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杨峡 记录家乡
潍坊晚报 2023-09-04 14:52:29
《春韭园随笔》
在于家庄小村的杨峡别墅原址
回潍县后,郭麐购置“瘠田十余亩于城西杨家庄”,建茅屋为居所,名“杨峡别墅”,居宅中有芸香供佛斋、吉祥如意草舍、吉金斋、粮仓等,并有小菜园名为“春韭园”。郭麐在此居住了31年,在此著有《春韭园随笔》,也开始了潍县乡邦文献的研究与著作。
出脯金买瘠田
居茅屋置菜园
或许是十几年的幕客沦迹,使诗人厌倦了波诡云谲的宦海生涯,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句意,为自己刻制了一方“开径望三郭麐之印”篆印,表明此时的心境。回到故乡潍县后不久,即“出脯金买瘠田十余亩于城西杨家庄,茸舍居焉”,自题其居所为“杨峡别墅”。这里的“别墅”是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理解的。区区“脯金”,是不足以建起富丽堂皇的别墅的,何况还要购置十余亩瘠田做衣食计。主人对古文字研究有着深厚的造诣,“墅,田野小屋”。在“杨陕别墅”的大门上,自题了一副春联:“华门茅屋,祖德贻安初在野;果园蔬圃,山灵去秽又逢春。”可以想见,“别墅”是主人辟出十余亩瘠田的少量田亩构建起的逼仄茅屋。虽然逼仄,出于文人癖好,依然布置得井井有条,梳理主人遗世文献,居宅中有芸香供佛斋、吉祥如意草舍、吉金斋、粮仓等。并有小菜园一处,名“春韭园”。后又葺建新宅“小湄州馆”和纪念祖父郭启翼的祠堂。因距潍县西部主河流大于河不足百米之遥,主人探寻古籍地舆,潍县第一人发现大于河古称渏水,因此,主建筑名为“听渏山房(草堂)”。据现存遗迹证明,“听渏山房”大约有草房七八间。
在这处“田野小屋”里,郭麐居住了31年,埋首荒村,度过了大半个成年岁月。以植树种菜自给,抽腰镰肩锸之暇,开始了潍县乡邦文献的研究与著作,一发而不可收。
杨峡别墅在于家庄小村
舅父前来探亲留下绝句
抚今追昔,茅檐草屋的杨峡别墅比之郭氏旧第“红荷花间白荷花”的“南园”,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但文人学者爱屋及乌,《潍县志稿》还是把它记入了《营缮志·园亭》中:“杨家别墅,亦称杨峡别墅。在城北二十里杨家庄,清道光时郭麐园,今废。”
杨家庄,濒临大于河东岸,今属潍城区于河街道,旧时距潍县城西北十余公里。志书风格的简约文字记载,留下了一个小小的历史谜团:“郭麐园”具体在村庄的什么位置?幸有志书中“杨家别墅”条下附录5首小诗,破译这些诗句就会发现,杨峡别墅不在杨家庄,而是在该村西北一个叫“于家庄子”的小村里。
郭麐自己有诗,他从潍县城一路迤逦向西北写来:“岁次丁未居杨峡,招提西北路双岔。客来但看后街树,一片松杉是郭家。”“招提”,佛家语,没有僧人的庙宇。从县城沿一条乡间大路,过今经济开发区北城街道店子村西的小于河桥,再行三四里,便到了杨家庄村头。这时出现了双岔路口,一条继续西北行,另一条进入杨家庄村中,转过村头的庙宇,北折进入村庄后街,再西行出村半里余,才是“郭家”所在的于家庄小村。新中国成立初期,还保留着旧貌原状,成为杨家别墅在于家庄小村的见证。
诸城诗人王话农,字叔甸,号石巢,是郭麐的舅辈。他从济南来杨峡别墅看望“阿甥”郭麐了,兴致所至,留下了《杨峡别墅》绝句:“流饭桥连杨峡村,寒鸦古木日黄昏。不识阿甥在家未,冰雪骑驴客到门。”流饭桥是当地一处较大集镇,位于大于河西岸,村头有横跨大于河石桥。向东过桥北折,有沿河堤小路至于家庄小村,便是小路的尽头。再东折穿过小村才是杨家庄,流饭桥是连不到这里的。对于别墅中“听渏山房(草堂)”,主人自己也是有诗的:“独卧草堂夜半中,林风激浪小舟中。却思十八年前事,双棹孤灯滟预东。”杨家庄西距大于河里余,听不到河水的激浪。于家庄小村近在大于河咫尺,夏秋山洪下泄,哗哗流水的声音,响遍家家户户。
诗无达诂,这样的考据未免牵强。但于家庄旧村中有一土台,占地亩余,上有奇花异草。东西各有一高土埠,夷为平地后多瓦砾。老一代村民于海津见证,有富户人家曾在台上建屋居住。这正合了郭麐诗句中的描写:“小山之下于河东,明府祠堂云水中。遥指凤凰台一座,依稀南面作屏风。”诗句里的“小山”和“凤凰台”,疑似东西两座高土埠。台上抑或是明府祠堂和“听渏山房”共在的地方。如果再仔细梳理文献资料,还会发现,郭麐在自己的著作《春韭园随笔·卷2》开篇页里有明确记载:“余自道光丁未移居杨家庄西北侧杨峡别墅”,于家庄小村正处在杨家庄村西北侧的位置上。
杨峡别墅在于家庄小村,虽为近几年才被地方文史工作者发现,却当属无疑。
《春韭园随笔》记载乡风
遍涉潍县全域趣味隽永
《春韭园随笔》,郭麐遗世文献之一种,为乡居杨峡别墅期间的随笔散记。全书分4卷,计约3万余字。遍涉潍县全域,大到山川河流,小至花鸟鱼虫,地方风物,风土人情,无不涉及。且考究有加,文笔简约,趣味隽永。粗略统计,特产类涉及高脚青萝卜(即今潍县萝卜)、潍河鲤鱼、苹果、林禽果等。地理类详细梳理了潍县境内的主要河流和山陵。古迹类涉及了玉清宫、千佛碑、徐干墓等。文具类涉及印床、镇纸、装裱字画上下垂纸条“惊燕”等。同时,也反映着作者乡居几十年中与邻里融洽无间的关系。如在论述对联如何按格律撰写时,就曾举例,曾为“南邻刘生”撰写过一副过大年的春联:“菖叶青回,共力弟兄增耒耜;杏花返红,同心妯娌裕桑蚕。”大而言之,是一部旧时潍县的风物全书。
是书为儿子继大手抄书写,由女儿梦针线装成册,成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作者有自撰序言:“余自移家渏上,凡有所记录自题为《春韭园随笔》。然纸墨丛残,漫不整齐,直如散钱失串、乱发无梳矣。今春居闲,续儿因为手自搜集,一一而誊写出之。亦寂寞无聊中之快事也。”人生谁无快心之事,以此为快,足见诗人乡梓深情、探寻乡土风物的用心良苦。
遗憾的是,《春韭园随笔》成书后,由于无力刊行,同时代人很少见到,至21世纪初,才由地方文史工作者整理,以“内部资料”本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