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印记 | 会做教具的王老师
潍坊日报 2023-09-08 14:13:38
会做教具的王老师
◎孙爱勋
我就读的村小学,教学设施十分简陋,课堂上需要的教具几乎没有,用到的时候老师们只能想方设法自己去做。
王老师不但学养精深,还心灵手巧,班里很多教具,比如:半圆仪、圆规和三角板等,都是他忙里偷闲做的。
我家与王老师家是一墙之隔的邻居。有时候,我们在天井里吃饭,就听到王老师家里哧啦哧啦的锯木声,寂静的夜里,声音传出很远。
有时,王老师会踩个凳子,趴在墙头上,喊我过去帮忙,也不过是些拿拿递递,扶扶板子之类的小活。这时王老师已经把木板做成了想要的雏形,放在一条长长的板凳上,然后整个人骑上去,拿刨子噌啦噌啦地刨光。刨完一根,他就喊,再拿一根来。刨过的板子滑溜溜的。王老师说,这样写上去的刻度和数字会更准确更清晰。
王老师知识渊博,他常常一边干活一边给我讲故事。他讲的童话故事很精彩,引人入胜,我听得入迷,揉着“打架”的眼皮,竟不想回家了。
王老师还用下脚料,给我做过一把小手枪,我爱不释手,回家后涂上了墨汁,又在枪把下系了个红穗头。星期天我就把它揣在怀里,跟小朋友玩打鬼子的游戏,东窜西跑,不亦乐乎。
王老师的这些木料,都是他自己掏腰包购买的。有次跟父亲赶集,回来路上,远远看到王老师扛着一大块木板,在前边吃力地走着。父亲紧两步跟上去,要帮他扛一段路,王老师竟有些腼腆,说不用,累不着。
父亲看他后背湿漉漉一片,脸膛红红的,挂满了汗珠,父亲就把木板抢过来,扛到了自己肩上。一路攀谈才知道这块木板是王老师花八块钱买来的,这八块钱是他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王老师做的教具,不只他自己用,其他学校的老师也来拿着用。记得有个星期天,竹园小学的郑老师,提溜着两瓶诸城白酒,跑五里山路来找王老师小酌,两人谈天说地,交流教学经验和心得,自然而然地谈到了教学用具上。郑老师说:“我们学校教具缺乏,连个像样的半圆仪都没有,这事你得帮一把。”王老师和郑老师碰了一下杯子,慷慨地说,没问题。
临走的时候,郑老师把王老师的圆规、半圆仪、三角尺等全部带走了,原来郑老师是来“上货”的,他早就听说王老师心灵手巧,会做这做那的。
晚上,王老师又喊我过去帮忙,做了许多教具的雏形,然后认认真真地在上面标注刻度。
随着社会发展,成品教具也越来越多了。这时,王老师已经不自己做教具了,但闲暇的时候,他还会做个凳子、马扎,送给亲戚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