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河一年四季水源充足(二)
潍坊晚报 2023-06-13 17:30:24
沂水县圈里乡北代庄村前浯河上的单孔石拱桥。王玉国 摄
浯水发源地太平山的山顶
安丘市渠河水系示意图
“堰浯入荆”这项水利工程,位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境内,即现在的安丘市南部景芝镇渠河沿岸部分村庄及诸城市北部的石桥子镇,使渠河沿岸这大片肥沃的土地成为了“巨大的粮仓”。如此浩瀚的水利工程能够顺利实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
使齐国成五霸之首
齐桓公即位后,励精图治,在鲍叔牙、管仲等名臣辅佐之下,齐国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都临淄十分繁华,成为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是齐僖公的三儿子,齐国开国之君姜尚第12代孙,公元前685年-前643年执政齐国,春秋时期齐国的第16位国君。
据《左传》《史记》记载,齐僖公死后,齐国的君位传给其长子齐襄公。齐襄公昏庸无能,为避免无妄之灾,谋士鲍叔牙同公子小白到莒国,管仲和召忽则同公子纠跑到鲁国避难。
襄公十二年(前686),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公孙无知被杀,齐国需重立君主。得到消息后,鲁国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继位。因怕公子小白回国争夺王位,管仲亲率30乘兵车赶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截击公子小白,果然在莒道(约在今安丘与沂水交界处)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一箭射去,公子小白口吐鲜血倒下,管仲便返回禀报。其实这一箭射在了公子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公子小白咬破舌尖倒下装死,躲过此劫。
此后,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最终抢在公子纠之前赶到齐都,顺利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公子纠得知齐桓公即位后气急败坏,派兵进攻齐都。齐桓公派鲍叔牙带兵迎战公子纠,在乾时(今淄博市桓台县)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乾时之战”,大败鲁军,公子纠仓皇退回鲁国。
随后,齐桓公发重兵攻打鲁国。迫使鲁庄公杀掉了公子纠。为国计,齐桓公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摒弃个人恩怨,不仅没杀管仲,还委以重任,拜他为相。
管仲被齐桓公的大度和睿智所折服,从此竭尽全力报效齐桓公。他推行改革,减轻税赋、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齐国逐渐强盛;修建齐长城,抵御外敌,并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终使齐国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将齐国霸业推至鼎盛。
齐鲁大地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堰浯入荆”就是在此时期诞生的。
太平山为浯水之源 大小水流蜿蜒汇聚
《辞海》称:“浯河,在山东省东部,发源于沂山东麓,东北流经安丘、诸城两县入潍河。”《水经注·潍水》载:“潍水又北径平昌县故城东,荆水注之。水出县南荆山阜,东北流径平昌县故城东。城之东南角有台,台下有井,与荆水通。物坠于井,则取之荆水,昔常有龙出入于其中,故世亦谓之龙台城也。荆水又东北流,注于潍。潍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山,世谓之巨平山也。”巨平山就是太平山。太平山有两大主峰,第一主峰海拔523米,第二主峰海拔518米,两座山峰由三县拱围。太平山上的雨水,也分别流向安丘、沂水和临朐三县,可谓“一水滴三县”。
北流的太平山之水先进入安丘鲤龙河,后汇入汶河;西去临朐的山水流入了汶河上游;西南山麓临朐县大官庄村的山泉,则是“浯水”距离最远的源头;而来自太平山主峰的水分别从临沂市沂水县圈里乡的上二郎峪和红石峪两村附近山谷流下,沿途接纳了部分细小水流,两水源最终在圈里乡小弓河村南汇入浯河。三个源头相距不过10公里。除此之外,还有大大小小多条细小水流,从大山母体里渗透出来,形成山崖间的小溪,后成水潭,潭水外溢,形成流泉,最终都汇入了浯河。而大官庄村的山泉是浯河的最大源头。一股股细流汇成“堰浯入荆”的母体浯河。
古时安丘位于齐国中南部,地形东西长而南北稍窄,在这片土地上,高高低低起伏着153座山,其中有36座海拔百米以上的山,48条河在其间蜿蜒流淌。
接纳沿途众多河流
浯河全长百余公里
“浯水”就这样从远古走来,弯曲向东流成了浯河。从安丘郚山镇太平山源头到原临浯古河村往东北流经临浯冲积平原经景芝汇入潍河,古老的浯河全长百余公里。
在上游几十公里的流程中,浯河接纳了沿途众多河流,水量变得充沛而富足,才拥有了滔滔不竭的生命力。
在进入安丘界时,浯河接纳的第一条自北向南的支流名为大苑河,全长11.2公里,河道宽阔,流水平稳而清澈。6公里长的中、上游地段,两边均为丘陵,两侧降水量大。这里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被称为安丘的“九寨沟”。
第二条为秋峪河,全长8公里,雨量集中。经于家河水库入老子河。
第三条是老子河,全长14.6公里。还有柿子园河、庵子河、孝廉河、水润道河、水廉河、寨庄河、店子河……
此处水流如此密集而丰沛,是因为地处安丘西南部山区,流域内有虎眉山、紫草山、擂鼓山、井子山、双子山、鞍子山、旺山、陈古山、磨山、虎崖、大顶子、大架山、摘月山、摘灯山、城顶山、保国山、八大顶山、钟楼山和太平山等山,海拔百米以上的山有36座。有山就有水,浯河流经了这些山山水水,才成了浯河,直到齐桓公“堰浯入荆”后,又诞生了“渠河”。
再有,在浯河中上游这段密布山水的地带,有个得天独厚的特殊条件,离此几十公里的西北方,有两道阻挡寒潮冷风的自然屏障,第一道是海拔千米以上的沂山山脉,强硬地阻止了来自大西北的寒流;第二道是绵延耸立的城顶山。地理上的优势使这一地区林木茂盛,雨量充盈,形成一个天然的“大水箱”,供给浯河一年四季充足的水源。
本版图片由孙宝平提供(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