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绸商》:丝绸路家国情(五)

潍坊晚报 2023-08-13 10:10:18


《大绸商》

贾平凹题写书名

 

张葆海(右)在中国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体验生活。

  “一部中国丝绸之乡的发展史、一部海上丝绸之路的血泪史、一部红色丝绸之路的开拓史”,一部《大绸商》融入了张葆海在昌邑生活30多年的人生感悟,小说创作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且听作者娓娓道来。

  一句话激发创作欲望

  以绸商阎毓瑛为原型

  一旦有了某种机缘,就会自生写作的欲望。对于张葆海而言,创作《大绸商》有点机缘巧合。

  2020年春,昌邑市委组织部编辑的渤海走廊红色文化教育丛书(全四册)决定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4月8日,时任山东人民出版社副社长的王路来到昌邑指导工作,先后参观了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中国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等,张葆海是陪同人员之一。在中国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王路特别有感触:“昌邑丝绸文化是山东少有的有国际背景的题材,应该创作一部以昌邑丝绸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闻听此言,张葆海激情澎湃,这个题材他熟悉,也积累了大量素材。昌邑是丝绸的故乡。从周朝起,人们便在潍河两岸“养蚕织帛,捻线就织”。到清代中期,柳疃及周边村庄织机总数达到两万多台,从事织绸和丝绸贸易的人数达10万左右;清嘉庆年间,昌邑年出口柞绸60万匹,使昌邑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这些数字早已深深刻在他的脑海中,昌邑悠久的丝绸文化早就催生了他的创作欲望,耳濡目染、日积月累的丝绸故事一直充盈心中。

  此后几日,他又感到压力很大,几乎夜不能寐。早在2010年9月,山东省作协会员董云卿就创作了长篇小说《下南洋》,笔触聚焦下南洋的昌邑绸商;2010年12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著名作家、编剧张笑天创作了110万字的长篇小说《天之涯 海之角》,以昌邑丝绸为题材,切近“下南洋”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命运,展示了一幅风云变幻、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使广大读者读到了一部民国时期特定人群的生活记录。

  如何变换角度,全方位展示昌邑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张葆海思考着,昌邑绸商除了背着“绸包”上北洋、下南洋、闯东洋、走西域,将“柳绸”推向世界外,还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店销售。清代中期,北京400多家丝绸商号中,昌邑商号约占三分之一,名气最大的就是“天有信”。他盯着“天有信”那张老照片,想了很多,遂决定以“天有信”阎毓瑛为原型展开创作。

  熬夜两晚写出故事梗概 胸有成竹两次删减

  “时光流经的往事之河,时常在脑海里汹涌澎湃。深沉的感动,必然凝聚成深沉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文学的意义。”张葆海迅速打开思路,熬了两晚,完成2万余字的故事梗概。怀着一点忐忑,一点兴奋,也顾不得是几点了,就立即发给了王路。

  第二天,王路阅后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此后大约9个月的时间,张葆海白天忙于工作,夜晚进行创作。他没有饭后散步的习惯,这也是多年写作所致。如此,正好可以坐在桌前安心创作。那段日子,夜里零点前睡觉很少。2021年5月终于完成50多万字的初稿,初名《苍天有信》。

  张葆海把初稿发给几位朋友,都建议删减到30多万字,不要超过40万字。接下来,他马不停蹄地征求意见、修改打磨、联系出版。此时,王路已调任山东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小说也交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审阅出版。

  在出版社审稿期间,张葆海在《今古传奇》杂志中看到一则关于举办长篇小说大赛的启事。他尝试着投稿,执行主编王安君回复说,小说立意深远、体量丰富,杂志计划刊登,但需要压缩到10万字。于是,张葆海利用3天时间将小说缩写到8万字,标题《信通天下》,在《今古传奇》杂志2023年第1期封面配图刊登,被今古传奇传媒集团评为“最受读者欢迎全国优秀小说奖”。

  能够如此顺畅地完成,得益于他参编《昌邑(柳疃)丝绸史》时积累的大量史料,及生于斯、长于斯,对这片土地的熟悉和热爱。昌邑位于渤海湾南岸,古称鄑邑、都昌,秦朝设县,宋朝定名,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建置沿革史,是著名的“丝绸之乡”“华侨之乡”“中国丝绸文化之乡”,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何以如此自如,短短几天时间完成删减?张葆海说,小说原本写至抗战胜利,所以在首次缩减时将时间轴放在全面抗战爆发,而经过近一年的创作,他熟悉每行字、每个人物、每个情节,所以在第二次缩减时并没有耗费太多工夫。

  三十年感悟融入小说

  商业画卷诉家国情怀

  早在2011年,张葆海在出版中篇小说集《且听蝉鸣》时,贾平凹就在序中说,“葆海同志是一位有着奇特语感的年轻作家,叙述很是随意率真,却不失细腻精微,情绪节奏上的轻重缓急自有照应,妙趣与感伤浑然相融。”2022年11月,《大绸商》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贾平凹欣然题写书名。2023年2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推荐读物”,5月在第十三届中国文化进万家融合发展峰会暨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荣获一等奖。

  “我在昌邑生活了30多年,早已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这座城市,把自己对昌邑的爱、把在昌邑生活的人生感悟,全都融入了这部小说。”在张葆海的讲述中,在昌邑悠久的丝绸文化背景下,阎、亓、李等丝绸产业家族分分合合的商业竞争和矛盾纠葛中,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正如作家秦坤在评论中所言,小说“整体叙事节奏舒缓和紧张错落有致,描画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昌邑‘清明上河图’,歌颂了‘诚信’这个昌邑丝绸的精神图腾。”《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陈涛评价,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塑造了闫立信、亓学文、李维善等典型爱国绸商形象,巧妙融入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内战、抗日战争等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将人物命运、家族兴衰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紧密相连、互建互构,讴歌了近代中国绸商自立自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创业精神和抵御外敌、开辟红色‘丝绸之路’的家国情怀。”

  “新时代崇尚爱国奉献,倡导诚信立业,更呼唤创业精神。”张葆海说,小说对传承和弘扬作为百年老字号民族产业品牌和昌邑丝绸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筹划《大绸商》等影视作品创作生产”已写入2023年昌邑市政府工作报告,期待早日搬上荧屏,正着手创作的《大盐都》早日与读者见面。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齐英华

责任编辑:邢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