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迹双清—王海勇书画印作品选
潍坊日报 2023-09-22 10:32:51
◤ 春林幽居图 136×34cm
◥ 溪山松径图 136×68cm
◥ 杜甫 《春日忆李白》 180×60cm
▲ 《东坡题跋二则》 34×34cm
▲ 宜子孙 4.4×4.5×5cm
▲ 戊戌大吉祥 3.8×3.8×6cm
▲ 且饮墨沈一升 5.5×5.5×4cm
▲ 古昔以上谁所宗 5×5×4cm
▲ 图写江山 21×67cm
◥ 春深日暮联 107×18cm×2
▲ 常建 《宿王昌龄隐居》 19×26cm
▲ 韩维 《和晏相公湖上十月九日三首·其一》 19×28cm
王海勇
别署留耕堂,1983年生,山东临朐人。
2005-2009年,本科就读于中央美院王镛工作室。
2009-2012年,硕士就读于中央美院,导师徐海先生。
2015-2018年,博士就读于中央美院,导师王镛先生。
2013-2022年,就职于中国书法家协会。
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师,副编审,北京印社社员,寸耕社社员。
著有《未央宫遗址出土古签书法研究》《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王海勇》《王海勇画集》,执行主编《中国历代书法典集》《中国书法五体字海》。
名家评语
学书重在基本能力的修炼。海勇同学从本科到博士,在中央美院书法专业学习了十年,从各种书体和篆刻的临摹创作,到中国画的临摹、写生、创作,方方面面都表现不俗,积累了雄厚的基础。其博士论文专注于西汉骨签书法,并且在创作实践中能取其精华、成功借鉴,做到师古立新,实为难得。
海勇一向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相信在今后的艺术之路上,定会技道并进,再造新境!
——王 镛
志存高远。
——徐 海
海勇兄的书法创作,篆隶草行楷,“五体”皆能。这不仅体现了作者良好的基本功力和美学素养,更是在专业学院系统学习的结果。观其作品中的势与韵,或激扬恣肆,或温蕴内敛,均源于传统经典碑帖法式。其书,诸体俱备,形式多样,各有千秋。然,我更喜其行草,特别是手札,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碑帖融合的理解。其用笔自然流畅,方圆适度,结体变化合理,多有意趣。
就整体而言,海勇兄的书法虽多取法晋唐及南北朝,但于宋明文人书风亦颇有心得,从而其书似碑又似帖,碑帖兼备。此若非积多年思考和实践,实难有其独具的个性面貌。
海勇兄天姿聪慧,且有理论积累,假以时日,凭其悟性,一定能在继续深耕古代经典的同时,化古为今,融会贯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碑帖结合之路。
——顾亚龙
海勇是中央美院的科班出身,一路从本科、硕士、博士走来,受到的是地地道道新时代作为艺术的“当代书法”的教育,但他却能够依然保持着清新而真率的书法感觉,不受时风与僵化的所谓“展览体”的影响,而是从自己的心灵出发,率性而诚挚地书写与创造,流露出一种天真又活脱的青春气质,这在以“工巧”与“竞赛”为时尚的当代书坛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只有来自于心灵的东西,才能真正地走进心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作为感官功能的视觉中。
也正缘于此,海勇的书法篆刻作品才具有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魅力和格调。
当然,传统意义上的书法篆刻,除了技艺层面的东西之外,更多的还有“修”和“养”,还需要时光与年华的淬化,而对于年轻的海勇而言,他骨子里的由衷和热情已经足够了,余下就交给时间、交给未来的岁月。也期待他不骄不躁,心平气和地激昂脚步,也愿他的笔墨能与心灵一道成长,日臻佳境,技道两进。
——王登科
当代的高等书法教育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为代表,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书法篆刻创作方面的能力;另一种是以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为代表院校的书法专业,他们大多侧重于学生文化方面的提升,书法则一般传授较为基础的技巧、技法。如果把书法定位成艺术,那么,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的书法教育有其成功之处。如果把书法定位为文化,则那些师范类的院校做得会相对到位一些。高等书法教育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这两种教育模式各有优劣。从文化的角度展开,会淡化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主观能动性或艺术想象力的发挥;纯粹从艺术的角度来培养,往往会让学生局限在某一种书写体系里而不能自拔。最近这几年,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各大院校在书法学科建设方面已经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并开始各有兼顾。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与海勇在一家出版单位同事多年。从他身上,我能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央美院的书法博士所折射出中央美院书法教学模式在工作中的转换。海勇的书法篆刻创作,就风格而言,与中央美院三十年的书法教育传统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注重对于民间书法风格上的发掘,注重书写过程当中自己个性的生发。同时,在他近期的作品当中,还能看到他对于形式与构成方面的关注。海勇的大字作品,既侧重开张气势的整体把握,又注重空间切割上的理性表现。就传统而言,他对三代、两汉、六朝金石文字尤其喜爱,我想这也与美院的书法教学传统有关。对于枯笔的运用,以及在书写过程当中篆籀笔意的表达,即便是在他的行草书作品中,也能感受到浓浓的金石感。海勇的博士论文《汉未央宫遗址出土骨签书法》,不是为了论文而论文,在选题与专业的创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作为学业必须完成的因素之外,更多还是他自己从创作角度所进行的有意识展开。这一点也是中央美院书法教学特色在海勇身上坚守的体现。在这篇论文中,除了对新发现的骨签进行精确的数据统计之外,对于骨签书法的结构以及其线条所具有的独特意味都做了深入研究,并生发出了对“书为形学”“结字在得其真态”“师古心”等美学理念的独特思考。
海勇本、硕、博都是在中央美院书法专业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创作与研究方向,我们能感受到从实践到理论之间互动的方式,感受到对于古代经典选择视角的独特与临创过程中所进行的思考与尝试,感受到他对于同一种类型的范本,从粗犷到细腻、从形的准确到意的把握等方面进行的展开。
其实,虽然几十年来高等书法教育有了长足进步,但书法的本、硕、博的培养,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大家都能认同的体系。中央美院从自身特色出发,从朱乃正、王镛一直到徐海,都在探索自己的教学方式,而且在海勇这样本、硕、博连续都在中央美院完成学业的学人身上,得到了验证。所以,从海勇这本作品集当中,我还能够感受到中央美院书法在学科方面的建设性成果及其意义。
除了对创作的重视,中央美院书法专业的课程设置,对书论、画论、印论,对古文字、诗词等素质方面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但这种重视又全过程体现在围绕创作所进行的展开,这是其一;另一方面,中央美院的书法专业还特别强调书画印的同修,强调在书画印同修的过程当中,三者之间的互动、生发与促进,从而形成一种绘画中有笔意、书法中有金石感、印章中有构成与气韵的创作模式;还有一点,就是中央美院的书法教学,还体现在学生会自觉与不自觉地与前辈老师的创作风格之间形成联系。书法硕士、博士的培养,一种方式是让学生了解与学习各种各样的书法传统,但这样即便是六七年的时间,把真草隶篆每一种书体、风格都过一遍,蜻蜓点水,未必有特别的意义。另一种方式是对于某一书法的流派而言,让学生从这样一种流派入手,通过理解研究并举一反三,显然这对于学生的创作力培养,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所以从海勇现在的作品看,还能见到他老师的影子,但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创造力与张力,是一般院校学生作品中所不多见的。对于年轻的书法学子而言,学习书法的途径既可以是常见的从源头开始,又可以反其道而行从现代开始,前者是顺流,后者是溯流。显然,溯流对于学习能力培养最简单,也可能会最深刻。
海勇博士毕业以后,到书法出版社锻炼了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参与编辑了很多有影响的书籍,像《盛世玺印录》(续三、续四)《沈鹏全集》,得到了大家的好评。现在他到了高等院校参与教学,相信他作为高校的书法教师,肯定会反思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得与失,反思自己曾经的创作与学术研究。这本作品集的出版,作为一个阶段的总结,对于他今后在创作与学术上的升华,会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与帮助。
——朱培尔