魅力。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齐长城沿山脊蜿蜒而行,修筑因地制宜,视防守的重要程度灵活修筑。作为千里齐长城的中心地段,临朐沂山玉皇顶段、桲根腿段、桲根腿东岭段或以山险为墙、或用沙土或黄土筑墙、或以复线加强防御,成为齐长城建筑最为坚固、宏大、复杂的区域。
山巅长城依山就势
沂山山体蜿蜒,气势磅礴,主峰玉皇顶海拔1032米,是沂山的最高峰,周围有歪头崮、狮子崮等十余座山峰环绕,齐长城遗址的存在,使得沂山的历史气息更为浓厚。
登顶沂山玉皇顶,迎接初升的太阳,感受齐长城在沂山的古风遗存。沿环山路通往玉皇顶的路上立着一方碑,上书齐长城遗址“沂山玉皇顶段”。只见石碑未见墙体,据研究者分析,齐长城长达千余里,城墙是断断续续的,其原因是以山险为墙,可以大大减少工程量。
沂山玉皇顶,海拔1032米。
齐长城串联黄海、黄河与泰沂山脉,但并没有建筑在泰山与鲁山的最高处,而是距主峰较远,唯有在沂山这里经过了玉皇顶,故而齐长城沂山玉皇顶段,利用陡峭山崖以山代墙的情况十分明显。沂山及其东侧的穆陵关正处在千里齐长城的中心地段,是齐长城建筑最为坚固、宏大、复杂的区域。
沂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有“大海东来第一山”之说,素享“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的盛名。《史记》载,黄帝曾登封沂山。舜肇州封山,定沂山为重镇。汉武帝亲临其下,令礼官祀之。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屡有增封,祀典不废。历代大家名士倾慕沂山,接踵而至,李白、郦道元、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辙,以及明朝状元马愉、赵秉忠,清朝刘墉等均至此揽胜,留下大量诗章名句和碑碣铭文。
古代十朝16位皇帝登封于此,留下多幢名垂青史的御碑,最引人入胜的是“灵气所钟”碑。据载,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已有旱情,到四十七年(1708)更是大旱,而皇宫之内,奸党构祸,诸子争储,致圣体忧伤成疾,于是在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派朝臣祭沂山。康熙帝在天下风调雨顺、身体康复之后,为致谢东镇沂山之神,于五十二年(1713)亲书“灵气所钟”四个大字,赐给东镇庙。这幢碑刻原已破碎,自1947年至2007年间,寻觅到13块碑石,最终修复而成。现在临朐的旅游宣传口号便是“灵气所钟,山水临朐”。
土筑墙体留存较好
巍巍齐长城,悠悠数千载。自沂山风景区红崖顶向东至桲根腿南山齐长城主复线交叉处的一段齐长城遗址,便是临朐桲根腿段。
去往桲根腿段的山路崎岖,向导换乘护林车辆方能通行,好在采访团的“座驾”足够给力,一路颠簸摇摆着,来到齐长城遗址桲根腿段。放眼望去,尽是碧绿苍翠,脚下现存的一米多宽的遗址上,长着浅浅一层结缕草,勾勒出齐长城蜿蜒的脉络。这段齐长城墙体以土筑为主,用沙土或黄土夯筑而成。有研究者认为,夯筑土墙时添加了盐水,因此非常结实,历经2000多年仍留存较好,也因土层含盐量高,只长耐盐的结缕草。
此段齐长城还保留有一座烽火台,遥想守台士兵一旦发现有敌来犯,就会立即用狼粪点燃烽火向邻台报警,这样一座接一座地以烽火为信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触摸历经数千年的那些石块,似乎看到,古时狼烟四起的画面。
此段齐长城南侧是临沂市沂水县,北侧是临朐县沂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沂泉村。沂泉村过去曾叫桲根腿村,据传,这里道路狭窄险峻,村民走路一不留神就容易自己绊腿而摔跤,故称“桲根腿”,此段齐长城遗址因之得名。
随着时代的变迁,齐长城已失去战略防御作用,但仍是一条非常明显的人文地理分界线,仅一墙之隔,南北两边的人们在生活习惯方面就存在一定差异。比如,挑水的担子在齐长城以南被称为“钩担”,以北称为“担杖”;盛水的桶在齐长城以南被称为“筲”,以北称为“桶”。南北风俗不同,却世代友好,沂泉村六成男子娶的都是沂水媳妇。
村党支部书记魏孟友祖祖辈辈生长在齐长城脚下,他负责桲根腿段的保护工作,很自豪这一段齐长城是临朐境内保存得比较完好的。
采访团登上齐长城观景台探寻历史足迹。
纵深防御铜墙铁壁
穆陵关,曾经的“天下第一雄关”拥有独特地理位置、重大战略意义,但彼时的齐国犹嫌不足,为进一步巩固防御线,在穆陵关以北约五公里处,又构筑起第二道长城防线,这段齐长城位于沂泉村村东的岭上,是为齐长城遗址桲根腿东岭段。
齐长城桲根腿东岭段全长5137米,起于桲根腿南山三岔口,高一米左右的土垒城墙遗址顺着山坡自西南向东北蜿蜒,止点在草山亭东山山顶,高程最大落差270余米。其起点桲根腿南山三岔是齐长城主线、复线的交汇点,也是整条齐长城上的重要节点。这一段有效增加了齐长城的防御纵深,是主线的“最强辅助”。
齐长城遗址桲根腿段烽火台。
关于桲根腿东岭段的由来也有一个传说。齐王命大岘戍主常玄通将军为长城督修官,常将军军法威严,要求他走到哪里,长城就修到哪里。修长城的将士唯命是从,奋力苦干,从黄河岸边的防门,一路东去,筑起一道巍峨壮观的坚固壁垒。当长城修至沂山东麓桲根腿时,将军望着东北方不远处的故乡常家沟,想起多年不见的老娘,不由自主回了趟家。修城将士不知个中缘由,跟随将军将长城修到了常家沟。待将军出门发现,为时已晚,因有令在先,不好责怪修城将士,只好从桲根腿按原计划重新修筑。这样一来,就形成齐长城复线。
此事传至齐都临淄,齐王龙颜大怒,责怪常将军假公济私,浪费人力物力,遂在穆陵关西的筑城现场斩了他。相传,将军对朝廷忠心耿耿,突遭斩首,冤气冲天,立尸不倒。修城众将士见此情景,一齐跪倒,将军念及部下情义,这才将尸体仆倒。毕竟冤气难平,头颅竟沿齐长城向沂山方向飞去,落到沂山长城岭中段南侧的山坳中,化为巨大的骷髅状怪石:它双目深陷,塌鼻张口,似有冲天冤气,令人心生恻隐,当地人称其为“将军头”。
(讲解人:临朐县东镇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新民)
系列报道:
山海行③|打卡齐长城桲根腿段:历经2000多年,土筑墙体仍留存较好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齐英华 刘元超 宋玉璐/文 巩建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