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作家逐梦文学巅峰(八)
潍坊晚报 2023-08-13 10:21:36
茅盾文学奖(以下简称“茅奖”)是中国文学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荣誉,是每个长篇小说创作者都在追逐的目标。回望过往十届,连续40年,从未中断。潍坊厚植文学沃土,培育文学生态,潍坊作家作品一直走在通往“茅奖”的路上。
往届“茅奖”获奖篇目
●第一届(1977—1981)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东方》、莫应丰《将军吟》、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古华《芙蓉镇》、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第二届(1982—1984)
李准《黄河东流去》、张洁《沉重的翅膀》(修订本)、刘心武《钟鼓楼》
●第三届(1985—1988)
路遥《平凡的世界》,凌力《少年天子》,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刘白羽《第二个太阳》,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荣誉奖:萧克《浴血罗霄》、徐兴业《金瓯缺》
●第四届(1989—1994)
王火《战争和人》(一、二、三)、陈忠实《白鹿原》(修订本)、刘斯奋《白门柳》(一、二)、刘玉民《骚动之秋》
●第五届(1995—1998)
张平《抉择》、阿来《尘埃落定》、王安忆《长恨歌》、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一、二)
●第六届(1999—2002)
熊召政《张居正》、张洁《无字》、徐贵祥《历史的天空》、柳建伟《英雄时代》、宗璞《东藏记》
●第七届(2003—2006)
贾平凹《秦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湖光山色》、麦家《暗算》
●第八届(2007—2010)
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第九届(2011—2014)
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苏童《黄雀记》
●第十届(2015—2018)
梁晓声《人世间》、徐怀中《牵风记》、徐则臣《北上》、陈彦《主角》、李洱《应物兄》
“茅奖”连续40年
共48部作品获奖
茅盾文学奖是我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第一届茅盾文学奖于1982年评出,至今已评选十届,共48位作家的48部作品(含2部荣誉奖)获“茅奖”,张洁是唯一个有两届两部作品获奖的作家,分别是第二届《沉重的翅膀》、第六届《无字》,《都市风流》的作者为孙力、余小惠2人。48位作家中,河南籍作家最多,共8人,山东3人3部作品斩获“茅奖”,其中,潍坊籍作家占1席,即莫言的《蛙》。日前,第十一届“茅奖”5部作品已公布。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茅奖”是衡量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创作实绩和艺术水平的重要标杆,长篇小说创作者将其作为至高目标来追求,读者以“茅奖”作品为阅读首选。
“茅盾文学奖评奖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获奖作品应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展现中国精神。对于深刻反映时代变革、现实生活和人民主体地位,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作品,尤应予以关注。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鼓励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鼓励探索和创新,鼓励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作品。”审视“茅奖”评选标准可见,写作方向应展现“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每届获奖的作品正是“题材、主题、风格多样化”的不同排列。
每届“茅奖”结果出炉都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评论,《传记文学》2022年第6期刊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原副主编、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曾镇南口述文章,谈自己的看法:“‘茅奖’评选有它的历史依据,是当时整个社会政治思潮、文化思潮、艺术思潮的一个自然发展的结果,它是各种意见的融汇、互补、综合……经典不经典,主要还是看时间,时间才是最公正的评论家。文学不文学,最终还得由历史学来校正。回顾了我所经历的‘茅奖’评奖情况,我想起了鲁迅当年所说的‘文坛是无须悲观的’我们应该自信而乐观地前行。”
潍坊多部作品参评“茅奖”
根据评审程序,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向中国作家协会团体会员单位、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出版社、大型文学期刊和重点文学网站征集作品。到底潍坊有多少作家作品参加过“茅奖”评选,暂时没有准确数据,记者仅根据可查信息进行了粗略梳理,2003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评选,23部入围作品中,莫言的《檀香刑》以全票排在第1位,但遗憾并未走到最后。直至2011年8月,莫言的《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他站到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
2019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中,包括穆陶《戊戌变法》(序号126,作家出版社推荐)、邱文英《麦穗》(序号135,济南出版社推荐)、周习《天干地支》(序号228,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山东画报出版社联合推荐),这三部作品皆于2018年出版。
穆陶曾任潍坊市文联秘书长、潍坊市首届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创作以历史小说为主,被评论界称为当代历史小说的“婉约派”,《戊戌变法》他耗时八年创作完成,为纪念戊戌变法120周年而作,“对英雄的纪念与尊重,是为了培养英雄意识,为了造就国家精神,为了将社会推向前进”是他的创作初衷。
高密人邱文英自2015年起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她的《麦穗》围绕一个高密西乡女性麦穗苦难而富有传奇性的一生编织情节,重点围绕麦穗和国安的感情苦旅展开故事,同时串连起其他若干人物和事件,形象地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十年间高密西乡的风俗画和世情图。
周习的《天干地支》刻画了一个叫梁园的村党支部书记,放弃教师职业回家种地,搞科学技术,积极与国内各农业院校挂钩,实验小麦良种的故事,深刻阐释了“民以食为天”这个朴素、颠扑不灭的真理。
扶持奖励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成果颇丰
“茅奖”既是中国文学的高峰,也不是一日能登顶的,能从数百部作品中评出四五部作品,其间必是经过一轮轮筛选,对于潍坊长篇小说创作者而言,“茅奖”是一个高远的目标、前进的方向,他们将继续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用作品立传。
厚植文学沃土,培育文学生态。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万木葱茏才会有参天大树,大树由幼苗生长,有名从无名走来。”潍坊文学的森林郁郁葱葱,长篇创作的幼苗才能茁壮成长。1984年,潍坊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统一组织文学创作。1985年后,潍坊长篇小说创作异军突起,至1990年,先后有《明天的呼唤》《碧血红泪洒梨园》《唐赛儿》《野色》《熊岛历险记》《红颜怨》等15部长篇小说出版,1991年至2012年是潍坊市长篇小说创作的繁荣期,有《林则徐》《屈原》《春华秋实》《花落归根》《乐道院集中营》《泅渡》等29部长篇小说出版。今年以来,曹成《清水赋》、宋兆梅《古琴》新书研讨,王威《乐道院》(与衣向东合著)全国首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对文学创作而言,扶持是强基固本的重要举措。进入新时代以来,为进一步完善潍坊市优秀文艺作品生产管理机制,提高文艺创作的组织化程度,支持和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推出更多潍坊题材、潍坊主创、潍坊出品、潍坊形象的优秀文艺作品,印发《关于加强重点文艺作品选题策划和优秀文艺作品扶持奖励的九条措施(试行)》,扶持包括长篇小说在内的诸多文艺作品;为进一步加强对中青年骨干作家的培养和扶持,推动文学精品创作,按《潍坊市签约制作家管理办法》,评选签约制作家,截至目前已签约两届四批17人。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母体,潍坊文学源远流长。潍坊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共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齐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