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贤文化”

潍坊日报 2023-09-08 11:27:05

也说“贤文化”

◎高宏宇

秦二世铜诏版正面铸刻小篆体阳文。

  近日浏览网页,无意间看到临朐县七贤中学正在师生中进行乡土特色文化的“贤文化教育”,并将此作为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以为,这种“贤文化教育”的特色教育非常值得总结推广并发扬光大。

  由此,我对故乡七贤镇以“贤文化”为代表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并利用暑假时间进行了一番深入地调查研究。现就“贤文化”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供方家参考。

  “贤文化”的内涵

  我以为,“贤文化”基本内涵应该是:厚德良才、博爱仁仁、美善向上、与时俱进、奋发进取。

  “贤文化”是儒教、道教、佛教精髓的融合,是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产物,是历史文化沉淀、传承发展的结晶,是历代先进文化与人民群众实践的哲学总结。

  见贤思齐,良好的社会风气、清明的社会环境,让自古以来七贤地域“贤文化”享誉齐鲁大地,造福当地民众。

  “贤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

  “贤文化”形成于七贤,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一)古驿道文化的融合点

  域内的长深高速和东红(北起东营港-南至临沂红花埠)公路是古驿道的提升和发展,是“贤文化”发展的根源。七贤作为有史以来古驿道南来北往的融合点,兼容并蓄南北文化,并与当地文化联姻,淬炼成先进的、高品位的“贤文化”。

  打开《中国历史地图集》,细察西周时期全图,辽阔的西周版图上,唯一标注的关口,就是穆陵关。穆陵关是最早出现在中国历史地图上的关隘,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关”。西周结束于公元前771年,就算穆陵关始建于西周晚期,距今也有2800多年。而齐长城则是齐桓公时期开始修建,因此才有了“先有穆陵关,后有齐长城”的说法。

  穆陵关扼守齐国南大门(临朐沂山),从鲁国进入齐国,过大关、蒋峪,从辛寨的丹河始便进入了七贤地域(含卧龙、营子部分)。贯穿七贤,然后很快便踏进青州地盘,出青州不远,便是齐国国都临淄。

  此古驿道乃我国东部交通干线,以齐国国都临淄为中心,南通鲁国,辐射江南地区;北接燕赵,延伸至蒙古和东北。

  当年及此后,这条驿道成为文化传播的干线。

  (二)七贤店遗址及古代兵营

  自东周(公元前770年)始,七贤的文化经济就繁荣发展。七贤店遗址的发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该遗址位于现七贤店村村北一高台地上,面积约3.5万平方米。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文化堆积层暴露在沟边断层上。第一层为耕土层,厚约0.2米,内含陶片、灰坑等。第二层为汉代文化层,厚约0.3米,内有汉瓦、夹滑石、云母的陶缸碎片、盆罐口沿及底部残片、灰坑、小型墓葬等。第三层为东周文化层,最厚处近3米,内含较多的灰坑及大量东周及汉代陶片、兽骨等,还有小型土坑竖穴墓、大片的红烧土遗迹、小型瓮棺。采集的标本有鼎、鬲足及豆、盂、罐口沿和底座等。陶质分泥质、夹砂两大类。纹饰为弦纹、绳纹等,遗址保存较好。1991年1月,临朐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焦窦、傅家庄等村也发现有龙山文化遗迹。

  东寨、中寨、西寨在挖土时发现了大量的剑戟之类的古代兵器和人头盖骨及战马股骨,说明这里古时曾经是兵家营寨。后来的村庄命名与此恐有关联。

  (三)传说中的长沟造币厂和长沟收藏的秦二世铜诏版

  1975年,考古人员在当时的七贤公社长沟村沟崖发现了齐国多种钱币,坊间传说当年这里曾经是齐国的造币工厂。此说虽不足采信,但此处早在2200年前就出现人类文明是不争的事实,发现的多枚齐国多种钱币也已记录在案。据齐鲁书社2016年7月出版的孙敬明著《海岱古钱新解》载,“1975年春末,七贤公社(乡镇)长沟村罕见地出土齐刀币182枚,其中,‘齐之法化’87枚,‘齐法化’93枚,‘节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各一枚。”此为“贤文化”久远历史又添现实注释。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临朐县文管所在七贤镇(现东城街道)的长沟村征集到铸刻在铜版上的皇帝诏书,此秦二世铜诏版极为珍贵。该诏版为方形圆角,长8.2厘米,宽7.4厘米,高1.6厘米,重240克。背面一桥形钮,钮两侧各铸凸起回首顾尾云龙纹,两条较大龙纹,各背靠近钮两侧,两条较小龙纹,略靠近边缘,钮上下各有一团火焰珠,四角各铸有如意祥云纹。

  正面文字保存完好,铸刻小篆体阳文,正书60字,自右向左竖铸刻计十行。这对刚刚建立起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专制的国家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年的壮举早已成为过去,唯有这铸刻在铜版上的皇帝诏书,成为极其珍贵的历史见证。

  长沟村发现的秦二世诏版,说明在秦始皇和秦二世时期发布的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的诏令,已在临朐境内颁布实施。该诏版的出土,为研究秦代历史和文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对研究临朐在秦代的历史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贤文化”底蕴不可多得的佐证。

  “贤文化”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

  (一)竹林七贤的踪迹

  魏正始年间(240-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一直受到人们的敬重。

  相传,“竹林七贤”曾云游沂山和临朐,在七贤驿道北河边客栈饮酒寻欢数日,谈天说地,题诗作文。此后,店主慕“竹林七贤”大名,把“七贤店”的酒旗高挂于店前门面,招徕客商。再后,紧靠驿道的村庄也改称为七贤店村。

  (二)状元文化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500多年间,山东共出了10名状元,马愉是其中之一。

  马愉(1395-1447年),字性和,号澹轩,临朐县朱位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敏好学。明宣德二年(1427年),中进士第一,是明朝江北的第一位制科状元。初授翰林修撰。宣德九年(1434年)秋,朝廷选拔史官和庶吉士37人进学文渊阁,以马愉为首。正统元年(1436年)马愉充经筵讲官,每次进讲,小皇上都注目倾听,并参与《宣宗实录》的撰修,不久升任侍读学士。正统五年(1440年),英宗下诏,命马愉等以本官入内阁(为宰辅,明初之后不设宰相,马愉为四名宰辅之一),参与机务,再升为礼部右侍郎。

  马愉端重谨慎,为官门无私谒,从不结党营私。待人处事均以宽厚为要旨,人称之为忠厚长者。正统十二年(1447年),马愉病逝于任上,终年53岁,赠礼部尚书兼学士,谥襄敏。

  马愉一生著述颇丰,有《马学士文集》(澹轩集)留存于世。后入《四库全书》存目中。1998年,国家出版发行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在集部第32册中,收录了《马学士文集》全八卷,共收讲章17篇、赋颂5篇、诗230首、赞5则、歌3篇、铭5篇、序102篇、记5篇、跋11则、哀词4篇。

  马愉的状元文化对临朐及七贤影响巨大。

  (三)进士傅国与草根文人马益著

  傅国(1576-1644年),字鼎卿,号丹水,晚年号云黄山人,明朝官吏,猫林沟村人。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傅国中进士,授河南通许知县。因其廉洁勤政,治理有方,迁户部主事,升员外郎,后因犯事削官归里。建“凝远楼”,富藏书,广研读,潜心著述。著有《云黄集》《四书中注》《昌国艅艎》等10余部。

  傅国所著《昌国艅艎》近10万字,为私修临朐县志。在《祥异》中记述了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旱灾造成饿殍遍野,骨肉相食的惨状。《昌国艅艎》列入山东省古籍整理规划项目,经订正后,于1996年由济南出版社出版。

  马益著,字锡明,号梅溪,胡梅涧村人。

  马益著出身于农民家庭,赋性聪颖,博学多闻,却怀才不遇,屡试不第,只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得岁贡。马益著耕读一生,终身布衣,年逾八旬尚勤奋著作。除有流传甚广、极为实用的大白话诗集《庄农日用杂字》外,还有《四书声韵编》《诗韵撮要》等十几种。

  马益著的一大特点是广交文友。他邀请《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家中饮酒交心、畅谈创作体会、舒展情怀,并陪同曹雪芹拜谒马愉状元墓的情节被后人传为美谈。曹雪芹抚摸着他祖上曹鼐(马愉好友、同朝官员)为马愉亲笔题写的碑文,久久不愿离开。

  七贤地域群星璀璨、人才辈出,自古至今,七贤地域范围内及与七贤有缘的人一般都会不遗余力地为“贤文化”贡献力量,也正因此,“贤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地发展壮大。

责任编辑:平小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